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字思远,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作为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的政治道路已经被诸葛亮有意无意的铺平,所以三十五岁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这是诸葛亮的荣耀加注在诸葛瞻身上。但光环退去,诸葛瞻是个忠臣、是个正直的人,但于国能力胜任不了职位。

盛名之下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人和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的爱戴无疑体现在了诸葛瞻身上,所以“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所以“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所以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儿子,所以刘禅将公主嫁给他、让他继承诸葛亮的军师将军。

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儿子,所以只要是仁政,百姓宁愿相信这都是诸葛瞻提出的。

诸葛亮的遗产是如此丰厚,当这些荣誉加注在诸葛瞻身上时,诸葛瞻却也只能力不能及,因为他终不是诸葛亮。

诸葛亮对他儿子诸葛瞻严厉吗(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1)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尔多的历史人物志

其实难副

三十五岁的诸葛瞻掌尚书台政务成为了国家的执政者,他的政治能力开始施展,但终究无法达成百姓期待的样子。

在绵竹之战时诸葛瞻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元和郡县志》: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诸葛瞻的三罪可以看为他执政的三条政治主张:去黄皓、制姜维、守国土。

去黄皓:刘禅身边的宦官、弄臣。深得刘禅信任,因而弄权,作为蜀国的执政者,不能锄奸。《三国志》作者陈寿 认为诸葛瞻无能匡矫。

诸葛亮对他儿子诸葛瞻严厉吗(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2)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尔多的历史人物志

制姜维:屡次北伐无功的姜维,被诸葛瞻认为“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意图以他人取代姜维,终不成。

守国土:蜀国存亡的关键绵竹之战,诸葛瞻终不是邓艾的对手,与长子诸葛尚战死疆场。

诸葛亮对他儿子诸葛瞻严厉吗(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3)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尔多的历史人物志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诸葛瞻与《诫子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诸葛瞻严厉吗(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4)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尔多的历史人物志

诸葛瞻,是一个活在父亲荣耀、阴影中的人物,因为他父亲是诸葛亮,他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活在蜀国臣民的期许中,他需要延续诸葛亮的光辉,无奈诸葛亮千年以来,只此一人。

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忠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