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答复人大代表关于在高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于是,大学要不要开恋爱课再次引发关注,实际上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媒体已经有过多次讨论。
一门课是否有必要开设,主要根据各专业课程体系来安排。专业属性是先决因素,跨学科课程也必须符合专业分类的相关教学规定。就大学的教学管理来说,是否可以开设一门专门的恋爱课,既要看这门归属哪个专业门类,也要看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研究基础。
资料图
大学生是否需要恋爱教育?不论从德育还是其他专业视角来看都是需要的。课可以开,但不能夸大恋爱课的实际效果。因为会不会恋爱、是否成功走向婚姻,更主要的条件是当事人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这绝对不是一个学期的课程就能改变的。
成年的大学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如何相处,甚至不负责任地对待男女感情,确实会让学生本人感觉苦恼。性格和价值观并不是通过选修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培养起来的,而要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影响下自然习得。
在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成长过程中,家庭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是否从小就注意到孩子的性格,是否注意到孩子的社会关系里的诸种表现,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很关键。家长的价值观念和伦理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根本的。换句话说,孩子心理上或者习惯上的一些问题与家长息息相关。
现代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和家庭为中心的,等级伦理淡化了许多。虽然现代中国人际关系更平等了,但家庭对子女的伦理影响仍然比较大,在维系家庭伦理关系的同时也忽略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忽视了对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教育。而中国中小学应试教育也限制了青少年的社会活动范围,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被严格限定在课程学习时间里,公开或不公开地禁止男女同学谈恋爱。一定程度上,家长和学校在管理学生社会交往行为上的态度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同盟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普遍不善表达、性格内敛,社会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大学是一个新的成长阶段,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而大部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则相差不大。大学里开设恋爱课,讲得好自然很受学生欢迎,也很有价值。恋爱课的目的应当是推进学生对爱和美的意义的理解,恋爱是情感的结果,负责任的恋爱则是一种美的行为。恋爱课应当从美学的角度去展开,了解爱情的美、生理的美和生活的美。美需要两个人共同开创和维护,因此美的实质是和谐。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一生致力于数学之美和音乐之美,他进而将和谐之美推向政治和社会的秩序之美。作为一种美的哲学,毕达哥拉斯美学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恋爱课能够上升到这样的哲学层面,将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对感情和生活的认知。恋爱课的目的绝对不应该仅限于学习恋爱技巧,而是了解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负责任地对待感情。如果只是局限在恋爱技巧,那么学生们所获得的只是工具手段而已,这样的课开的意义并不大。如果只是希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还不如上媒介传播、应用心理或者管理沟通课程更有效果。 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