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1)

大家好呀,这里是新栏目:#月更书单#

我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每个月给大家推荐一些好书,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当然,如果你看了我们推荐的书籍,有非常多想说的话,欢迎写下你的读后感投稿给我们。谢谢你的支持哦~


前几天,我在后台做了一个#父母说过伤害你最深的一句话#征集,收到了许多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有人从小被父母嫌弃是“废物”,长大后遇到加薪升职的机会也不敢争取;

有的人长大后不懂如何爱人和被爱,回顾童年才发现,这是因为年少时太过父母的陪伴,根本不懂得如何带着爱去和别人相处;

还有人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内里却对自己厌恶、嫌弃到顶点,因为家里面有一对重男轻女,始终说她是赔钱货的父母,更让人唏嘘的是,她的妈妈,在年幼时也曾经历过同样的苦痛,却还是义无反顾把自己的孩子又推向了深渊。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继而成为不同性格,不同秉性的人。

有的时候,我们一边畏惧、厌恶着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又一边被它所影响,成为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

其实,我们长大后遇到的多数奇怪问题,无论是察觉到或是未察觉到的,很多都能从原生家庭上找到根源和解决的答案。

当我们勇敢面对过去,主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不仅是给父母一个机会更了解我们,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重新理解父母的角色。

下面,进入本月【家庭教育】主题书单>>>

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2)

01以教育之名,完成人生救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3)

豆友推荐——

HelloAmy艾米 :你无法想象塔拉·韦斯特弗的童年竟是在如此扭曲、极端的家庭环境中度过。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也使她失去了挚爱的家人。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冲突和矛盾,即使掌握了再多的思想和理论,却也难以破除。主人公难以想象的传奇经历,两个自我的内心矛盾冲突,加上还不赖的文笔,值得一看。

Calios :那些我经历过的、有触动的、甚至是伤害过我的,都成为了自我教育的一部分。教育,也如同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那些在海平面之上的知识技能,是最容易获得也最显而易见的;海平面之下,是自我疗愈的能力、自知自明、以及自我价值观的形成,这些是成年累月才慢慢磨出来的。而后者,更决定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

作者无疑被自己的原生家庭伤害到极致,但是我们人生的起点绝不是终点。无论你出生在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过去,就像每一只鸟,都会飞离鸟巢,飞向属于自己的山。

02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说对不起——《原生家庭》

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4)

豆友推荐——

文淇 :大部分人从来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承认一个问题,父母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无缘无故的暴躁,压抑,缺乏安全感,自卑,逆来顺受,不善交际,控制心理,可能都是受过伤害的证明,也许正在焦虑却找不到根源的你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安慰。年轻人们也不要再认为童年时被父母打骂是理所应当的事了,自古以来所宣扬的“不打不成器”之类的话只是为了给施暴的父母一个体面的借口,体罚孩子只能说明父母本身没有足够正确教育孩子的能力。

弓长小初 :这是我读得最慢也是最累的一本书,阅读中无数次回忆童年,回忆与男朋友相处的日常。我承认我的原生家庭有问题,是书中提到的有毒父母的集合。我一直以为19岁离家,这么多年漂泊在外,已经将原生家庭的影响剔除,但仔细回忆与前男友、男友的相处才发现,原来我性格一直有缺陷。

作者把给孩子们带来伤害的父母们称为“有毒父母”,又列举了七种“有毒父母”的类型,针对每一种“有毒父母”会给我们带来的伤害,造成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想要解决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看一看原生家庭到底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03疗愈自己最好的方法,是与内在的小孩一起长大——《别永远伤在童年》

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5)

豆友推荐——

院儿里 :治疗一段创伤时意外发现需要治疗的是童年。篡改回忆与遗忘某种层面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自我保护机制,但如果要解决惯性的心理模式,必定是要回忆细节面对内在小孩。书里有很多方法,觉得倒不必一一对应,找到适合的最好。像父母疼爱小孩一样地去爱自己的内在小孩,更能共情其他受伤的成年小孩,然后去爱护他们。爱不容易,需要学习,好好爱。

Joyce :读了不少类似的书,但都是当时那一阵儿感觉还不错,过后又滑回到旧的生活状态。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读了这本书,觉得受益匪浅。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长大了,其实只是身体长大了,那个受伤了的内在小孩并没有,他因为过去的种种伤害拼命压抑自己,偶尔,会在某个关键时刻突然爆发,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一团乱麻。作者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回到童年,以一个大人的身份去看到过去的自己,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疗愈曾经的伤痛。

