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只有最初的19个月见到过光明,然后便陷入到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当中。

年幼的她曾为此焦躁不堪,然而很快调整了自己,踏上了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

她出生在美国东南部的阿拉巴马州,在这个州的北部小城塔斯坎比亚,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19月大时,她生了一场大病,医生说是胃部和脑部急性充血导致的,结果几天后她体温降下来,但这次病痛让她变成了一个聋哑人。

她叫海伦·凯勒,相信听过她的名字,以及她传遍全世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但她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其中诸多人生细节,真的是值得你我学习的。

海伦早慧。

在她六个月大时就曾经说:你好,还曾经说过“茶”这个单词,令家人深感惊奇。

这或许可以解释她很有语言天赋,以至后来她学了好几门外语,如德语、法语、拉丁语。

随着海伦·凯勒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她很快意识到自己跟别人的不同。她只能用手去感知周围的世界,而周围的人交流不比用手,用嘴巴就可以了。海伦凯勒很快陷入到一种悲愤和痛苦之中。

在莎莉文老师的陪伴下

改变一生命运的人:莎莉文老师

海伦继承了父亲喜欢读书的禀赋。她的父亲是一家报社的编辑,经常在书房读报纸,是一个热爱家庭,极其仁慈和宽厚的父亲。她说自己最早的记忆,就是穿过成堆的报纸去找父亲。父亲还是一个讲故事高手,会在女儿的手上写单词,让海伦接受简单的故事,这样海伦了解到父亲早年的传奇。

海伦妹妹的到来,让她不再是母亲的唯一。这给她造成很大的困惑,甚至愤怒。日渐长大的海伦,始日被“封锁”在黑暗之中,没有声音没有光亮,谁的心情能好呢?她的脾气越发暴躁起来。

幸好有明智的父亲和母亲。母亲对海伦的教育始终抱着希望,没有放弃。当时的美国对特殊人群的教育,是全世界所领先的。海伦的母亲看到了狄更斯的《美国札记》后,对美国第一个成功接受系统教育的聋哑人劳拉·布里奇曼印象深刻,所以开始了对海伦寻求系统教育的过程

在她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海伦寻访名医,寻求特殊人群受教育的良好机会,终于找到了波士顿帕金斯学校的校长阿纳各诺斯。阿纳各诺斯校长给他们推荐了一个老师,这就是莎莉文老师。次年三月,也即1887年3月,小海伦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用一生时光陪伴她成长的,被称为“再塑生命的人”的莎莉文老师,第一次来到了海伦的身边。

海伦终生铭记这个时间:1887年3月3日。在莎莉文到来之前,海伦形容说:我的人生就像一条陷入迷雾的大船,并且自己的情况更糟,甚至连指明方向的指南针都没有。不知何时才能平安靠岸。她无数次在灵魂深处发出无声的呐喊:光明,请赐予我光明。只有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后,可以说光明才真正的来到了海伦的身边。

北大才女最聪明(她一生只19个月见过光明)(1)

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来自网络图片

艰难中不放弃,终于找到适合的路

莎莉文的教育方法很别致,很科学。她通过手指写字开始对海伦的知识教育,从她身边的简单事物开始帮助海伦认识世界,如“布娃娃”这样的单词。困难可想而知,长年被困在无声无息的黑暗中的海伦,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单词。

形象化事物认识起来相对容易,逐步的就过渡到一些抽象的词汇上。她第一次对抽象词汇的认识,花了不菲的时光。

富有耐心的莎莉文老师,用“爱”去温暖并敲开海伦冰封的心灵,她一再地说“我爱海伦”。然而海伦始终不明白“爱”是什么。然而肯思考的海伦终于在另一个抽象单词上顿悟,这就是“think”。这个单词让海伦顿悟了一件事:这个世界还有所谓抽象的单词。

这一刻,对海伦无疑是一次脑洞大开的感觉。抽象世界之门被她坚持不懈的努力所打开,另一番天地闯入了海伦的头脑之中。从此,师徒二人可以在一些话题上做精神层面的交流了。

回想几年来认识粗浅事物的过程,海伦说:房间里几乎每样东西都被我们当过实物造句的道具。

当然,不止房间内的事物,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也是海伦的学习对象。她格外喜欢沉浸在大自然中,对无法看见只能用心体会的海伦来说,她有一颗高度敏感的心灵,所以对大自然的心灵体验逐步超越了常人。海伦学习上的最大障碍,来自数学。数学是以各种符号来揭示事物规律的科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对许多常人尚且是巨大的障碍,对海伦而言自然是一种巨大的障碍。

得到莎莉文老师的关怀和教育,被海伦视为人生中的第一件盛事。她人生中的第二件盛事,是1888年的波士顿之行。

这一年,她们在帕金斯盲人学校安顿下来,在这里开始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参观和旅游的学习方式,也让海伦的心智得以丰富和发展,她很喜欢这所学校。放暑假时,学校安排她和老师到海边度假,海伦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海的雄浑气度。当她品尝到大海的滋味时,充满童真的海伦不仅问莎莉文老师:是谁往里边放的盐?

