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秋。时间最是无情,永远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情而多停留一秒,哪怕王侯将相,哪怕开天辟地;但时间又是最公平的,它对每个人一视同仁,不会给谁多一秒,也不会给谁少一秒。每个人的差距,便取决于自己如何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了。

许多人都喜欢东坡先生,尽管他也有些瑕疵,但我们抛开所有,只看他的作品吧。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完人。

这首诗,原本放在春天分享比较好,但刚好遇到了秋天,那就在秋天,领略一下春天的美景吧,也未尝不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1)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louha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2)

我的翻译和理解:

一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探出了头,春天的江面上浮着几只鸭子,只有它最先知道江水的温度暖不暖。

江边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了短短的新芽,这时候,正是河豚逆流而上的好时机。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3)

深度解析:

惠崇是北宋的名僧,也是画家,料想与苏轼应该是有交情的。而这首诗,大概是苏轼看到他的《春江晚景》画作后,有感而发所题的一首诗。可惜,原画已无迹可寻。

这首诗,相当于画中画。惠崇看着实景,作于画上,经过了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而苏轼又观画题诗,二次创作,于是,让人看到这首诗,再返回去想象那幅画,以及现实中的场景,也是颇有新意。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4)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从美学角度看,配色非常好。竹子、蒌蒿芦芽是绿色,桃花是红色,鸭子是淡黄色或灰色,水又是蓝色或绿色,于是乎,可以想象画中的色彩搭配,透着春日的明媚和鲜艳,引人注目。如果说这是一幅水墨画,那肯定属于色彩绚丽的水墨画。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5)

诗意看似简单,却深含哲理。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可以引申到众多领域,也可以引申为众多意思,因此,千百年来,被人们频繁引用,但却很少人记得这句话是苏轼写的。大概很多人只记得他写的“大江东去”或者“十年生死两茫茫”。小时候学这首诗的时候,记得是苏轼写的,可如今才真正知道,原来是“他”写的。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6)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不简单。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每种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河豚逆流而上的时候,正是春季,就像大雁南飞选在秋季,可见时机是多么重要。

这句话也可以很励志,比如,苏轼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是公元1085年,而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宋哲宗即位,司马光等被朝廷重新启用,王安石一派被打压,苏轼也再次被请回朝廷重用,步步高升直至翰林学士。料想,这首诗,大约写在他看到了新的时机以后,也就是宋哲宗继位不久。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7)

逆流而上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这也是千百年来,河豚被人们记载的重要原因吧。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样勇敢的鱼,自带防卫毒素和小刺,也没有能阻挡住个别人类的利欲熏心,捕捞者不少,而吃进腹中的亦不少,真是残忍至极!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8)

我想,苏轼写河豚的意思,大概也是佩服河豚逆流而上的勇气吧,他也想逆流而上,再次寻找生命的意义,而春天,给足了人们希望。

从表层看,这首诗将江南春天写得十分唯美,从深层看,这首诗,写出了苏轼的雄心壮志,他被贬多年,如今终于看到了一个可以东山再起的契机,即便如河豚那般,逆流而上又何妨?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9)

苏轼的诗就是这样的让人着迷,粗看诗境很美,细看诗意也很美。因而多少佳句,可以经得起时间磨砺,经得起不同时代人们的品鉴,还能依旧散发着醇香。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句)(10)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文澜珊#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