04看完这本书 可以避免生活中90%的争执——《非暴力沟通》

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6)

豆友推荐——

掐出新鲜 :对像我这种,自觉有理性,有判断力,有洞察力,有常识的人,很喜欢带着批评的角度去看一本书,时刻准备反驳作者的观点,发现他逻辑的漏洞(这样才能更好地看一本书)。这本书也存在前后逻辑的问题,当然可能是因为适用范围的不同。也存在中国化的问题。但是书上的基本逻辑和方法很能给人启发。领会精神,努力转化为自己的程序化知识,是十分关键的。发现自己有沟通问题的时候,值得细细品读。非暴力沟通,也可以与自己进行。

谶 :要是能早点遇到这本书大概是能少走很多弯路。即使是今天我依然犯了很多书中反例的毛病。不过没什么好气馁的,正因为遇到的挫折多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去改善自己,一帆风顺的顺境只会蒙蔽人的双眼。我想有时候我是太自责了,做了蠢事犯了过错就在心里记恨自己,但是我忘记了我之所以不能忍受自己的过错是因为我想变得更好,而我想变得更好仅仅是因为我想满足爱我自己的需求。

语言暴力,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暴力形式。不仅是与人沟通,很多时候我们与己沟通也是如此。但事实上,我们真正该做的,是在想要贬低自己时,学会察觉,并且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要。这也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不仅要学会爱他人,更要学会爱自己。

05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关于如何在老婆、妈妈面前生存的经验之谈——《不要和你妈争辩》

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7)

豆友推荐——

张躲躲 :“永远不要沉默,永远不要别过脸装作没看到,永远不要把刻薄当作能力。不要把善意视为软弱。不要成为办公室落地窗前的那种人,以为善良是个可笑的词汇。”

绿野仙踪 :作者这几年出了好几本畅销书,在中国读者中刮起了一股热潮。我老早就听说过他的作品,但这是我第1次读他的书。语言幽默风趣,明明是最简单的,我们最熟悉的事,却能写得妙趣横生,读着读着不禁哈哈大笑。也能在最平常的小事中使人潸然泪下。这是我在书中最喜欢的话: 人生是一场分寸之间的游戏,足球也是。无论生活还是足球,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早一步或晚一步,结果都会截然不同。慢一秒或者快一秒,你都会和它擦肩而过,分寸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这是一本让我们了解父亲,了解母亲,这两个不同角色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了解“家庭”的人生秘籍。作者希望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更为平等的层面上去和父母进行双向的交流,去互相倾听对方的真实想法然后共同解决问题。

06比教会孩子成功更重要的事情,是教会孩子面对失败 —— 《the best you :win or lost》

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8)

这本绘本就没有豆友可以推荐啦~因为这是新东方独家引进的英文优质绘本

作者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很多生活中的小事,像我们反复强调一个大家都明白但却容易遗忘的道理:和成功相比,失败才是人生常态。能在失败面前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尝试,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接近成功。

一边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带领小朋友学英语,感觉还不赖哈?

07从经济学的角度,和你说说拼爹,推娃的背后真相——《爱、金钱和孩子》

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9)

豆友推荐——

danyboy :不是育儿指南,是探究当代育儿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因的学术著作,观点很容易理解,论述过程却因为较严谨而不太容易读。本书研究的现象是:各国均不同程度出现了教育密集的现象。本书的观点是梳理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根源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包括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也包括一国之内不同阶层的不平等,所以造就了教育方式的不同。

168 Hours :本书不需要读者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知识和丰富的育儿经历,从作者本人成长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就足以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家庭经济、教育和不平等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现在和未来的父母!

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心总经理解琪老师也推荐了这本书——

“作者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我们和父母的育儿观总是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地位相较于上一代人提升了很多。当家庭经济地位偏高或者偏低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佛系养娃,而经济地位一般的家庭,为了让孩子突破阶层,向上一步,则更倾向于严格控制型育儿。”

怎么与你妈保持距离(不要和你妈争辩)(10)

“如果仗着是家人就随意怠慢的话,那么再坚韧的感情也会变得脆弱。”《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家庭曾存在或仍存在着的问题:因为太习惯彼此的存在,所以彼此怠慢,互相伤害。

其实,正因为对方是最重要的家人,我们才要更重视,更小心地去呵护对方。正如豆瓣某高赞回答中中所说:比血缘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羁绊。

一个拥抱,一句“我爱你”,一个充满了爱意的眼神,有的时候都会给对方带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