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眼光!

说起,华中科技大学最有名的校长是谁,非朱九思莫属。大家熟悉朱老先生为华科广揽人才、在喻园种下满园绿树的故事,却鲜有人了解,其实华科的第一任校长是查谦。

一个“圈”为华科奠定基础

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11个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眼光)(1)

(查谦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1919年查谦拿到金陵大学文学学位。毕业那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本可以笔为戎的他,受家庭影响,不愿卷入政治,他说:“官做不得,学物理可不依赖政治。”于是决心赴美留学,1923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教育战线上耕耘一生。先后创办了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物理系。

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学院,查谦任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开始进行建校选址等工作。查谦等人查看了武汉好几处地方,最后选定在喻家山、关山地区建校。

(査谦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

喻家山、关山地区依山傍水,环境幽静,符合大学校园的要求;地势开阔平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当时部分老师认为关山地区离城区较远(离武昌市区12公里),不通水电,没有商业网点和通讯设施,会给建校工作和师生生活带来一些困难和不便。但查谦认为,大学校址的选择既要考虑当前的情况,更要着眼于今后的发展。

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11个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眼光)(2)

他认为,早年的大学都办在城里,生活方便。但随着发展,大学规模将越来越大,城市土地将越来越紧张,未来通讯手段和交通工具的进步会相对缩短市郊的空间距离,因此校园郊区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他还指出,关山地区原属武昌县,现已划入武汉市辖区新界范围,不要很久就会成为武汉市建设的重点地区,很可能成为工业区、文教区,在这个地方建校对于学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光谷与华科相辅相成

看到光谷的今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查谦当年的高瞻远瞩。

1991年,国务院批准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区,而占地7000多亩的华中科技大学就在东湖高新这个大圆圈内。

如今光谷,已经成为观察我国高新产业聚集、创新创业培育的典型样本,呈现出“光一样的发展速度”:平均每天新增企业59家,新增专利近44件,15名硕士以上人才“落户”。

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11个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眼光)(3)

光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华科的鼎力支持。

国家级科技奖励是国家对个人或者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成就方面贡献给予的最高奖励,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公布的排行榜显示:华中科技大学52项,居全国高校第六。

华科没有将科研成果停留在纸面上,从1992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光电子、移动通信、激光、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

如今,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这三大新兴产业已成为武汉经济新动能,是光谷的三张重要名片,华中科技大学可谓功不可没。

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11个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眼光)(4)

(华中科技大学牵头成立多家企业)

与此同时,光谷的迅猛发展也让华中科技大学大放异彩。

原来交通不便的郊区,如今紧邻地铁2号线,年内将开通的有轨电车也经过华中科技大学,华科所在的珞瑜路早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繁华地段。

此外,在招生方面,除了强大的教学、科研优势,“华工科技”、“中科曙光”、“人福科技”、“高德红外”、“凯迪电力”等光谷明星企业也成为了各地学生报考华科的理由。在就业方面,日前在华科举行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宣讲活动时,相关负责人透露,光谷高科技企业今年拟招8万英才,这让许多面临毕业的华科学子松了口气。在创业方面,光谷有“Demo咖啡”、“光谷创业咖啡”等创业孵化空间,还有市政府的“青桐计划”和各处孵化器的优惠政策,这也给了华科学生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

没有人知道,如果当初查谦没有为华科画下这一个小圈,光谷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人知道如果国务院没有为光谷画一个大圈,华科还会不会是现在的华科。但今天,我知道光谷与华科已然形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11个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眼光)(5)

华中科技大学知名校友(不完全统计)

易小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志刚: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汪潮涌:信中利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与CEO

喻子达:海尔集团执行副总裁

张铁燕:海尔集团全球运营总监

郑宝用: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华为美国公司董事长,任正非的创业搭档,原华为工号(0002)

孟晚舟:华为常务董事、首席财务官(CFO)

陈珠芳:华为公司副总,党委书记

洪天峰: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首席运营官(COO)

周劲:华为公司副总裁

郭平:华为公司副总裁

李晓涛: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中数控总裁

胡厚昆:华为公司副董事长

李一男: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曾任华为副总裁、首席电信科学家,港湾网络创始人、CEO,百度CTO等

庞胜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小龙: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副总裁

黄晓庆: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UT斯达康原高级副总裁

严援朝:CCDOS、MSOA作者,长城0520CH微机设计者,中国第一代程序员中的佼佼者,曾任新浪CTO

卢鹰:UT斯达康首席执行官

施倩: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副总裁

花欣: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毅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亚平:北美华人科技协会创始人、主席,美国硅谷创新集团、北京汉辰科技董事长,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丁宏祥: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总经理

汪大总:北汽控股总经理,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主席,康乃尔大学博士

易继辉:伟创力公司全球副总裁

姚欣: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PLIVE创始人

汪海兵: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创始人

张良伦:米折网CEO,26岁挺进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排行榜前十

杨永智:百纳信息CEO,海豚浏览器创始人

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

宋海波:动网先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孙建平: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陈邦栋:上海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历任董事长、总经理

龚虹嘉:创办德生公司、海康威视、握奇数据等公司

黄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叶滨:拥有上市公司世纪鼎利,个人资产20亿

张斌:北京物美集团总裁(香港上市)

郎华:特雷克斯中国区总裁,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

袁仲荣: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喆:星光国际集团董事长

吴立春:山东三庆集团董事长

熊续强:银亿集团创始人

陈淑宁:文思创新公司董事长兼CEO(纽交所上市),有“中国软件外包第一人”的美誉

芮冬阳:智光电气总经理

阳树毅: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原所长

陈斌波:东风本田中方总经理,东本执行副总经理

凌克:金地集团董事长

童国华:烽火通信董事长

陈吉红:华中数控董事长

张新访:天喻信息董事长

唐浩: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勤强:武汉健民药业总裁、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赵志伟:金融界CEO(纳斯达克上市)

宋志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国药集团董事长

刘智:深圳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加坡上市)

袁丹: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加坡上市)

吴松: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广德: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靳海涛: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董事长

张向宁:天下互联网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

谢永金:江钻股份副董事长

陈贤义:人民卫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杨宏:恒大地产集团原副总裁

张华纲:金地地产集团原总裁

罗亮:中海地产集团总建筑师

(资料来源:华科男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官网、《楚天都市报》、华中科技大学校史网等)

撰文:叶玲

编辑:姜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