第一次波士顿之行之后,作为南方人的海伦,差不多每个冬天她都是在北方度过的,她喜欢北方的冬天,对北方的冬雪有着清晰的记忆和刻画。

她对冰雪世界的刻画是很美的,比如:我是多么吃惊,树木光秃秃的,好像被一只神秘的手脱去了绿色的衣裳,树干上只零星挂着几片干瘪的树叶。鸟儿不见了,干枯的树上只剩下堆满积雪的鸟窝。万物凋零,生命似乎都蜷缩到了地底下,即使太阳出来,天气依然萧条凄冷,好似年迈的老人已元气大伤,虚弱地探起身,只为最后看一眼大地和海洋。

挑战更有难度的系统学习

1890年,10岁的海伦开始学说话。这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难度在于,她没听过人们如何发音,也看不到人们如何张嘴说话的样子。

这一年劳拉·布里奇曼的老师拉穆森夫人来看望海伦,给她讲述了拉格尼希尔德的故事。拉格尼希尔德也是看不见听不见的,但凭借着巨大的毅力学会了说话。这极大地鼓舞了海伦,她缠着莎莉文去找一所学校的校长沙拉福乐小姐,福乐小姐答应教她,并一共教了她11节课。最后,海伦终于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是她一生当中第一次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今天很暖和。

她的发音虽然蹩脚,但得到了极大的自信。虽然学说话的过程中,她只能凭手指的触摸来体会老师嘴唇的动作、喉咙的震动和面部的表情。即使这样,她的发音也不一定是准确的。但与人用嘴巴交流的欲望十分强烈。其实,当时的海伦已经用手写字母可以很好交流了。它的手指非常灵活,就像在打字机上敲击键盘一样。

学会说话之后,海伦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读书和学习,她想投入创作,去写文学故事。不过,她第一次所写并发表的故事——《霜王》,却在她的心灵世界引起了一次不小的震动!对她来说不啻为一次人生痛击。

《霜王》的故事发表在帕金斯学校的年度报告中,但这篇故事涉嫌抄袭,导致学校组织了一个8人的审查小组,针对海伦做了一次调查。最终结果,人们认定海伦可能是无心造成的。在她的记忆中,从没有读过类似的故事,但可能是莎莉文老师在给她讲课的过程中,把类似的故事传递了出来,结果在海伦学会说话之后开始写故事,就写了这样一篇,结果被人以为是抄袭了一篇叫做《霜冻仙子》的故事。

“抄袭事件”给海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以至在以后的写作中,她会反复掂量一篇文章当中,哪些是自己写的,哪些可能是别人曾经写过的。这些经历为她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北大才女最聪明(她一生只19个月见过光明)(2)

喜欢读书的海伦,均为盲文版

从小立志上哈佛,终于如愿以偿

13岁这年,在参观过世界博览会之后,海伦才正式进入学校系统的学习进程当中。她已经学过一些法语,这年开始又开始学习拉丁语。学习时,莎莉文老师都是陪伴在她的身边。就这样一直陪伴在身边,帮助她把老师讲的单词等内容写到她的手上,还有查字典。

1894年10月开始,海伦开始在纽约的怀特-修美森聋哑儿童学校读书,为期两年。在这里可以巩固她说话和读唇语的能力,也在这里学到了德语。在这里,除了数学令人不快之外,其它方面的学习还是令人振奋的。2年后的1896年,海伦入读剑桥女子中学,为将来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做准备。这一年她16岁。

海伦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志向,曾经对自己的小伙伴是说过的:就是将来一定要上大学,并且读哈佛大学。

从这样的生命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海伦内心深处的高远理想,有着超越常人的动人追求。她深知:唯有拼过健全者,才能如愿进入哈佛大学。

一年之后(1897),海伦参加了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的初试考试顺利通过了所有的科目

这次考试令她终生难忘。海伦是要使用打字机答卷的,为不影响其它考生,她是单独参加考试。在一个单独房间内,考场里只有她和一个叫做吉尔曼的老师。吉尔曼老师负责把题目用手语的字母翻译给海伦,并在海伦打完之后,吉尔曼老师还会把海伦的答题内容写在海伦的手上,以便检查一遍!

