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中旗古典舞(察右后旗元宵节民间舞蹈艺术拾零)(1)

察右后旗元宵节闹玩艺儿队伍在察哈尔广场表演

文/孟泽辉 壬寅年农历二月十九

  察右后旗39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蒙、满、回、藏、朝鲜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杂居,共同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以生产、生活、交际和爱情生活为主题的民间舞蹈就是一朵奇葩,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旗境传承的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察右中旗古典舞(察右后旗元宵节民间舞蹈艺术拾零)(2)

一、秧歌舞

  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大街小巷流动表演,也要云集在固定场地演出。北方地区把元宵节所有的民间文艺娱乐形式统称为“闹玩艺儿”,其中的“秧歌舞”也称为“秧歌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秧歌”由陕北地区流传而来,在后山地区普遍流行,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秧歌舞人数不限,男女均可,搽红脸蛋,头罩毛巾、腰系彩带,胸佩绸花,手持扇子、手绢、彩绸等道具而舞。解放初期,察右后旗开展“新秧歌运动”,因其表演的主要动作是扭腰跳跃,又被称之为“扭秧歌”。后经改革,扩大了队伍阵容,并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加工整理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即“斗争秧歌”和“翻身秧歌”,反映全旗各族人民欢庆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之后,“扭秧歌”便成为我旗大型集会时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秧歌舞”是在春节闹元宵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民间歌舞娱乐活动形式。在高举象征来年风调雨顺大伞艺人的带领下,秧歌位于队首,“龙舞”“狮舞”队紧率其后;接下来是一队队腰间横挎红色腰鼓、打着整齐激情的鼓点,表演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打虎式”“回头望月”“紧三槌”等套路的“腰鼓队”;最后面是“旱船”“车车灯”队,扮演新郎送媳妇回娘家的“跑驴” 或“跑旱船”;以及踩高跷、穿戏装、彩绘脸谱的“高跷队”,相互配合表演着民间寓言故事。表演形式是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是二三个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表演时按锣、鼓、镲的节奏进行,有快有慢,快慢结合,借以烘托场面气氛。近几年来,驻镇离退休干部、职工和居民把“扭秧歌”作为春节欢庆活动和健身娱乐的主要形式。

察右中旗古典舞(察右后旗元宵节民间舞蹈艺术拾零)(3)

二、腰鼓舞

  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40厘米左右,两面蒙皮。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拴挂,缚在舞者腰间,表演时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腰鼓舞参加人数少则十多人,多则四五十人。腰鼓舞指挥身穿总统式制服,外披红色斗篷,头戴红帽缨,用哨声指挥。队形有走“8”字、列“方阵”“跑圆圈”等。击奏主要有“对对打”“背背打”“90º踢腿”“弯腰掏打”“举手腿交叉”“嫦娥欲飞”等动作。腰鼓队环绕会场时,一般是三路纵队,进行表演时由三路纵队变为六路纵队。腰鼓击奏共九节:

  第一节:×× ××|××× ××|;第二节:××× ××|×—|××× ××|×—|××× ××|×× ××|××× ××|×—|;第三节 :×× ×|×× ×|×× ×|×× ×|; 第四节: ××× ××|×——|××× ××|×——|××× ××|××|;第五节:××× ××|×——|××× ××|×——|××× ××|××|;第六节:××|×——|××× ××|×—|××× ××|×—|××× ××|×× ××|×××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打1~3节即可)。

  入场时只打(1~3)节,每节四次,交替击奏;进行表演时打(1~9节),每节四次,交替击奏;退场,反复击打第一节即可。腰鼓舞主要在中小学组织排练,遇有重大节日或活动,有腰鼓队参与,便增添喜庆的气氛。鼓声嘭嘭,哨音呜呜,场面热烈,给人一种青春焕发,奋发向上的感受。

察右中旗古典舞(察右后旗元宵节民间舞蹈艺术拾零)(4)

