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历史现象,譬如封建王朝大多很难突破300年的历史轮回。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古代王朝只要一分封,国家很快就会出现动乱,譬如周朝采取分封制,结果周王室形同虚设,中后期以后诸侯纷争,上演了一段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大动乱时代。

汉朝采取郡国并行制度,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晋朝也采取分封的方式,结果导致了“八王之乱”,明朝采取分封,结果导致“靖难之役”——

当然,这个逻辑并不是说分封有“毒”,只要一分封就会出现问题,但这些王朝出现的大动乱无不都是因为分封带来的弊端,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周子敬为什么要投靠晋王(为什么周汉晋明都没有逃过一分封就乱的魔咒)(1)

分封制示意图

其实要搞懂这一点,只需要明白两个关键:集权和分权;

分封制,顾名思义,它的特点就在于分封,打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大蛋糕总共就这么大,所以就按照每个人的身份、功劳和贡献的不同进行分蛋糕,有的人功劳大,就多分一点,有的人功劳小,就少分一点。

为什么说分封制“分权即等于分家”呢?

这话还不是耸人听闻,这是由于分封制的特点决定的,分封出去的诸侯国不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而且还享有高度的独立权。虽然各个诸侯国都必须臣服于朝廷的命令,譬如诸侯国必须执行朝廷的法律,赋税法,朝廷要你出兵,你就得出兵。

但这些都是周朝以后的事情,在周朝的时候,各个诸侯国基本上就等于是高度独立的国家,它们拥有自己的官僚,朝廷,还拥有自己的法律,军队和赋税法,更有甚至它们还拥有自己的文字。最重要的是周天子还没有权力干预诸侯国的内政。

譬如我们熟知的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都来了一个大换血,而周王室对此没有任何的发言权。为什么没有发言权呢?因为周朝建立的时候就确立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各个诸侯国只需要保证按时向周王室上贡,听从周王室指挥,该出钱的时候出钱,该出人的时候出人。

其余的,周天子一概不管,当然周王室对诸侯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譬如诸侯没有发动战争的权力,周天子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才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周天子在地位上也是“类比上帝(《礼记》)”的存在。

周子敬为什么要投靠晋王(为什么周汉晋明都没有逃过一分封就乱的魔咒)(2)

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也只是仅此而已,起初由于周王室拥有很大的威信,所以大家都还遵守这种规则。但西周灭亡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从此名存实亡,诸侯纷争的时代来临,有些诸侯不仅不上贡了,而且还私自发动战争,相互兼并,所以孔子很痛心疾首的说“礼崩乐坏”,原因就在这里。

但根源是怎么造成的呢?就是分权,朝廷把太多的权力赋予给诸侯国,进而导致自己无力掌控各个诸侯国。所以从汉代开始,中国历史诞生了一个名词,叫“削藩”。削藩削的是什么?难道是取消诸侯国?不是的,其实削的就是诸侯国的权力。

汉承秦制,既实施郡县制,也实施分封制,刘邦立下“异性不得为王”的誓约,所以汉代的诸侯王主要就是刘邦家族的人。但即便是刘邦族人,也无法避免这些诸侯可能造反的异心,当时汉朝面临什么局势呢?

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史记》

这些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可见当时这些诸侯对朝廷形成的威胁,而高度的自治权让这些藩国拥兵自重,十分威胁。从汉文帝时代的贾谊献《治安策》开始,再到晁错的《削藩策》,再到主父偃的《推恩令》,可以说凸显的都是分封制的弊端。

而这种弊端迫使汉景帝,建文帝不得不削藩,结果一削藩就乱,为什么呢?因为皇帝动了诸侯的蛋糕,而诸侯又都是拥兵自重,地方千里的超级实力派,既然皇帝不给我面子,那我为什么要给你面子,不如趁手里有兵,先出来反了再说,万一成功了呢?

