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三才女(她们才情出众特立独行)(1)

《恰同学少年》剧照

蔡畅、陶斯咏、向警予是周南中学的同窗,更是闺蜜挚友。在周南女子中学师范就读时,因为她们三个人才情出众,特立独行,被称为“周南三杰”。

上个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形态,大多数女子从小缠足,跟着家中母亲一辈学做女红,料理家务,为长大嫁人后做准备,基本没有进学堂读书的机会。女子人生的脉络无非就是家长里短、相夫教子的宿命。

所幸,蔡畅、陶斯咏与向警予出生于开明富裕的家庭,陶斯咏家在长沙,父亲是长沙商会会长,向警予家在溆浦,父亲是溆浦县商会会长,蔡畅家在双峰,是曾国藩之后。良好的原生家庭背景让她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从小就有读书的机会,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从而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想法,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追求,按着自己的理想而进取努力。

01、读书识字,让她们拥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窗成为好友,让她们有机会一起探讨未来,树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

1914年秋,向警予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转学到湖南著名教育家朱剑凡主办的周南女校,并改名为向警予。“警予” 就是要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求学救国。1915年,蔡畅考取了周南女校的免费生,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心情舒畅的她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蔡畅”,开始了人生的新征途。1916年,陶斯咏考入了周南女子中学师范二班,身材高挑,才华横溢,性格要强的她,在学校可是个风云人物。

周南三才女(她们才情出众特立独行)(2)

向警予

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相逢、相识在周南女校的她们,有着相同的个性,勤奋好学,思想活跃,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三个女孩常常聚在一起畅谈理想与未来。在周南读书期间,陶斯咏因为买书的邂逅,认识了毛泽东,蔡畅通过蔡和森认识了兄长般的挚友毛泽东。就这样,思想先进的一群青年学生在长沙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毕业后,陶斯咏与蔡畅均留校当了教师,陶斯咏任女生舍监,蔡畅担任体育教员。而向警予则怀抱做好教育的理想回到家乡溆浦办学。回到家乡办学的向警予仍与周南女校以及自己的好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每次有事来长沙时,都住在陶斯咏在周南中学宿舍,好朋友久未谋面,每次相逢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向警予与陶斯咏对办教育有着相同的理念,而她们的教育理念正是来自于她们的恩师朱剑凡的教育理念“女子沉沦暗黑,非教育无以拔高明,要自立于社会,有学识技能,才能拔于黑暗”。就是怀着教育救国的豪情,向警予回到淑浦创办男女兼收的淑浦女校。开学典礼上,她高声向女学生宣布:“为嫁一个如意的丈夫而读书,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要做个新国民。”如此明确的读书主张与目标,时值今日对每一位女性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周南三才女(她们才情出众特立独行)(3)

陶斯咏

向警予希望学生通过读书开智,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办学过程中她努力改革创新,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新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这位外表俊秀、敢作敢当的女校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女生们放脚,还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

向警予以“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向学生传播新思想,传授新知识,提倡男女平等、破除封建思想的新观念,极力反对“驰骤之若牛马”的奴化教育。淑浦女校办学三年后口碑良好,引来了大量的学生就读,学校发展到8个班,300多名学生。向警予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有志于将教育事业做好做真。

她在写给哥嫂的信中提到 “事业一层,不必太求急进。平常人之所视为荣辱得失者,自吾辈视之真不值得一笑。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虽然刚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一切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她已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向警予发现有的学生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后,并不能如她所期望的那样学以致用,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知识力量。他们不懂得明辩是非,甚至步入歧途,这一现象让她痛心不已。在兴办教育中向警予认识到,现实社会只强调教育救国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新的救国途径。

周南三才女(她们才情出众特立独行)(4)

蔡畅

1919年8月,好闺蜜蔡畅给向警予来信了,蔡畅邀约她一同前往赴长沙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工作。得到消息的向警予喜出望外,立刻动身前往长沙,到长沙之后与蔡和森、毛泽东等故友重逢,她格外高兴。早在周南女校就读的时候,向警予就通过蔡畅认识了蔡和森和毛泽东,因为志趣相投,他们常常聚在一起,激扬文字,畅谈远大的理想。

