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过寒衣节,给逝去的岳母烧寒衣,发现烧的已经不是纸衣,而是漂亮的化纤面料,里面还有棉絮。祭品都做得如此精巧,比古代穷人穿的好多了。

古人御寒穿什么(穿不起绫罗买不起麻衣)(1)

在唐宋时期,寒冷的冬天,普通老百姓是穿不起棉衣,盖不起棉被,棉布是稀罕物。

棉布稀有?

没听错吧!

没错,是棉布,听聋王细细道来。

在宋朝之前,棉花在我国还是稀罕物,只在海南、两广少量种植,长江、黄河流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种植棉花的。棉织品像丝绸一样珍贵,是王公贵族才能享受到的。

古人御寒穿什么(穿不起绫罗买不起麻衣)(2)

当时富人服装质量堪比现代土豪,夏天穿的是丝绸制品,冬季则着野兽皮毛取暖;官宦富商也比现代人穿着绿色时尚,夏天穿的是清凉的麻织品,冬天则在衣服里加丝棉或麻絮;老百姓,包括一些寒酸的文人就惨了点,买不起丝绸,穿不起麻织品,只能穿纸衣。

纸衣!

没错,就是纸做的衣裳,这是蔡伦为贫寒的人发明的福利。

古人御寒穿什么(穿不起绫罗买不起麻衣)(3)

唐宋时期,我国的造纸技术在蔡伦造纸术的基础上突飞猛进,大量采用楮树皮、藤等原料制作纸张,不但价格低廉,而且原料充裕,制造出的纸张结实耐用。买不起丝绸、用不起兽皮、不种植棉花的贫穷百姓,就用纸张做成纸衣、纸袄、纸被子抵制寒冷。

唐宋时期,社会底层穿着纸衣非常普及,一些文人寒士也穿纸衣,盖纸被,还被当作礼品相互赠送。陆游的朋友朱元晦就送给他一条纸被,陆放翁写诗答谢:"纸被围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软於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一张纸被让陆游描写的又白又软又暖和,还能盖能坐用途多,真有这么好吗?制作工艺再精致,也是树皮做的纸,好不到哪去。陆游之所以赞口不绝,估计是为了感谢友人赠被之谊,做了艺术的夸张,也表现了诗人知足常乐,豁达乐观的精神。而另一位诗人高翥的吐糟更接近真情:"更有诗人穷似我,深夜来共纸衾眠。"纸皮说到底就是穷人的专利。

一些有家境好的人也常制作这种纸质衣被用来做善事,救济一些寒冬里饥寒交迫的穷人。

古人御寒穿什么(穿不起绫罗买不起麻衣)(4)

苏东坡的儿子苏小坡(苏过)还记录了一件灵异的事情。

苏小坡家的东面住着一位八十岁的梁老太太, 耳聋眼瞎,生活十分困苦,家里一贫如洗,连取暖的被子也没有。苏小坡动了怜悯之心,怕梁老太度不过寒冷冬天,心想,冬天来了一塞上要送她一条纸被子。后来苏小坡天天诗会、酒场的应酬太多,竟然把这事忘记了。寒冬来临,梁老太的儿子忽然来到苏小坡家中,倒头便拜:"谢谢苏先生,我来取纸被。"苏小坡惊奇地问:"谁让你来的。"梁老太的儿子说:"老娘说你要施舍一条纸被。"苏小坡更是惊讶——梁老太又聋又瞎,从来没和他打交道,怎么知道他想送纸被的事?难道是"心灵感应"?还是天太冷了,梁老太做梦想到我这个"富人"施舍被子呢?马上送去一条纸被,还写了首诗:"傍舍孤嫠八十馀,背无完絮况裙襦。分衣愧乏庄公惠,纸被聊将慰老臞。"

一些有钱的官员也用纸被,不过他们别有用心。金代刘祁《归潜志》中记载,有个河南令,也算个五品官了,俸禄不低,晚上也盖纸被子,白天穿破旧官服办公,其实是为了装廉洁,沽名钓誉。一副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古人御寒穿什么(穿不起绫罗买不起麻衣)(5)

哪个时代都有贫富差距,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摆脱困境,改变命运,他们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让后人敬佩不已。而一些达官显贵为了赚取功名利禄,拿贫寒做秀,让世人不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