三、安代舞

  安代舞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同萨满教有密切联系,其目的是驱魔避邪,后来才慢慢演变成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还有一种说法是,安代舞是蒙古族传统的民间舞蹈,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蹈形式演变而来的。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

  安代舞表演可在场院,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参加者围成大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衣服的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巾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巾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巾等。还有就是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起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附唱,歌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场面热烈而欢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民族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地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60年代以后,是安代舞发展的黄金时代。全旗城乡中小学学生在体育课、课间操以及那达慕大会上,都要跳安代舞,安代舞形式基本有两种:它既可以作为完整的作品在舞台上化妆表演,也可以择取在广场、街道、联欢晚会上自娱表演。 

察右中旗古典舞(察右后旗元宵节民间舞蹈艺术拾零)(5)

四、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灯”,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在传统习惯中人们常常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幸福光明的象征,耍龙灯便成为一种高尚的习俗。龙灯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材料制作,节数不等,通常为13~17节,直径60~70公分,长20米左右。龙头最重,达30多斤。不点蜡烛的叫“布龙灯”,点蜡烛的叫“龙灯”,如今都用电池小灯泡替代。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一人在前举彩球对龙作舞,其余全部手持长竿,支撑龙身,讲究整体配合,要上下翻滚,回旋,龙头技术难度大,他始终追随着戏龙人手中的红色彩球。旁边还有锣鼓配合,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龙身跟随起伏腾跃,龙尾翻旋甩摆,场面十分壮观。耍龙灯主要在元宵节闹玩艺儿时出现,与耍狮子、踩高跷等舞蹈配合进行。

察右中旗古典舞(察右后旗元宵节民间舞蹈艺术拾零)(6)

五、车(船)灯舞

  车(船)灯多用木、竹制成,有“单人船”和“双人船”,也有“单人车”和“双人车”,船或车的四周包蒙彩布,四角扎做灯碗,如今都用干电池替代蜡烛。表演时,指挥员手中的小旗一摆,锣、鼓、镲敲起,拉船的、划船的,启动彩船上场。坐船的扮相均为女性,打扮得花枝招展,如果是男的坐船,也必须化妆成女的。在老艄公的牵引下,几只船儿在场地中穿梭扭花样,坐船者轻轻盈盈,摇摇晃晃,恰如行船于水面之上,在夜幕笼罩下,船灯闪闪,锣鼓咚咚,其舞姿优美动人,红火情景,美不胜收。与船灯配合同舞的还有“车车灯”“跑鱼”“跑驴”等。与船灯一样,“车灯”“跑鱼”“跑驴”坐者一般也均为女性,赶车、赶驴者全部为男性,它们紧随船灯之后,穿行于场地之间,其舞姿与船灯大同小异,但还要穿插表演一些幽默、滑稽的动作。如“车车灯”,坐车者可扮各种丑角,拉车者是俊俏的姑娘,推车者是老态龙钟的老翁,最活跃的便是“落毛小子”。他手甩软条花鞭,头戴尖顶红帽,蹦蹦跳跳,跑前颠后,还不时地在坐车人面前挑逗,其余的扮演者,也随着车灯表演滑稽动作,舞姿千奇百怪。当“车车灯”坐在地上不动时(方言叫悍住了),活动随即达到高潮,各丑角都涌到车旁,扶、拉、推、扛、掀……这时锣鼓声紧迫,表演气氛达到高潮。“跑驴”一般多表演新媳妇回娘家。媳妇骑驴,女婿赶驴,一路过河,跨沟、紧走、慢走、碎步跑,驴生气尥蹶子和犟驴卧地拉不起等幽默、滑稽动作,观众被逗得捧服大笑。车(船)灯属于“车车舞”“跑驴”一类的舞蹈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在民间艺术中根深蒂固。车(船)灯表演舞姿生动、灵巧、滑稽,深受群众的喜爱,主要在春节期间活动。