去到长沙正好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向警予毫不犹豫加入其中,陶斯咏也是同期加入了新民学会。10月,向警予与蔡畅等一起组织湖南省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成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同年12月15日,在蔡畅母亲葛健豪的带领下,向警予与蔡和森、蔡畅等热血青年乘船赴法国参加勤工俭学。她们决心“求得真理,来改造中国,振兴中华”。

随着抗战救国的崇高理想不断地生发,向警予和蔡畅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她们树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目标,开始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作为好朋友,向警予希望陶斯咏也能加入,成为她们其中的一员。去到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她仍还不忘力邀陶斯咏去北大学习,但陶斯咏一直没有前往,只是在1921年去南京金陵女大进修过一次。

陶斯咏始终认为教育兴国,教育救国是中国最好的出路,她树立了坚定的教育理念,毕生执着地深耕于教育领域,并没有紧跟好朋友们的步伐,一起踏上抗战救国的革命道路。陶斯咏先后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兴办女学,成为优秀的教育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女弟子,其中著名的现代女作家丁玲就是她的学生。

02、青春的爱情,有的只香一季,有的走不过七年之痒,有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周南三才女(她们才情出众特立独行)(5)

《恰同学少年》

陶斯咏是在书店买书的时候与毛泽东邂逅的,富家小姐的她买了毛泽东手里舍不得放下的那本书,而善良的她看见毛泽东在书店外将身上仅剩的几个铜板全部送给了流浪小孩,又毫不犹豫地将手里的书送给了毛泽东。两个人就这样因书而相识了。

随着接触增多,毛泽东率性磊落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陶斯咏,他们谈读书、谈心得、谈未来,两颗年轻的心走得越来越近,互生爱慕的他们恋爱了。在1918和1919年毛泽东先后两次离开了长沙,在离开长沙的日子里,他都有给陶斯咏写过一些信,说明毛泽东心里也是有陶斯咏位置的。

陶斯咏的父亲是长沙商会的会长,知道女儿跟毛泽东恋爱之后,感觉毛泽东来自贫穷的农村家庭,完全门不当户不对,再加上毛泽东又是激进青年革命者,一向以男人挣钱才能给家人带来幸福感的陶斯咏父亲,认为思想激进的毛泽东前途多波折,不可能给陶斯咏带来稳定而富庶的生活,所以坚决反对他们继续交往。

陶斯咏外表看似柔弱,实际上是个内心刚强、极有主见的女子。因为两个人的个性都极为要强,导致矛盾不断。为此,恋爱期间俩人分分合合多次。毛泽东志向高远,豪情万丈,一心想逐鹿中原、改变中国的命运,而陶斯咏是个温文尔雅的大家闺秀,生活一向优渥,一心只想站好三尺讲台,教好手中的那本书,思想上渐渐地难以跟毛泽东同频。他们俩最终因三观完全不同而分手了。

爱情不在了友情依旧在,尽管政见不同,陶斯咏和毛泽东之间还是尊重各自的追求,彼此惺惺相惜。1921年“一大”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们每人领到五十银元做回乡的川资。毛泽东顺道去游览了杭州、南京,特地在南京与陶斯咏相约,重叙旧情。此后,毛泽东走上了专职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斯咏学成之后则仍回到周南任教。

也许从小泡在蜜罐里长大的陶斯咏骨子里更多的是浪漫与小资的情怀。毛泽东曾经无奈地对友人说“我跟斯咏根本就是两种人, 她梦想她的浪漫,我执着我的责任”。浪漫与责任,在爱情的领域里自古就是一道无解的命题,青春的萌动与理想的火花,因为人生观无法达成一致,再深的情感,最终也只能在遗憾中分开。

周南三才女(她们才情出众特立独行)(6)

蔡和森与向警予

在乘船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海上旅途中,时间变得缓慢而无聊。向警予和蔡和森经常一起讨论学术和政治问题,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不知不觉中两颗心渐渐靠近,彼此萌发了深深的情愫。尽管向警予树立远大的“真事业”理想时,立下了“以身许国,终身不婚”的不婚主义誓约,而蔡和森也在1918年曾经许下了终身不娶的誓言。岂料时间才过去一年,彼此心生爱慕的向警予与蔡和森便喜结连理了。

