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阳春面电影正片:一碗阳春面(1)

阳春面,对于一个贵州人来说,还真不知道是什么。只是隐约记得,小学的课文读本里读过《一碗阳春面》的文章。

在大年夜人群散去的时候,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北海停面馆吃饭,三个人只要了一碗面,但他们其乐融融的吃着。第二年的同一个时候,母子三人又来要了一碗面,每次店老板都多给他们一些面,而且没告诉他们涨价。第三次,他们要了两碗面,母子三人谈论他们的生活。原来,两个男孩的父亲死于一场交通事故,生前欠了八个人的债,母亲只能拿抚恤金来还债。两个懂事的儿子体谅母亲的艰难,大儿子送报纸挣钱,小儿子每天都买菜做饭。就这么,一家人齐心协力的还清了债。一连十几年,这母子三人都没再去过面馆,但面馆的老板一直等着他们。十几年后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又来到了这家面馆,他们这次要了三碗面,而面馆老板突然泪流满面。

记得大学时谈及到这篇文章,很多同学说曾经在感受着小说的情感与气氛中,被好人感动,被励志感动,便不知不觉中潸然泪下,而我却没有一点的情涌于表的感觉,那时候吃面,对于我来说真的就是小小的奢侈,因此第一次读到《一碗阳春面》时,我也觉得阳春面真的离我很远,更不想去追究它的缘故。

2022年春节,带着孩子给外婆外公拜年后,听说樊兄的父母从山西来福州过年,专程到福州去探望,临别时,樊叔搬了一大堆的东西非要让我们带走,其中就有两包面条,用厚厚的防潮纸裹着,麻绳横竖交叉,边上留着小缝方便着每次抽出一些面条,又不防碍保存,包装得十分用心。临走时,樊叔反复交待,面本身是咸的,煮的时候不要再放盐了,我深知这是分享了樊兄的父爱之羹。

回到家里,一直想着要煮上一碗,心中又努力回想儿时读过的《一碗阳春面》,小时候那种无以复加的小小奢侈,现在确是实实在在来了,感动之余,一下子还有点不知道要怎么煮了。

认真去查阅,才知道阳春面的由来。

相传乾隆27年,阳春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他避开了文武百官,带着汪廷珍在城内到处转,来到了一个面摊坐下来,要弄点吃的,一会儿看到摊小二端上一碗面条,根根利利爽爽,淡酱色面汤清澈见底,汤上浮着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绿色碎蒜花,阵阵香味扑鼻而来。乾隆连吃两碗后,突然问这面叫什么名字?摊小二说:"告诉六角(楚州方言,"汝阁下"的意思),我们没给它起名字。"什么,这么好的面条怎么没有名字?不行,不行!乾隆深思片刻说:"淮安是漕运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税收很多,贡献很大,现在正是阳春三月,这个面就叫'阳春面'吧。"寓意淮安向朝廷交税就像春天万物生长一样,生机勃勃;又像这面条一样,连绵不断。汪廷珍听后赶紧叫人拿来笔墨纸砚,请乾隆御笔赐名"阳春面"。

弄清来由,更想要去煮上一碗。

清水开沸后,从小缝抽出一小把面条,散放入锅中,三五分钟过去,将煮熟的面条捞放碗中,随手舀上大半碗的面水,滴上几滴茶油,撤上一些葱花,看似稀汤寡水,却是“一碗入魂”,面条韧糯滑爽,茶油清而不腻,葱花香郁四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丝丝白面,平添出缕缕的美味情怀。

很快,孩子们也吃完了面,对着一碗阳春面说出了赞口。可能多年后,也会他们也会突然的怦然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