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创作参考(柳三变的才与德)(1)

“晓风残月柳三变”,这句话深得人心。《雨霖铃》几乎成了柳永的名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由情入景又借景抒情,的确震撼人心。只是看遍柳词,于我而言,更有感触的当属这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 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 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纵观柳永的一生,他应该更希望自己成为“才子词人,白衣卿相”。一阙《鹤冲天》,前承恃才傲物,追求功名的他,“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着回来贺喜”;后启浪迹天涯,快意人生的他,“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七言绝句创作参考(柳三变的才与德)(2)

后世常有柳永的拥趸,将他树为“反封建”和“反礼教”的尖兵,认为他“言内而意外”,想要抬高他却不免有些看轻了他。

柳永只是个真情流露的性情中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受挫后的牢骚话,却也是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不遮不掩。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柳永和宋词当真是天造地设的组合。

七言绝句创作参考(柳三变的才与德)(3)

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着回来贺喜 - 《长寿乐》

柳永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柳三变,因为家里排行老七,也被称作柳七。

父亲柳宣原本在南唐做官,南唐灭亡后在宋朝成为“伪官”,历经京城与外省,为官经历相当坎坷。柳永十四岁时跟随叔父回到崇安继续学业,不难想象是经济困窘所致。

南唐后主李煜是词中高手,但凡皇帝有些个人爱好,朝中大臣难免会投其所好,就像宋仁宗的手底下的大臣多半都有个书法家的头衔。

也许柳永很难有机会一睹后主李煜的风采,不过他一定读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家学的熏陶,年少时国破的经历,加上家境制约,这个少年和底层的人民一直联系紧密。

七言绝句创作参考(柳三变的才与德)(4)

待到二十岁北上汴京应试,有感于江浙一带的富庶繁华,《望海潮》横空出世。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堪称词曲届的《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一样,柳永描绘的也是抬眼可见的常人景象。

这首词不仅在大宋传唱,还远播塞外,金主完颜亮因贪恋词中描绘的江南美景,才生出“投鞭渡江”的念头。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 《长相思》

二十五岁,踌躇满志的柳永来到汴京,一现身就受到了大家热烈的欢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只可惜,等待他的并不是鲜衣怒马,而是屡次碰壁。

虽然宋初建立的教坊制度直接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宋仁宗本人“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不过在大的执政方针上,从真宗到仁宗,都提倡读圣贤书,反对“属辞浮靡”,真宗还亲自下场,在《劝学文》中写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七言绝句创作参考(柳三变的才与德)(5)

而此时的柳永,依然故我,“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

这是反封建,反礼教吗?完全没有的,只不过是年轻人恃才傲物,恣意骄纵罢了。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 宋仁宗

待到屡试不第,柳永心里也不免犯了嘀咕。

宋朝一直重文抑武,这使得文坛和官场有很多重叠,不过任凭你才名远扬,这些文章和词句都不能成为你进入官场的凭证,科举考试才是唯一出路。

不管你名气再大,家世再好,只要不是正规科班出身,必然会受到排挤和耻笑。有些人因为祖上荫庇得了官职,还会坚辞不受,一心应考,一时传为美谈。

七言绝句创作参考(柳三变的才与德)(6)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柳永的心境就可想而知了。

他曾经前去拜访了宰相晏殊,想要得到几句好评,得以提携。晏殊问道,“贤俊作曲子么?”,柳永回答道,“和您一样喜爱。”晏殊接着说,“我虽然作曲子,可是写不出‘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句子啊。”

柳永转身就离开了,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注定擦不出火花。

今日的我们很难去评判两人孰高孰低,一如当时的文化政策,一边要振兴儒道,抵制靡靡之音,一边又遍开教坊,引为潮流。

七言绝句创作参考(柳三变的才与德)(7)

在这种大环境下,晏殊也填词,不过词风雍容典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虽有伤春怨别之情,也有理性豁达之意;欧阳修偶尔也写“艳词”,“ 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转头被奉为“复古”领袖,游走于雅俗之间。

人家填词只是余兴,柳永却是主业。

难怪柳永好不容易榜上有名,却被宋仁宗御笔一勾,“且去填词”。

到了这个份上,柳永只好自嘲“奉旨填词”,一时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奈泛泛旅迹,厌厌病绪,迩来谙尽,宦游滋味。 - 《定风波》

直到宋仁宗亲政,为了笼络人才,开启恩科,柳永这才成为了破格录取的1640名进士中的一员。入仕后,柳永做过不少小官,不过因早年“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

最好以文会友,相互提携的宋代官场,竟然没有属于柳永的位置,着实有些令人咋舌。

七言绝句创作参考(柳三变的才与德)(8)

一部宋史,叙事千百人,竟然没有柳永一席之地。多半的史料都来源于宋人笔记中,又多是些闲谈八卦,风流韵事。

柳永是矛盾的,却又是真实的,喜欢他和厌恶他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也有人将他和杜甫并论,“杜诗柳词,皆为实说”。

一个“实”字,道尽了多少沧桑事,可怜柳永,既不得其主,也未得其时。晚生几十年,和周邦彦一起共事大晟府,岂不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