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衣服成了过去一个时代的记忆,补衣这门传统手艺似乎已成为历史。但实际生活中,精工技艺的织补业却仍有市场。一件几千元的衣服破了一个小洞,扔了可惜,穿上又不雅,南宁几名织补匠人以精湛的手艺,把破损的衣服复原如初,还通过互联网和物流网络扩展客源,让织补这一传统手艺焕发新活力。
湖南汉子独辟蹊径 来邕创业开织补店
10月16日,记者在南宁市北宁街找到了一家有20多年历史的传统织补小店,与众不同的是,店里的织补匠人是两个汉子。
来自湖南娄底的谢国强和姐夫肖冬连,20多年前还是在建筑工地上搬砖的工人。他们看到有个亲戚在湖南开织补店生意红火,瞄准了高端织补行业的前景,便放下男人的“面子”,用心学习三个月后开始外出接活。
肖冬连针走线织补客户的衣服。本文图片除特别署名外,均为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何定坚摄
1999年,谢国强和肖冬连在南宁开起了织补小店,通过给专卖店、干洗店发名片揽活,一干就是20多年。
记者见到肖冬连时,他正在修补一件毛衣。只见他左手持毛衣,右手娴熟地根据毛衣的纹路一针一线穿梭,针线在指尖跳跃,有绣娘的细腻,还有一份男人的果断。
补好的不止衣服 还有珍贵的记忆
谢国强告诉记者,20多年来,经他手织补的衣物已有成千上万件,对一些衣物主人来说,有时修补的不仅是衣物,更是一段珍贵的回忆。
多年前,一名男子找上门来要织补父亲年轻时穿过的将军服,衣服被虫咬出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洞。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早就念叨着找人织补,但一直未能如愿。男子把这事放在心上,一直在寻找专业的织补人。后来,他无意中得知谢师傅的店可以织补,就找过来了。谢国强仔细研究了将军服的纹路后提出了修补方案,并现场让儿子征求父亲的意见。听到破损的将军服可以修补的消息,电话里老人非常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你们了!”
谢国强穿针走线织补客户的衣服。
谢国强说,老人把将军服看得如此之重,他在织补修复时,也格外认真和细致,一针一线力求完美。经过几天的精心织补,将军服终于织补好了。得到老人的赞许时,他感觉好像是完成了一件艺术品。
还有一对夫妻,曾拿着他们结婚时丈夫穿过的西装来到店里,原来西装被虫咬了好几个洞。谢国强明白这套西装对夫妻俩的意义,更为用心地修补。夫妻俩领回织补好的西装时,连连道谢,高兴得像孩子一样。
织补手艺推陈出新 贵重衣物修复如初
据了解,送到谢国强店里织补的衣物,绝大部分都是品牌专卖店价格稍贵的衣服。为了尽量让织补后的衣物看不出痕迹,谢国强别出心裁就地取材,从衣服里衬取线,沿着衣物原有的纹路,经纬纵横一针一线进行织补修复。这种跟织布有些相似的织补手艺活,除了需要定力外,还特别考验织补人的眼力、心力和织补的功力,几力合一,才能让织补部位纹路清晰、走线均匀、与衣物浑然一体。如果织补的痕迹明显,破损处虽修补好,也只能算一件残次品。
谢国强织补好的一件衣服。左为织补前。 受访者供图
为了将衣服织补得不露痕迹,谢国强和肖冬连有时候得把一块布料反复研究半天。有的面料看似简单,里面却混搭了好几种颜色,有时即使是一个拇指大小的破洞,也得花几个小时才能织补修复好。
谢国强和肖冬连正是凭着多年来练就的织补手艺,让一件件破损的衣服修复如初。他们还带过几名徒弟,徒弟们学成出师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开了织补店。
借力互联网和物流 接单跨越地域限制
谢国强说,以前的客源靠的是口碑相传,如今他们搭上了网络和物流的快车,一些远在桂林、河池和广东的顾客也慕名而来,通过快递发送包裹,他们的客源不再局限于本地。
宁师傅在织补一件毛衣。
在南宁市解放路新和平一楼,记者还找到了专做毛衣织补的宁师傅。她2010年从梧州来到南宁,专业做毛衣织补,不管是毛衣上有破洞还是尺寸不合意,她均可按客户要求来织补修改。宁师傅有自己的抖音号,她常将自己织补的作品发到平台上和网友分享。通过互联网,短视频在传播织补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会带来流量和订单,服务更多客户,让更多人感受这一传统织补手工艺的神奇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