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没干过底的鱼塘,抽干水看看能捉多少”“回村抓鱼!把鱼塘抽干水,抓鱼直接抱起!”“花800元包下一个荒废十多年的甲鱼塘,万万没想到里面还出现……”
点开这些标题党味道浓重的视频,听到抽水机轰鸣的作业声,看着博主们在浅浅的浑水里,轻而易举地摸出一条条大鱼。
想不到“竭泽而渔”这么爽!
抓鱼捕蟹,对于很多生活在内陆、不邻水地方的孩子来说,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电视上的查干湖冬捕,让人一年又一年看了再看,也不舍得换台;后来,我们跟着“渔人阿烽”等,赶了一片又一片海;现在,掉进了抽干鱼塘整狠活的坑里,探索“万万没想到里面还出现”后的省略号,代表着什么。
网友“临渊羡鱼”,也不必“退而结网”,单是刷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就有无穷的乐趣。
“我上辈子有可能是个海洋生物”
抓鱼捕蟹的视频,呈现出了一种更加鲜活的生命状态。在城市里工作,朝九晚五、加班加点,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周末出门,总还是那几个熟悉的公园,待久了,城市的每个角落都熟悉了。
而视频里渔人的日子丰富得多、有滋味得多,当通过屏幕就能“云捕鱼”“云抓虾”时,谁又能拒绝大海的召唤、泥土的气息呢。看的是视频,寻求的是一种治愈。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渔猎的场景,往往是山水相连,又经过策划、剪辑,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视觉美感,契合了人们对于自然、田园的依恋。别看我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心早就飞到池塘边的榕树上了。
视频中,我们获取了别样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懂得了甩鱼钩、抛鱼网、放鱼笼,见识了鸬鹚捕鱼的古老技能,明白了可以用铁钩从石头中找蟹,敲船沿吸引鱼,在海滩埋酒罐子、退潮后收海货,知道了海边撒盐能收获蛏子、水流小的石头里藏着螃蟹。
“瘾”也来自于收获感。我们与博主一起,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每当他们发现一个“大货”,那份发自内心的雀跃,让我们在屏幕前露出傻笑的同时,也对“云捕”越来越欲罢不能。
一片片陌生的神秘水域,似乎隐藏着数不清的宝藏,让博主不断发掘,让我们不断点击。
“老演员要上场了”
只是这些宝藏,可能是菜市场过来的。
即便没有捕鱼经验,多年的上网经验也能让人悟了,眼见未必为实。
笔者关注了一名“抽干派”的“渔民”,他从2021年3月14日发布相关视频,至今有360多期。视频中,能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鱼鳖。评论区里有捕鱼经验的网友,也在进行科普。
不是捕鱼的方式变豪横了,而是攫取流量的套路更新了。
还有赶海视频,早就有媒体调查过,直播中前面有人放、后面有人抓,配合得相当默契。还有专人清场,不让外人靠近,既怕海鲜被人拿走,也防备作假行为被拍下传到网上。
水族演员,也很卷很辛苦,每天来回折腾,早出晚归。
观看捕鱼的欢乐,很多来源于收获时的喜悦,一旦徒劳无功,视频也便没那么吸引人了。看到他们抓住大鱼,我们会很开心,如果是小鱼,也会丧气,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按捺不住,等待那种浑浊的水里冒出大鱼的时刻。
也正是如此,主播们才会为了抓住眼球,弄虚作假、不择手段。
对于这样的表演,我们既要看到这是一种各取所需,观众看着玩、看热闹,“渔民”得流量、直播卖货;也要警惕劣币驱逐良币,“渔人老赵”曾在平台上吐槽,“看到100多万粉丝的作假赶海视频,我也迷茫了,他们动不动就播放量几十万,我发个视频才几千人看,难道我也要造假吗?”懂视频的假渔民玩转流量,真渔民生活变得模糊。
“都是一个未知数”
真实的渔民生活,并不如你在屏幕前所看、所想的那样,始终美好。
我们看到的收获场景,就像是一个足球明星的进球集锦,是高光的合集,大部分时间里,是平淡和艰辛。美好背后,是水里刨食的风险、披星戴月的付出。
渔民在苦涩海水里浸泡,在泥泞的水塘边穿梭,把自己搞得满身腥臭,可能空手而归。就像“渔人阿烽”说的,“明天能抓到什么,今天能抓到什么,根本不知道,都是一个未知数”。
大自然很慷慨,大自然也很残酷。
我们希望更多渔民吃饭不再靠老天,得到更多关注,改善生活。我们也不阻碍博主靠自己的表演、创作来谋生,但别忘了“竭泽而渔”这一成语的劝诫含义。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来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