1920年6月,向警予与蔡和森在法国的蒙达尼正式结合,结婚照为二人同读一本打开的《资本论》。信奉婚恋自主的他们没有举办盛大的结婚典礼,只是将彼此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收集出版,题为《向蔡同盟》。熟悉的朋友们纷纷给予诚挚的祝福,把他们这浪漫而简约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在蒙达尼求学时向警予一边在树胶厂、纺织厂干活,一边顽强地学习法文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提升自我理论知识,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向警予经常挑灯学习到深夜,遇到问题还把蔡和森叫起来一起讨论。

蔡和森常常苦笑着跟友人说“警予深夜二点钟把我叫起来讨论问题,晚上又没睡好。”向警予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过不断地学习,她终于领悟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救中国的真理,迅速从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与追求,在婚姻里应该彼此理解,如鱼得水。然而,向警予和蔡和森两人都是工作达人,忙起来各不顾家,两个孩子生下来没有多久就一直跟家里人生活,几乎没有跟父母在一起。尽管结合后向警予对蔡和森的感情不变,但对他拖沓和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比较反感。1926年,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生活“同盟”虽已不再,他们的革命理想同盟却一直在。

周南三才女(她们才情出众特立独行)(7)

蔡畅与李富春

1920年,在一次留法学生的聚会,蔡畅邂逅了年轻的湖南老乡李富春,他比蔡畅一家早两个月到法国。俩人谈学习、谈生活、谈革命,欣喜地发现彼此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从此,眼眸里开始留意对方的身影。

李富春、蔡畅都是湖南人,他们同年同月生,同为20世纪的同龄人。蔡畅比李富春大一个星期。 1923年,志同道合的蔡畅、李富春在法国结成了革命伴侣,他们的结婚仪式非常简单,由邓小平做他们的证婚人,在一起喝了点小酒,从此便成为彼此一生的守护。他们夫妻待人真诚,肝胆相照地恩爱了一生,共同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仅在各自的事业中取得了非凡成就,也成就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浪漫的“红色恋情”。工作起来他们夫妻俩经常是分居两地,各自随着工作单位的变动而行动。分别时,他们都把一颗心扑在事业上,将个人情感置于脑后;到重逢时,彼此交流情感、互诉衷肠,更加了解与深知对方。所以到了两鬓斑白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爱情依然带着法国式的浪漫焕发着光彩。

03、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活,她们努力了、拼搏了、收获了,她们不后悔、不停歇、无所惧,用自己最好的追求方式诠释了一生。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在监狱里,敌人严刑拷打逼她招供,她毫无惧色,坚定而响亮地回答“我为党的事业而死,无上光荣!”同年5月1日向警予英勇就义。

牺牲前向警予留下了铿锵有力的遗言“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只有勇敢地牺牲生命。人迟早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明明白白,慷慷慨慨。”得知向警予牺牲之后,悲愤痛苦的蔡和森高呼 “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年轻的向警予倒下了,她的英勇精神却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

陶斯咏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人生终极的追求,可惜她体质虚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于1932年初在长沙病逝,时年36岁。毛泽东期待的“重比翼,和云翥”,在革命战斗中再次成为比肩战友的邀约,陶斯咏注定是不能加入了。优秀的陶斯咏终身未婚,不免令人惋惜,对于情感细腻,特立独行的她而言,也许,这也是她给予自己曾经那份感情的一份无言的承诺!

蔡畅为她的妇女事业奋斗了一生,获得了非凡的成就。1990年9月1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她留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为自己70年的革命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副挽联对她光辉一生这样概括“为中华崛起妇女解放赴汤蹈火功高德重与世同龄,当人民公仆掬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万世敬仰。”

向警予、陶斯咏、蔡畅从青春走来,“恰同学少年”时她们在校园里成为了知己好友。读书让她们有了全新审视自我的机会,读书让她们有了选择未来与拥抱未来的机会,她们从女性地位低下的中国旧时代走来,与中国旧社会旧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可以优渥过着白富美生活,却执着于自己办学梦想的陶斯咏;可以安全撤离武汉,却不怕牺牲慷慨就义的向警予;为了妇女权益,在枪林弹雨穿过,奉献了整整一生的蔡畅,她们述说了那个时代女性抗争独立的故事,她们为后来的女性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无论她们走过的道路有着怎样的不同,她们祈望的远方是一样的!她们有梦想、敢拼搏,她们努力绽放过的青春,是璀璨而葳蕤的!

周南三才女(她们才情出众特立独行)(8)

《恰同学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