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源于《易经》的成语,尽显无穷的智慧

出自易经的十个成语(那些源于易经的成语)(1)

在中国文化史上,《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源”。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易经》中去寻找答案。

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易经》。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策略。今日与大家分享《易经》里的30个成语,一起领略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1、自强不息

【出处】《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义】自强不息的意思是自己要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2、厚德载物

【出处】《易经•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厚德载物提倡的是一种宽容精神,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出处】《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释义】上段话实际上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像锋利的刀剑一样能斩断铜铁,后常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喻指紧密团结,力量无敌;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

4、惩忿窒欲

【出处】《易经•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释义】惩忿窒欲的意思是克制忿怒,抑止嗜欲(嗜欲指肉体感官上追求享受的要求),它强调的是克己与忍让。

5、信及豚鱼

【出处】《易经•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释义】信及豚鱼的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要讲信用,比喻信用非常好,指出做人要诚实守信。

6、卑以自牧

【出处】《易经•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释义】《易经》上述话中包含两个成语:谦谦君子与卑以自牧。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要求人们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出自易经的十个成语(那些源于易经的成语)(2)

7、朝乾夕惕

【出处】《易经•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释义】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8、刚柔相济

【出处】《易经•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释义】刚柔相济的意思是刚强的与柔和的事物互相调剂补充,使之恰到好处。这条成语强调的是人们在处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时,必须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重和谐、协调、平衡,做到不偏执、不过激,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9、尺蠖之屈

【出处】《易经•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释义】《易经》上述话中包含三个成语:能屈能伸、尺蠖之屈和龙蛇之蛰。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能适应各种境遇,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抱负;尺蠖之屈比喻以退求进的策略;龙蛇之蛰比喻引退。

10、藏器待时

【出处】《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释义】《易经》上述话中包含两个成语:藏器待时和待时而动。藏器待时的意思是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比喻不急于表现才干能力,等待施展的机会;待时而动是说等待有利的时机,然后行动。

11、见机而作

【出处】《易经•系辞下》:“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释义】见机而作的意思是看到适当的时机就立刻行动。

12、安不忘危

【出处】《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释义】安不忘危表示要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自易经的十个成语(那些源于易经的成语)(3)

13、履霜坚冰

【出处】《易经•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像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释义】履霜坚冰释义是行走在结霜的大地上,便会想到结坚冰的寒冬即将到来,比喻事态逐渐发展,将有严重后果。

14、物以类聚

【出处】《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释义】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现多比喻坏人和坏人常在一起,互相勾结。

15、谦尊而光

【出处】《易经•谦》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释义】谦尊而光的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更显示其美德。

16、改过迁善

【出处】《易经•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释义】改过迁善是表示道德品质和作风的用语,意即:有德行的人见到别人的善良德行就学习、仿效,见到别人有错误就自觉对照改正。明朝王廷相在《慎言•小宗》中有“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决”表示迁善和改过速度很快且果断。

17、触类旁通

【出处】《易经•系辞下》:“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释义】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能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

18、探赜(zé)索隐

【出处】《易经•系辞》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释义】这一段话有两个成语:探赜索隐和钩深致远。赜:幽深玄妙。探赜索隐的意思是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钩深致远也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出自易经的十个成语(那些源于易经的成语)(4)

19、数往知来

【出处】《易经•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释义】数往知来表示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即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未来。

20、极深研几

【出处】《易经•系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释义】极深研几指的是要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形容钻研深刻、细致。

21、见仁见智

【出处】《易经•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释义】对同一事物,因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致,就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作“见仁见智”。

2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出处】《易经•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释义】积善:积累善举,指经常做好事。余庆:遗留福泽。旧时指经常行善的人家,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幸福。也就是所谓善有善报。

23、殊途同归

【出处】《易经•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释义】原作“同归殊途”,意谓通过不同道路,达到一个目标。孔子曾经说过,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

24、应天顺人

【出处】《易经•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释义】应、顺:顺应、顺从。天:旧指心目中的上帝。顺应天命,顺从人心。旧时常用以颂扬建立新的朝代。中国古人认为朝代的更迭、政治的变革,是天意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应天顺人演变成为封建社会帝王登基时常用的套话。

出自易经的十个成语(那些源于易经的成语)(5)

25、满腹经纶

【出处】《易经•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释义】经纶:治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满腹经纶泛指人很有学问,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26、匪夷所思

【出处】《易经•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释义】夷:平常。匪夷:不是一般人。匪夷所思 ,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也形容所见事物的离奇或复杂。

27、群龙无首

【出处】《易经•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释义】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一个领头的。比喻众人会集,没有领头人,无法统一行动。

28、革故鼎新

【出处】《易经•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释义】革:《易经》卦名,意为变革。鼎是烹饪器皿,能使食物由生变熟,由硬变软,故引申有更新之意。革故鼎新,意为破旧立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29、出神入化

【出处】《易经•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释义】神:神妙。化:化境,极高超的境界。出神入化 ,超越神妙,入于化境,形容技艺达到极高的境界。

30、否极泰来

【出处】《易经•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易经•泰》:“泰,小往大来,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释义】“否”、“泰”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谓之“泰”,不交谓之“否”;“泰”则亨通,“否”则失利。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达到一个关节点,就要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转化为“泰”。后来便常用“否极泰来”形容情况从坏转好。

人们说“乐极生悲”、“苦尽甜来”、“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等都是“否极泰来”的意思。它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改变原有的形态,出现新的状况。

“好”可能转化为“坏”,“坏”可能转化为“好”,“有利”条件可能转化为“不利”条件,“不利”条件也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这种事物互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