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医学里,针灸、刺络拔罐、放血、刮痧等疗法都是在腧穴皮肤上进行操作的,能够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且能疏通经络。当今世界亚健康人群很多,大家对于这些中医疗法并不陌生。众所周知,刮痧最容易出现皮肤表面部位一片红、紫、黑的现象,其实这种也属于一种皮下出血,简单的来说,这些痧痕就是通过用砭石或者其他刮痧板刮蹭,使皮肤下毛细血管破裂,淤血渗透到皮肤中,造成淤青。皮肤的这些变化可持续1天至数天。
从中医理论讲,人体感染风、湿、火等邪气后,阳气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刮痧可以帮助宣泄邪气,出痧是祛除邪气的必然结果。现代医学认为,出痧是血管扩张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血斑的一种表现。如果想让刮痧起到治疗作用必须出痧,这也是衡量治疗效果的标准。
同样是中医疗法的针灸技术也是会出现皮下出血,从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吗?下面来介绍一下针灸后出现的皮下出血。
大家都知道中医的针灸是扎在穴位上面的,有酸酸胀胀的感觉。这种针刺感是留针的时候机体接受针刺时局部出现的酸、胀、重、麻或触电样的感觉。不同针刺感应的出现,和患者的体质、病种、针刺的部位以及刺激量的大小有关。凡进行针刺治疗,一般均要求有适当的针刺感应,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至于针刺感应的强弱,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临床上所说的“得气”,主要是指“针刺感应”。
医生针刺的目的就是要激发经气到达病所。针下得气,能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疏通郁滞,祛除病邪。一般情况下,得气越快,疗效越好。危重病人如不易得气,常表示虚衰,预后较差。针刺某个穴位后能够达到刺激穴位的作用。
许多患者多在针灸治疗过后,即使拔掉针了以后,扎针位置还是有持续的疼痛感,或者针刺的腧穴皮肤上,有肉眼可见皮下淤青的一小块,偶有轻微肿起。这种情况在血管丰富的地方最容易出现。针刺后的皮下出血更能起到一个持久刺激腧穴的作用,可在出针后对刺激穴位的加强作用。出现这种情况后也不用过于惊慌,针刺后的穴位注意保暖、避免洗冷水,2小时后可用热水外敷,也可时常揉一揉穴位,达到一个保健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