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从古代开始,我们祖先就看重诚信。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典故,就是形容诚信的。这个典故语出《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范式和张劭的事迹,两人因此留下了“鸡黍之约”的美名。

金乡县鸡黍镇历史(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1)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别名汜。张劭,字元伯,汝南郡人。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

金乡县鸡黍镇历史(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2)

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果真这样,我就为你们杀鸡煮黍,备菜酿酒。”到了决定的日子,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他拜见了张劭的母亲,和张劭相聚饮酒,尽欢而别。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金乡县鸡黍镇历史(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3)

后来,范式做官至山阳郡功曹,两人很久都没见过面。张劭的积年旧病日益沉重,临终时叹息说:“很遗憾不能见到我的‘死友’”,然后就去世了。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戴着黑色的帽子,带子也没有系上,光着脚对他呼唤道:“巨卿,我已经于某天死去了,另一天就要下葬,就此永远阴阳两隔。你即使没忘了我,也见不到我了。”

范式突然惊醒,悲伤叹息,流下泪水。他脱去官服,穿上与朋友相见的衣服,快马加鞭赶赴张劭下葬的地方。范式还未赶到,葬礼已经开始举行,可棺木怎么也放不进墓穴。张劭的母亲抚摸这棺木哭着说:“你还有什么祈望吗”?接着就看见有白车白马,一路号哭而来。张母远远看见,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到了。”范式赶到后,叩拜行丧礼,说:“元伯你上路吧,我们各自走在生死两条路上,就此永别了。”范式拉着棺木上的绳子走在前面,棺木才开始移动。范式留下来,为张劭修好坟墓,在墓地周围种上树木,一切收拾停当,才离去了。

金乡县鸡黍镇历史(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4)

范式诚信赴约、为死友下葬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他们俩人这种生死相约的诚信精神更是感人至深。范式家乡的人民自发捐资修建了庙宇来纪念二位贤士,并把范式家乡山阳金乡范庄更名鸡黍村,在金乡留传下了“鸡黍之约”的千古佳话,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山阳郡太守闻知后,遂上表奏请。汉明帝感其诚信,遂下令拨款修建范张祠,命名为“二贤祠”。 “二贤祠”位于金乡县鸡黍镇驻地。庙无脊槫,皆用两根直扁椽,弯成牛梭头状紧紧扣在一起拱起做庙脊,象征范、张二人携手并肩,永不分离。墙体空心,象征二人肝胆相照,心心相印。这种寓意深刻的无脊祠庙,风格独特,中外难觅。

金乡县鸡黍镇历史(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5)

“二贤祠”原为一组建筑群落,分正庙、西庙、南庙。明成化年间,知县盛德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由民间自发再次重修。庙外由一口深井,井沿上有九道很深的沟痕,俗称“九道沟”,据说是当年建庙从井中取水时,井绳与井沿摩擦形成的,足见当年二贤祠规模的宏大。现存二贤祠遗址为明代重修.并存有纪碑。主体建筑和范式、张劭塑像已在“文革” 中被毁坏,配殿也在2002年的地震中坍塌;现殿堂部分墙体仍在,墙基依稀可见,康熙四十八年配殿重修碑保留至今(现存金乡县文化馆)。

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推崇“诚信精神”,我们大家也都应当对诚信有深刻的认识,自觉在学习交往中遵守诚信的道德准则,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诚以养德、信以立身。树立诚信理念,争做诚信模范,从实际行动出发,驶好人生之船,扬好诚信之帆,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守规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