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拖延行为是普遍发生的,但整体情况并不严重,大部分都是轻度拖延,只有0.7%属于严重拖延。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初中生所接受的教育管理和生活管理方式比较"被动",他们的自主性较小,需要他们主动做计划和安排的事务并不多,并且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会受到有力的外界监督。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1)

在学校,大部分任务的目标和完成时间基本上都被学校和老师做好了计划和安排,比如固定的到校离校时间、课程表、社团活动的举办时间、当堂课要完成的学科测验、当天要完成第二天一早就要交的家庭作业等,学生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照着做就行了,大部分时间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做事的顺序。

同时,对于这些任务是否按时完成还会受到老师有力的监督,老师会对学生们发出各种提醒、催促,对学生在任务期间发生的注意力分散等情况会时时提醒,还可能不断提醒学生已花费的时间或还剩多少时间。

在家里,父母会对子女的作息时间做好整体安排,并督促子女服从,比如就寝和起床时间、就餐时间。这样就促使学生的拖延行为程度较轻。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2)

此外,老师、家长还可能会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学生不同程度的奖励或惩罚、表扬或批评。出于对奖励、表扬的追求,和对惩罚、批评的规避,学生也会尽量按照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去执行任务。

从压力上考虑,初中生一方面有评价压力,另一方面有学业压力。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关键建立时期,他们评价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这时候他们的自我评价会深受周围人对其评价的影响,当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受欢迎的人,便渴望获得老师、家长、同伴的积极评价,不希望自己获得消极评价,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按照安排及时完成任务以获得他人的肯定。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3)

学业上,初中生的课程数量和总时长都较长,任务也多,如果拖延一项任务,可能之后的许多任务都会一个接着影响下一个,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后果会非常严重。同时,有研究表明,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拖延行为普遍严重,初中生普遍轻度拖延。

大学生不仅生活管理方面很宽松,课程数量、作业、考试也很少,找工作的压力并没有时时刺激着他们。

相反,初中生们却面临着升学竞争激烈的中考,而且教师、父母和其他长辈也时刻在用"只有努力学习才会考上好的高中、一流的大学,才有好未来"之类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升学压力不言而喻,对他们来说,按照计划和安排完成任务是有利于学习和升学的,因此拖延程度也会减轻。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4)

但初中生的拖延行为仍普遍存在,一是因为初中生的自主能力较差,不能很有条理地安排各种事物;二是因为他们自制力较差,在任务完成之前很容易分心;三是因为并非所有学生、所有任务都会有有力的外界监督。

拖延行为更可能发生在那些需要学生自主安排并监督力度较弱的任务上,或发生在较少受外界监督的学生身上。

由于学生的自主能力还较差,他们对如何设定目标、规划任务顺序和完成时间等工作还没有具备成熟的能力,如果给自己设定了与自身能力差距过大的任务,或者任务顺序混乱,就可能导致失败体验的增加,从而用拖延来回避再次体验失败。

有的任务不会被检查,或者检查后缺乏合理的奖励或惩罚、表扬或批评等外界刺激,奖励太轻可能对有的学生来说激励度不够,惩罚太重可能让有的学生因为恐惧而回避任务。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5)

有的学生则因为缺少外界监督而拖延,比如回家后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提醒等;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游戏、即时聊天工具已经广泛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诱惑,如果在完成任务时出现了这些外界诱惑,而没有教师、家长的及时干预,他们便容易选择暂停完成计划中的任务,从而产生拖延行为。

因为对拖延行为的理解不同,研究者们在研究对拖延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时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但主要还是从人格特质、场景、行为、认知、动力这五个方面来探讨。

Steel的划分方法主要是将那些可能直接影响我们拖延行为的重要的人格特质方面的心理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后来对其进行分类,大概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五种基本的类别: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和严谨性。

一些研究者指出,神经质、外向性以及严谨度与拖延行为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严谨性里的责任感更是人格特质中导致拖延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Mccown和Johnson曾经用艾里克森人格问卷研究过一个大学生的群体,他们认为人格特质与学业上的拖延之间存在着关系。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6)