察右中旗古典舞(察右后旗元宵节民间舞蹈艺术拾零)(7)

六、踩高跷

  高跷是用硬杂木制成,也叫“拐子”,高的可达四五尺,低的仅仅半尺左右,中间有横木垫脚。舞者化妆后,将拐绑在腿上,穿与拐一般长的彩裤表演,当地群众最早称其为“高瞧戏”,有的地方也叫“高跷秧歌”。高跷流行于旗域城乡各地,历史比较悠久。

  高跷最早表演人数只有四五人,表演只是斯斯文文地扭妮动作,随着民间艺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高跷须欢快、跳跃,载歌载舞才有艺术感染力,于是高跷便加快了节奏,扩大了阵容,表演人数增加到十几、二十几人,由“文高跷”变为跑、跳、舞蹈的“武高跷”,从表演故事转变为表演技巧,并将锣鼓使用到高跷的伴奏之中,鼓点制约着高跷表演的节奏,伴奏的轻重缓急,决定着高跷表演中的抑扬顿挫和情绪节奏,使表演和伴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更加富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性。

  高跷扮演各种人物,如: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头陀、公子、小姐以及工、农、商、学、兵等人物形象,手持道具,双足踩拐依鼓点而舞。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走花字样)的大场和二三个人表演的小场。大场队形变化快,演员奔走腾跃,气势豪放,步伐雄健,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表演技巧有磕拐、跌拐、背拐、跳凳等,令人望之兴叹。高跷同时又是歌与舞的结合,它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养料(如旱船、车车灯等),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表演形式。表演节目动中有静,热烈有序,虚实结合,自由活泼,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察右中旗古典舞(察右后旗元宵节民间舞蹈艺术拾零)(8)

七、耍狮子

  耍狮子也叫“狮子舞”,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狮头用木、竹、钢筋等材料制作。先绑扎出狮头的雏形,然后用麻纸裱糊,晾干后用彩色加以美化,再用布缝成狮身,用麻替代狮毛,彩绘以后披挂在表演者身上,摇头摆尾,活灵活现。

  耍狮子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由两人合作扮演一头大狮子,一个人扮演一头小狮子,另一个人扮武士,手持锈球逗引狮子。在表演上可分为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驯活泼的神态,有搔痒、舔毛、碰触、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凶猛的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两者动作技艺都有独到之处,武士与狮子协调配合,形成一整套的舞姿和舞蹈表演形式。

  狮子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的象征,它代表着吉祥如意。每在春节期间或重大文化活动中,狮子舞永远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狮子舞其艺刚柔并济,其神惟妙惟肖,观赏者对其赞不绝口、叹为观止。因此,在众多的精彩节目中狮子舞是最受欢迎的。

察右中旗古典舞(察右后旗元宵节民间舞蹈艺术拾零)(9)

八、霸王鞭

  霸王鞭也叫“金钱棍”“打莲厢”“花棍舞”,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花棍用竹、木制成,有二尺七寸左右长短,一寸粗细。中间刻有小木槽,内装铜钱,也有花棍两端装有铜钱的。鞭身饰以彩纹,有单鞭也有双鞭。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舞动,以鞭敲击肩、臂、腰、背、腿,打出有节奏的声音,随之而跳跃舞蹈。两人或多人舞时还相互对击,可根据自己的情绪、性格和技巧击打,即兴性较强。舞者要按一定套路有规律、有节奏地挥舞击打,形成一套跳跃、舞打的连续动作。步法有立、跪、蹲、坐、卧、行进、停留、跳跃等各种动作。击打分12下、14下、16下等,使鞭两端交替不断地碰打自己身体各处,也可棍与棍、棍与地碰击。男女对打和集体对打,有“背合背”“脚勾脚”“五朵梅花”等竞技动作和舞打队形。霸王鞭运动量大,有跳跃、下蹲、转体以及许多舞蹈动作,一般多和扭秧歌配合,多载歌载舞,烘托场面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