文物小档案

名称:青铜双鱼纹三足洗

年代: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形制:高9cm、口径38.3cm、底径26cm

材质:青铜

馆藏:东平县博物馆

古人关于吃饭要简单的话(文言物语话东平之十一)(1)

东平汉代双鱼纹三足铜洗

古人十分重视盥洗,也极具仪式感,至少需要两人服侍,一人缓缓浇水,一人手持盘接水,主人在中间洗手,称之为“沃盥之礼”。

东平博物馆的汉代青铜双鱼纹三足洗,是盥洗用具,出土于州城街道小坝汉墓,宽沿,斜直腹,三短足,平底上饰双鱼纹,高9cm、口径38.3cm、底径26cm,品相完好。

沃盥之礼曾经很重要

汉代之前,贵族洗手称为“沃盥”。在祭祀、宴饮、婚礼、丧礼等场合,以及宴前饭后都要行“沃盥之礼”。

成语“奉匜沃盥”,说明了洗手的方式。奉,即捧;匜,古代像瓢的盛水器物;沃,即浇水;盥,是古代洗手专用字。

《礼记》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意思是,接待宾客,要由年轻的端着盆接废水,年长的拿着匜浇水,客人洗完手,还要递上毛巾擦手。

洗手不认真可能会惹上麻烦。《左传》记载,当年,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流亡的重耳(晋文公)作姬妾,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怀嬴。有一天,怀赢捧着匜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随意甩手,怀赢认为是鄙视自己,因而加以指责。重耳此时正有求于秦国,岂敢得罪?于是,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

汉代贵族流行用铜洗

近年考古发现,沃盥之礼,在西周中期以前,流行盘盉[hé]配合使用,西周晚期后,则多为盘匜[yí]配合使用。秦代以后,匜基本消亡,盘亦被“洗”替代,“奉匜沃盥”的礼仪基本终结。

铜洗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代最为流行,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脸盆。尽管汉代的洗手仪式已经简化,但铜洗依然是贵族的专利,普通百姓一般用的只是木洗、陶洗。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分为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使用进入巅峰,成为“礼”的象征,通常与等级、礼制、祭祀、战争等相关。到汉代时,经过数百年的战乱,社会深刻改革,礼崩乐坏,加之铁器开始使用,青铜器走下神坛,成为生活用品。

鱼纹寓意吉祥

东平博物馆三足铜洗,底部的双鱼纹,鱼鳞清晰可辨,线条流畅柔美,栩栩如生。当装满水时,宛如鱼游水中,富有动感。

鱼纹是中国传统纹饰之一,上古时期的文物上就有体现。双鱼纹,西汉以后非常流行。鱼纹装饰盛行,与其寓意紧密相关。鱼,多子也,古人常以鱼多子,象征子孙兴旺,暗喻鱼水之欢,加之,鱼与“余”谐音,又常被赋予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美好祝愿。(撰稿:陈淑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