他们发现,外向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业拖延,因为他们冲动性较强,当他们处于竞争性任务环境中时,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维持长时间地集中,以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还有研究表明,神经质与学业拖延存在曲线相关关系,神经质水平很高和很低的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业拖延现象。

任务性质影响着个体的拖延,包括任务的奖惩时机和个体对任务的厌恶程度。场景性拖延者往往会稳定地针对某一种类型的任务产生拖延行为,他们倾向于把这种类型的任务放在其他任务之后来做,这其实是他们基于对任务性质的偏好而进行的自愿选择。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7)

如果这个任务所带来的奖惩是立竿见影的,个体将更加倾向于完成,反之则会更加倾向于延迟,哪怕这个任务影响重大。用Loewenstein的经济学概念来解释,就是时间的延迟会让个体对奖赏的价值判断打折扣。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个体对任务的厌恶程度,即个体如果面临的是比较鼓噪乏味的任务而他本身就对其缺乏兴趣,则更容易出现拖延。

个体对任务失败的恐惧也可能会导致拖延的产生。恐惧一方面来源于任务难度与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则可能来自对任务结果的评价,即任务反馈。

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外部社会对个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那么当一个人在完成一些困难且枯燥的任务时将更有可能会表现出拖延。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8)

从一些现代行为主义者的看法来讲,他们更多地倾向于持操作性的条件影响力的观点去探讨拖延的问题,也就是说,拖延被他们视为一种习得的生活习惯,个体因对有趣的事物或活动,以及即时颁发的奖励具有偏好,就会逐渐发展出拖延的行为;比起轻度发生拖延行为的人,经常拖延的人可能有更多的成功"临时抱佛脚"的经验。

如果一个人面对的是不太让人愉快的任务,拖延还能让他尽量减少不悦的体验,这就成为了一种负强化,换句话说,拖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随着任务让人感到的不悦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一个人参与一项任务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奖励,那么他拖延的可能性也就减少,反过来如果奖励的时间隔得太久,人们就不太愿意立马采取行动;不过一旦临近了任务的截止时间,拖延行为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

在众多的影响拖延行为的因素中,被研究者们探索得最多的是认知因素,不过在这些认知因素的研究结果中,并不是所有因素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少部分研究结果仍存在分歧或模糊不清。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9)

例如,"不合理信念"这一因素在很多研究中均被证明了可能会显著地影响其拖延性行为的发展和产生,Solomon和Rothblum就在一项以大学生群体作为被试的学业任务拖延调查中发现,不合理信念所引起的对于失败的恐惧,会显著地影响着其拖延学业任务的行为。

但从Beswick等在后来以澳大利亚大学生为被试的拖延行为研究结果来看,虽然不合理信念也对拖延行为有影响,但影响力小到不合理信念只占所有影响因素的1%。由此看来,就影响拖延行为的各种认知因素而言,还需要作进一步的验证。

在一些支持心理动力学的研究人员眼中,拖延行为被广泛地看作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对于自己的死亡产生某种本能性反抗,以及一种无意识地对于自己的死亡所文带来的焦虑感进行回避的一种生活模式。

如何让小学生改掉拖延习惯(中小学生极易因外界诱惑暂停完成计划的任务)(10)

拖延者往往会无意识地回避使用钟、表、日历等各类计算时间的仪器,以此而忽略自己的时间,从而导致使自己产生了超越死亡的感觉,因为这些时间计算仪器往往会不断地给人发出提醒和警告——他们时间正在慢慢地流逝,生命正在走向终点。

此外,可以"掌控"时间的钟、表、日历等仪器在拖延者心中可能还会被无意识地用来代表一些权威形象,拖延者本来是想发泄自己对太过严苛或太过放纵的父母的不满和愤怒,但可能在现实中不被允许,于是便通过和时间对抗来达到反抗父母的教养方式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