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诗集节选(小说精读沈从文)(1)

编者寄语

碧绿的菜园、清澈的小溪、游动的小鱼小虾、拖长声音飞去的晚蝉、各种花儿的馨香,还有一对溪边纳凉的母子,这是一幅自在温馨、幽静的世外桃源般美妙的生活图景。那对母子气质优雅、性情淡泊、心灵默契,没有人不艳羡。假如儿子没有去北京,假如儿子没有读书,假如儿子没有“极其出名”,假如没有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假如……

文本研读

菜园(节选)

沈从文

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夏夜母子纳凉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自在温馨、幽静诗意的生活氛围;表现了玉家母子气质优雅、性情淡泊、心灵默契的特点;与下文人物的悲剧和“菜园之死”作对比。)

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母子共赏园景、温馨对话,与下文“儿子陈尸教场”“母亲菜园自缢”形成对比,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故事开端:母子夏日纳凉,温馨美好。

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奇特的比喻。寓意深刻,渲染一种静谧、凄凉的氛围。)还有尚未收取的菜,如小雪人,成队成排站立雪中。(小说将玉家菜园的自然图景与小说人物完美结合,是实写景色,又暗示着“少琛”北上存在一定的风险。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暗示人物悲惨的命运。)

母亲说:“今年这雪真好!”

“今年刚十二月初,这雪不知还有多少次落呢。”

“这样雪落下人不冷,到这里算是稀奇事。北京这样一点点雪可就太平常了。”

“北京听说完全不同了。”

“这地方近十年也变得好厉害!”

这样说话的母亲,想起二十年来在本地方住下的经过人事变迁,她于是喝了一口酒。

>>>母子交谈。母亲触景生情,谈及二十年来北京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这一段长长的日子中,母亲的辛苦从家中任何一事皆可知其一二。如今儿子也教养成人了,二十二岁,命好应有了孙子。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过北京。(写儿子“蓄谋已久”,寓意深刻。既有对去北京读书的向往,也有对母亲的不舍和母亲不允许他去北京的担心。)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母亲的“惊讶”,既有母亲对“成人”儿子的理解和尊重,又显示出母亲的担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母亲的反应。表达了身为旗人因战乱命运变迁的感伤,对安稳平定生活的期盼。为下文儿子的遇害的情节做铺垫。)

“那我们俩去!”

“这里放得下吗?”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要去,三年五年也去了。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没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一种灾难。”(母亲对动荡时局中儿子北京之行的理解、尊重和担忧。)

>>>故事发展:二十二岁生日,儿子打算去北京。

不久过年了。过了年,随着不久就到了少琛动身日子了。信早已写给北京的舅父,于是坐了省河小轿,到长沙市坐车,转武汉,再换火车,到了北京。

时间过了三年。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但渐渐的,城中便知道玉家少主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极其出名的事了。然而在本城,玉家白菜还是十分出色。在家中一方面稍稍不同了的,是做儿子的常常寄报纸回来,寄新书回来,做母亲的一面仍然管理莱园的事务,兼喂养一群白色母鸡。自己每天无事时,便抓玉米喂鸡,与鸡雏玩,一面读从北京所寄来的书报杂志。(详略得当。略写去北京的过程,略去三年时光,转而写玉菜园母子当下情况,一个“出名”,一个“出色”,暗示儿子的积极进步,写母亲的平静温和,为下情节做铺垫。)

当这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一到了七月,就成天盼望远行人的归来。又派人往较远的长沙市去接他,又用了不少钱为他添办了一些东西,如迎新娘子那么期待儿子的归来。(写母亲急切盼望儿子回来的喜悦和急切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真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一面还在心中作小小埋怨,一面把“新客”让到自己的住房中去,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因为地方小,从北京方面回来的人不多,虽然绅士们的过从仍然缺少,但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青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同好来奉访了。(儿子带媳妇回来母亲惊喜,全城轰动。侧面写“儿子”对当地人思想的积极影响,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这一家仍然仿佛与一地方人是两种世界,生活中多与本城人发生一点关系,不过是徒增注意及这一家情形的人谈论到时一点企羡而已。(照应开头“母子夏日纳凉”情节,视听结合,描写眼下四口人温馨和谐的纳凉画面;仿佛世外桃源,无人干扰,徒增他人的“企羡”。引出下文“种菊花”的美好情景。)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过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各处寻觅佳种,督工人整理菊秧,母子们自己也动动手。已近八月的一天,吃过了饭,母子们同在园中看菊苗,儿子穿一件短衣,把袖子卷到肘弯以上,用手代铲,两手全是泥。

母亲见一对年青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幻梦”,是一个母亲对天伦之乐和恬静生活的向往。)

>>>故事进一步发展:儿子从北京回来,一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儿子桐木琴正说着北京如何栽菊花,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青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过渡段。承接上文一家人和谐、愉悦栽菊花的生活场景,引出下文儿子被处死的惨事。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略写儿子、媳妇及青年人被杀害。突出敌人的惨无人道,衬托革命者勇于为革命牺牲的崇高精神。)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而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交代儿子的身份及衙门中人留下母亲的原因,诙谐幽默中蕴含着强烈的愤怒之情。)

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赏菊、赋诗。(绅士们对别人命运的冷漠,从他们赏菊、吟诗的叙述中可以见出。)

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前后对比。乡绅们由原来的礼敬,到后来的亲和,再到后来的无理侵占,活脱出乡村中人性的势利与卑劣。)

骤然憔悴如七十岁的女主人,每天坐在园里空坪中喂鸡,一面回想一些无用处的旧事。(母亲的外貌、行为描写。没有多余的控诉,却字字有分量,体现了作者用笔的高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控诉,对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

>>>故事高潮:儿子和进步青年惨死校场,母亲凄惨度日。

(有删改)

一九二九年夏

知识建构

//小说主题与内容形式的对比离合//

本小说主题与内容形式的巧妙结合,尽在主题与形式的对比离合中。作者深谙这种急与缓的调合。在起初的阅读,你会被他所描绘的田园的闲适所感染。会对主人的平和、从容欣赏艳羡,不知不觉被带入一个虽然穷困、贫乏、寂寞但并不缺少生气、缺少希望之所在的境地。特别是主人的勤劳、朴实、忍耐,几乎就是善良的中国国民的概括。然而,他们一样逃不出被杀戮的厄运。这种对比离合,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读者看,更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主题更加深刻透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