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宋词相见欢(李煜玉楼春赏析)(1)


五代·李煜《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煜宋词相见欢(李煜玉楼春赏析)(2)

【注释】

①玉楼春:词牌名,又名“木兰花”“归朝欢令”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②明肌雪:肌肤明洁,白滑似雪。韦庄《菩萨蛮》:"皓腕凝霜雪。"亦是用白雪形容肌肤清亮光洁。

③嫔娥:宫中的姬妾与宫女。

④鱼贯:游鱼先后接续.比喻一个挨一个地依序排列。

⑤凤箫:凤凰箫。泛指管乐器。

⑥水云:水和云。此指水云相接之处。

⑦重按:一再按奏。

⑧霓裳(ní cháng):《霓裳羽衣舞》的简称,唐代著名法曲。

⑨歌遍彻:唱完大曲中的最后一曲。唐宋大曲系按一定顺序连接若干小曲而成,又称大遍。其中各小曲亦有称"遍"的。一说遍、彻都是称曲调中的名目。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云:"彻者,如破之末一遍也。"

⑩香屑:香粉,香的粉末。一说指花瓣,花的碎片。如许昂胃《词综偶评》:"疑指落花言之。"

⑪阑干: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⑫情味:犹情趣。


李煜宋词相见欢(李煜玉楼春赏析)(3)

【释义】

上片选取舞会中最令人激动的两个亮点来表现,一写宫廷舞女的表演,一写音乐的演奏。一排排的宫女从殿后闪亮登场,鱼贯而出,载歌载舞,优美异常。便更吸引李后主的不是婀娜的舞步,而是宫女的漂亮,但见宫女个个肌肤雪白,浓妆初上,光彩夺目,令人眼花缭乱。

下片写舞会结束,抒情主人公(应该是后主本人)兴犹未尽,出宫赏月。“醉拍栏杆”的“醉”,不仅是酒醉清狂,还应该是因过度的兴奋而心醉、沉醉,得意忘形。他也不管国主的身份,抛开矜持高贵,狂拍栏杆。


李煜宋词相见欢(李煜玉楼春赏析)(4)


【作品简介】

《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描写春宫夜宴歌舞享乐的盛况,是李煜在南唐全盛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形象丰美,情趣盎然,显得俊爽超逸,高雅不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煜宋词相见欢(李煜玉楼春赏析)(5)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李煜前期帝王生活中夜晚宫廷歌舞宴乐的盛况,是作者于南唐全盛时所作。


李煜宋词相见欢(李煜玉楼春赏析)(6)

【赏析】

此词是李煜于南唐全盛时期所创作的一篇代表作。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由此写出作者对这些明艳丽人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同时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继之两句宴乐开始,歌舞登场,作者极写音乐的悠扬和器物的华美。比如,笙箫二字可以给人一种精美、奢丽的感觉,与词中所描写的奢靡之享乐生活、情调恰相吻合。而“吹”作“吹断”,“按”作“重按”,不但字字可见作者的放任与耽于奢逸,而且十分传神地赋予音乐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据马令《南唐书》载:“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典,罹乱,瞽师旷职,其音遂绝。后主独得其谱,乐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也。(大周)后辄变易讹谬,颇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听。”李煜与大周后都精通音律,二人情爱又笃深,更何况《霓裳羽衣》本为唐玄宗时的著名大曲,先失后得,再经过李煜和周后的发现和亲自整理,此时于宫中演奏起来,自然欢愉无比。所以不仅要“重按”,而且要“歌遍彻”,由此也可想见作者之耽享纵逸之情。

  词的下片是描写曲终人散、踏月醉归的情景。“临春”一句明是写香,暗是写风,暗香随风飘散,词人兴致阑珊,由“谁更”二字而出,更显得活泼有致。“醉拍”二字直白而出,写醉态,写尽兴尽欢妥贴至极。到这里,作者有目见的欣赏,有耳听的享受,有闻香的回味,加上醉拍由口饮而生的意态,正是极色、声、香、味之娱于一处,心旷神驰,兴奋不已,因此才“情味切”,耽溺其中无以自拔。结尾二句,写酒阑歌罢却写得意味盎然,余兴未尽,所以向来为人所称誉。《弇州山人词评》中赞其为“致语也”。今人叶嘉莹曾详评此句:“后主真是一个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而且‘踏马蹄’三字写得极为传神,一则,‘踏’字无论在声音或意义上都可以使人联想到马蹄得得的声音;再则,不曰‘马蹄踏’而曰‘踏马蹄’,则可以予读者以双重之感受,是不仅用马蹄去踏,而且踏在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闻有得得之声入耳矣。这种纯真任纵的抒写,带给了读者极其真切的感受。”读此二句,既可感作者的痴醉心情,也可视清静朗洁的月夜美景,更可见作者身上充盈着的文人骚客的雅致逸兴。

  全词笔法自然奔放,意兴流畅挥洒,语言明丽直快,情境描绘动人。作者从个人宫廷生活场面出发,虽然带有较为浓郁的富贵脂粉气,未能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但短短一篇就把一次盛大欢宴的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艺术描绘生动逼真,情景刻画细腻动人,由喻象中见情思,于浅白处见悠远,充分显示了作者高妙的艺术功力,是“写得极为俊逸神飞的一首小词”。


李煜宋词相见欢(李煜玉楼春赏析)(7)

【作者介绍】

李煜,原名李从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李煜善诗文、工书画,丰额骈齿、一目双瞳,因貌有奇表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

显德六年(959年),太子李弘冀病逝,钟谟以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上疏请立纪国公李从善为太子。李璟大怒,流放钟谟至饶州,封李煜为吴王,以尚书令参与政事,入住东宫。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