周子敬为什么要投靠晋王(为什么周汉晋明都没有逃过一分封就乱的魔咒)(3)

明朝时期最有实力的还不是朱棣,是谁呢?是宁王朱权,

他有多强大?《明史》这么形容的: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这也就不难怪连朱棣都要去拉拢他,还许下承诺说:事成之后,分一半天下给你。当然朱棣最后也没分,反而把他削的更弱了。而晋朝时期的“八王之乱”虽然不是因为削藩导致的大动乱,但本质原因,也是由于朝廷和地方诸侯的矛盾,导致这些实力强大的诸侯王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这一折腾倒好,不仅把西晋折腾亡了,还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比春秋战国更乱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归根结底来说,为什么一分封就会出大乱子,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朝廷赋予了地方诸侯太高的权力,虽然在分封上都是分封自己子弟,譬如朱元璋的愿望就很美好,他在《皇明祖训》中说:

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

虽然诸侯和皇帝都是血肉关系,但架不住利益太诱人,皇帝宝座太有吸引力,这自然也就不难怪这些拥兵自重的诸侯们要联合起来搏一搏了,毕竟万一成功了,那就是君临天下的皇帝,而不是偏居一隅的诸侯了。

周子敬为什么要投靠晋王(为什么周汉晋明都没有逃过一分封就乱的魔咒)(4)

有的读者看到这个小标题觉得很奇怪,既然郡县制是中央集权,为什么又说它是分权呢?确实,郡县制是以中央集权为动机,但它的目的却是为了分权,分谁的权呢?就是地方官员,它把地方上的军事权、财政权和自治权都收归朝廷所有。

以后地方官员都没有了统领军队的权力,更不用说封地了,这就是分权了,权力跑到哪里去了呢?就是朝廷,所以发生叛乱了,地方官僚是没有权力调动军队的,必须请示朝廷,由朝廷来调兵遣将。当然实际情况又并不全然如此,譬如明武宗时期发生叛乱,他御驾亲征,还没有走到半路,王阳明已经把叛乱平定了。

说明地方上还有拥有一定的权力见机行事,并不全然说一点权力都没有了。不同的是,这种权力是朝廷赋予地方官僚的,朝廷随时可以撤换,所以郡县制时代,官僚们想尽办法往上爬,为什么,因为爬的越高,权力越大嘛。但是分封制不行,皇帝封了诸侯,没有大的情况是不能撤换的,这就导致诸侯很容易培养起来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

朝廷掌握了军事权,天下兵马都统归朝廷指挥,这就避免了地方官员拥兵作乱的可能,当然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很小。一般来说,只有大权臣才有机会这样做,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由于皇帝过度下放权力导致的,譬如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就是很好的例子。

周子敬为什么要投靠晋王(为什么周汉晋明都没有逃过一分封就乱的魔咒)(5)

雍正授予他抚远大将军的官职,连总督以下都要受他的节制,倘若年羹尧要造反是非常轻松的事情,所以这也是后来雍正为什么要制裁年羹尧的原因。实际上它凸显的是另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央集权时代会出现大权臣,而之所以会出现大权臣,无非又是因为皇帝下放权力太多了才导致的。

这个问题直到明清时代才得到解决,尤其是清朝,他们解决的就比较好,终清一朝,除了一个被康熙半岛的鳌拜,即便到了晚清时代,强如李鸿章和曾国藩,也没有成为一代权臣,始终被朝廷压制的死死的。这就是集权的同时也把他们的权力稀释了,皇帝可以放权,但也可以收权。

这种灵活的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朝廷的权威和国家的稳定,但是反观分封制来说,由于一旦分封出去,就等于把权力也一道分封出去了,想要收回来时,只有采取削藩的办法了。但是一削藩就会出现问题,诸侯们不乐意。

实际上朝廷是非常被动的,就像晁错在《削藩策》中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因为你削藩,诸侯们的末日来临,他们当然要反抗;可是你不削,随着诸侯们越来越强大,朝廷的地位也就越来越危险。

周子敬为什么要投靠晋王(为什么周汉晋明都没有逃过一分封就乱的魔咒)(6)

所以周汉晋明四个朝代都因为分封制出了大乱子,可以说都是因为分封制本身存在的巨大漏洞导致的结果。而明清时代随着内阁制度和军机处这些机构的成立,中央集权达到了巅峰,所以国家政权总体稳定,譬如明朝虽然有宦官干政,但是说废就废了,这就是制度的优越性。

清朝更厉害了,困扰封建王朝几千年的外戚干政、宦官干政愣是一个没有出现,这就属于把集权玩精了,玩透了。所以以后有人问你为什么上述四个朝代的诸侯们都会造反,你就告诉他:皇帝下放的权力太多,弄的像分家一样,最后两家闹矛盾,开始打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