门口有一位警卫,以免受到别人的干扰。就这样,她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考试。这是她唯一有过的“特殊待遇”,在以后的岁月里,从来没有这样特殊的考试安排,所以海伦非常感念剑桥女中

第二年的学习开始后,海伦重点解决学习短板——数学。她学习上太拼了,吉尔慢老师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强行更改了海伦的学习计划。即使莎莉文和吉尔曼老师争执了很久也不行,最后海伦的母亲干脆让她从剑桥女中退了学,只好找家庭教师。

其实对海伦来说,一对一辅导更有效。在大班上课时,老师不能只顾海伦一人,即使在莎莉文陪伴下拼命地跟,也未必能跟上。但找一个专项家庭辅导教师的话,她学习起来更加的轻松,进步更快。

两年后的1899年6月底,他通过了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的考试,可以读大学啦。不过家人觉得可以再巩固一年时间,这样一来,她1900年才正式实现了大学梦。

北大才女最聪明(她一生只19个月见过光明)(3)

海伦凯勒的哈佛大学德克里夫学院毕业照

不满足大学学习,拼命汲取全人类的文化素养

在哈佛大学,海伦很快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小时候的想法其实有很多浪漫的成分在其中。逐渐意识到大学的很多弊端,不过在这里她还是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最喜欢的当然是写作课,也读了许多的思想经典、文学名著。

海伦从7岁开始第一次读连载故事,就对故事等书籍爱不释手。当然她所接触和阅读的都是盲文版,从闲散的阅读中她已经学到不少。但在波士顿的图书馆,海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读书。

这里有一个细节、一个转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海伦第一次读完一整本的《方德诺小爵爷》这本书之后,这是她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整本书,她的整个阅读热情被彻底激活了。整个童年时期,这本书都是她最亲密的伙伴。所以被激活的阅读热情就像火一样被点燃了,开始读了数不胜数的书,比如希腊英雄、拉封丹寓言故事、圣经故事、希腊童话、天路历程、鲁滨孙漂流记等等,并且对书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味地接收其信息,而是有自己的思考的,有的她喜欢,有的她不太喜欢。

哲学,尤其是积极哲学带给海伦凯勒影响是巨大的,她反对和讨厌消极的人生观,她在乐观的文章当中,对斯宾诺莎当年遭遇周围人的抛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她能体会到作为哲学家的斯宾诺莎的孤独和幸福之感,海伦说:和许多伟大的灵魂一样,斯宾诺莎对自己在现实世界所应承担的角色心甘情愿地接受海伦相信:自己和斯宾诺莎一样,相信命运早已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切实的安排。那么这样一来,她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一定有着清晰的认识。这样的人生,一定会让人有一种强烈的信念的。

所以,即使她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却不妨碍她一生追求知识、追求艺术,投入创作之中。同时,她对自己见到光明充满了积极的向往,尽管这不能实现,但她的假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足以打动全世界。

北大才女最聪明(她一生只19个月见过光明)(4)

终身热爱读书的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想用这几天的时间,把全世界的一切复制到自己的头脑当中!

第一天,她想看一看每一个关爱自己的好心人,第一个当然是莎莉文老师。海伦说:我会仔细端详她脸部的每个细节,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当中。除了莎莉文老师,她想见每一个朋友,包括忠诚的小狗,家中的各种小摆设,以及林间散步、欣赏华灯初上的城市夜景。

第二天的时间,她想了解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参观各种博物馆!并希望在夜晚的时候进入电影院、剧院等,去欣赏真正的表演,而不是靠触摸的方式。在海伦的心中始终藏着对历史、对艺术的深切渴望的。

第三天,她渴望亲眼目睹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通生活,观察人间百态。她想快速登上纽约最高的建筑:帝国大厦,去饱览、俯瞰整座城市的繁华,要看全景。然后再到主要的街道去逛逛。

其实,海伦梦寐以求的一切都是我们常人每天经历的,我们看得到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有机会到各种博物馆、大自然中徜徉,城市生活的情况我们同样不陌生。但对长年生活在黑暗当中的海伦而言,是永远的奢侈。海伦的一生都在告诉我们:

要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应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生活,创造生命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