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0月24日电(刘志媛)“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浙江温州永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千年古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楠溪江作为永嘉特有的“文化IP”,培育了永嘉人的山水情怀,也涵养着永嘉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文化是旅游之灵魂,旅游是文化之载体。近年来,永嘉以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目标,深挖山水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加强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文旅活力。全县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旅游产业占GDP比重近三年提高2.4个百分点,带动当地村民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文旅融合助振兴的美妙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深挖历史,打造文化品牌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笔下的舴艋舟,不仅承载着1500多年历史,也承载着楠溪江沿岸居民的记忆。

过去,楠溪百姓用舴艋舟运载生产资料、生活物品。早在宋朝绍兴年间,岩坦溪口一带就已经是“楠溪第一埠”,百余艘舴艋舟常年往来江边。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舴艋舟渐渐消失在南溪江面。

去年9月27日,三十多艘舴艋舟在舴艋舟的发源地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举行了舴艋舟正式对外营运仪式,消失30多年的舴艋舟及航道复原,被打造了楠溪江上独具乡土气息的旅游项目。乘着蚱蜢舟飘流在江面上,楠溪江两岸青山似黛,滩石白鹭,美不胜收。

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促发展)(1)

舴艋舟

“我们还落成了舴艋舟文化馆,联合14个沿江行政村抱团成立楠溪源头农业综合体,全线游从花漫源头出发,途径千年屿北、嘉纳农庄、多彩前溪等,全线十公里,形成了一条现代版的楠溪耕读文化的精品线路。一家家民宿、农家乐应运而生,形成了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永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发掘好、开发好永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永嘉县政府坚持深耕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在永嘉处处开花。

日前,在岩头镇红星社区,红十三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已基本完工,浙南红军小镇初现雏形。据介绍,红星社区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所在地。永嘉县政府联合县旅投集团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依托村庄的红色文化,将浙南红军小镇打造成为了集红色文化研学、培训、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促发展)(2)

浙南红军小镇全貌效果图

文体下乡,提升文化底蕴

永昆戏剧、读书月、太极演出、科学耕读夏令营、垃圾分类课堂……每当“星期天礼堂日”,永嘉大大小小有上百个文化礼堂各类文化活动总是能吸引大量的村民前来参加。

除了活动丰富的“星期天礼堂日”,在永嘉乡村几乎每天都有新鲜事:祈福迎新、敬老礼、开蒙礼、成人礼、农民合唱大赛、排舞比赛、门球赛……传承了乡村文脉,更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

走进大若岩镇水云村文化礼堂,165个“和”字让前来的人眼前一亮。这些“和”字,全都由村民自己书写,通过村委会征集而来。这正是通过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和文化”为核心,倡导村民创造家园和谐、和美的图景。

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促发展)(3)

苍坡文化礼堂太极表演

永嘉县坚持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源和灵魂,到目前为止,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41所,开展农村文体活动2万多场次、参与群众300万人次。永嘉全县75%的村庄创成县级以上文明村,两度获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

做大做强,探索文创新路

永嘉有228个古村落(重点保护历史文化村落30个)和3561处古建筑,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数量居全省首位,如何让沉睡千年的古村再焕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为此,永嘉县积极突破固有模式,着眼新需求、依靠新技术、创新新形式,打造政府投入撬动民间投资的典范,政府投入1个多亿建设基础设施和文物保护,带动民间投资19亿元打造文旅综合体,让古村落既有“人气”更有“财气”。

同时在岩坦镇屿北古村,永嘉首创浙江省“整村置换、村企合作”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模式。以企业为主导,对古村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并植入文化业态复活古村。

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促发展)(4)

屿北古村 吴国方摄 新华网发

据介绍,屿北古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古村落等5张国家级金名片。经过“整村置换、村企合作”改造后,如今的屿北古村正在被打造成集古村复活、文化影视、多彩森林、创意田园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项目。

位于沙头镇珠岸村的永嘉书院,是永嘉县文旅融合“无中生有”的生动实践。这是一个以永嘉学派为背景,以商道文化为根基,贯穿历史和未来的地方文化展示平台。

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促发展)(5)

永嘉书院

书院以历史的永嘉书院为圭臬,打造了一个高贵而朴素富有全球视野的现代化书院,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据了解,今年浙江省诗路IP大会暨楠溪江文化旅游节也将在这里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