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香草美人就别谈《红楼梦》,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红楼梦的人情味?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红楼梦的人情味(不懂香草美人就别谈红楼梦)

红楼梦的人情味

不懂香草美人就别谈《红楼梦》

(刘文霞)

胡适先生以《红楼梦考证》一文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时代,随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领域的人都要来对《红楼梦》发表一番自己的见解,不单是一些不着边际的长篇大论层出不穷,就是两位红学泰斗,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也让人啼笑皆非。

周汝昌先生说“脂砚斋即史湘云”,冯其庸先生硬说那块假曹雪芹墓碑是真的。两位红学泰斗奋斗一生,却连红楼梦的门都没有找到。

研究《红楼梦》,先要认真读一读聂石樵先生的《〈红楼梦〉和古代文学的关系》这篇文章。

《红楼梦》确实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说,而是用中华诗祖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像《楚辞》中的许多篇章那样,是文学与政治的结合体。如果他(她)是搞红学研究的,而他(她)又从不研究《楚辞》,也不懂康雍乾三朝的历史,那他(她)就基本只剩下胡说了。

继楚人屈原宋玉之后,历代都有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的诗词文赋。汉朝张衡的《四愁诗》、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唐朝著名贤相张九龄的《感遇》、宋朝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明末陈子龙的《念奴娇·春雪咏兰》等,都是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

东汉文学家王逸的《楚辞章句·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后世的文学评论家多以王逸的说法为基调,来品评文学作品。

《红楼梦》也是用楚人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成。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自称“草木之人”,她是绛珠(喻血泪)仙草转世,与花袭人同一天生日,都是出生于二月十二花朝节——百花仙子的生日,而且,林黛玉很香,《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在潇湘馆闻见林黛玉袖中有一股幽香,闻之令人醉魂酥骨。

香草美人林黛玉的丫鬟是“啼鹃哀雁憨鹦鹉”,啼鹃指的是林黛玉的贴身丫鬟紫鹃,哀雁指的是林黛玉从苏州带来的小丫头雪雁,憨鹦鹉是指奉贾母之命来侍候林黛玉的丫头鹦哥。林黛玉的丫鬟们都是以善鸟的名称作为名字。

地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一,地穿节除了纪念女娲补天,还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清明社会的向往。《红楼梦》中出生于地穿节的是薛宝钗,薛宝钗吃冷香丸,身上也很香。薛宝钗的蘅芜苑里种着《楚辞·离骚》和《昭明文选》等书上所说的薜荔藤萝、杜若蘅芜、茝兰、水松、扶留、风连等异草,那些奇草仙藤,异香扑鼻,薛宝钗住在香草堆里。香草美人薛宝钗的丫鬟姓黄,名莺儿,黄莺儿也是以善鸟的名称作为名字。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香草美人林黛玉将母亲贾敏的名字“敏”念为“密”,是因为康熙封为皇太子(储君)的胤礽死后的谥号为“密”,废太子胤礽死后被雍正皇帝追封为理亲王,谥号“密”,林黛玉影射理密亲王胤礽的孩子爱新觉罗·弘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心目中的明君)。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继位后,弘晳曾“仿照国制”,在昌平郑家庄平西王府中擅自设立内务府下属机构会议、掌仪等司,这种做法俨然含有以己为圣尊,与乾隆皇帝相抗之意。乾隆四年,乾隆将自己的堂兄爱新觉罗·弘晳圈禁于毗邻皇宫的景山东果园,乾隆七年,弘晳死于禁所。被“弘晳逆案”牵连的还有许多宗室成员,如庄亲王允禄、宁郡王弘皎、贝勒弘昌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香草美人譬喻明君贤臣,美人林黛玉除了影射理密亲王胤礽的孩子弘晳(明君),还影射康熙皇帝的王密嫔(顺懿密妃王氏)所生的儿子胤(允)禄。乾隆四年,庄亲王允禄因坐与废太子胤礽之子弘晳往来“诡秘”,被革去亲王双俸及议政大臣等职。《红楼梦》早期的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脂砚,就是庄亲王允禄,所以他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六回作了这样的批语:“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若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经放下了。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宝钗)、颦(黛玉)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都有脂砚的影子。

林黛玉除了影射理亲王弘晳(明君),还影射庄亲王允禄(脂砚),还影射《红楼梦》作者曹頫。绛珠仙草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本是苏州人氏,为巡盐御史,病逝扬州城,是影射曹寅在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四十二年起与李煦隔年轮管两淮盐务,后来病逝扬州城。所以,林黛玉还影射曹寅的嗣子曹頫,为什么一定说是曹頫呢?因为曹寅的亲生儿子曹顒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曹寅这一脉只剩下嗣子曹頫。曹頫即是《石头记》原文作者。

清朝诗人、散文家袁枚在南京(江宁)生活许多年,袁枚的《随园诗话》卷二第二十二条记载:“康熙间,曹练亭(曹寅)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袁枚说的很明白,《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曹寅之子。袁枚之所以这么敢说,是因为袁枚是性灵派诗人,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反对复古模拟风气,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所以袁枚也不会去研究香草美人,因此也不知道《红楼梦》真正写的是什么,所以他才敢谈论《红楼梦》。

楚人屈原的作品中是“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侫”。《红楼梦》也是如此,《红楼梦》中的香花美草和善鸟如芙蓉、桃花、水仙、玫瑰、菱角、蕙草、鸳鸯、黄莺儿等等都是比喻忠贞之人,而桂花、螃蟹、马、兔、蟾等却是不好的东西。《红楼梦》中的香花美草如秦可卿(海棠花)、林黛玉(芙蓉、桃花)、薛宝钗(牡丹花)、香菱(菱角、荷花)等人都是天真烂漫,绰约多姿,心地善良之人。而夏金桂(桂花),马道婆(马)、秋桐(属兔)、夏金桂的丫鬟宝蟾(蟾)、贾环(放螃蟹风筝)等人都是阴险毒辣之人。这是因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心目中的明君是废太子胤礽之子爱新觉罗·弘晳,曹雪芹(曹頫)的江南曹家是被雍正皇帝抄家的,这样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自然就成了曹雪芹(曹頫)他们的对立面。雍正皇帝属马,乾隆皇帝属兔,乾隆皇帝出生于八月,兔与月亮有关,月亮中传说除了有玉兔,还有嫦娥(夏金桂自称嫦娥花)、蟾蜍和桂树,而且八月也是桂花开放的时候,于是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相关的这些东西(桂花、螃蟹、马、兔、蟾)都变成了不好的东西。

在《红楼梦》中,贾瑞之死、林如海之死与秦可卿之死是交织在一起写的,时间却矛盾重重,根本经不住推敲。林如海在冬底病重,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不久,秦可卿去世,在给秦可卿办丧事期间,跟贾琏去的小厮昭儿回来却说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历史上乾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颁登极诏书,大赦天下的日子)。

《红楼梦》中除了林如海,还有一个人是死于九月初三,那就是鲍二家的。鲍二家的在王熙凤生日的次日也就是九月初三日上吊自杀。《红楼梦》除了刻印行世的程甲本和程乙本,早期还有许多传抄本,有的版本在第六十四回是将多姑娘与鲍二联系在一起的,这也符合书中之意,本来就是贾琏和多姑娘偷情,怎么忽然间又跑出一个鲍二家的,结合文本来格物致知,就会明白多姑娘和鲍二家的本就是一人,曹雪芹将她幻化成了两个人。鲍二家的上吊自杀,多姑娘淫荡,这与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的画“有一美人悬梁自尽”以及判词“情既相逢必主淫”相照应,秦可卿与美人多姑娘以及鲍二家的都是影射同样的人。这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乳名兼美,其鲜艳妩媚似宝钗,风流袅娜如黛玉,秦可卿是钗黛合一。

林如海和鲍二家的都是死于九月初三,意思是九月初三是一个特别不好的日子,九月初三乾隆登基,林如海、鲍二家的、秦可卿、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些人所影射的人结局就不好。

再分析一下《石头记》接近尾声时的那个抄检大观园事件,从中秋节往前推,就可知道抄检大观园是发生在八月十二的夜晚。历史上乾隆皇帝出生于八月十三子时,也就是八月十二那天的夜晚,《石头记》中八月十二的夜晚抄检大观园,令众香草美人死的死,散的散,可知出生于八月十三子时的乾隆皇帝对于众香草美人来说,是灾难。

而且,《红楼梦》中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日期是八月二十三(历史上雍正皇帝驾崩于八月二十三子时,也就是八月二十二那天的夜晚),八月二十三那天天亮后,宝玉、黛玉、宝钗各作一首《螃蟹咏》,讥讽螃蟹生前横行霸道,最终灰飞烟灭。《红楼梦》中大观园里众美人最开心的那个夜晚是宝玉生日的那晚,众美人吃、喝、唱,不亦乐乎,那个夜晚却是贾敬的死期,贾敬吃丹药而死是影射雍正皇帝吃丹药宾天。

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子允禵(胤祯)的孙子爱新觉罗·永忠读了《红楼梦》早期的抄本后,写下《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清代道光年间,那位只活了二十五岁的薄命才女范淑写了《题直侯所评红楼梦传奇》,范淑的诗如下:

独立苍茫愁里住,古今一个情回护;

别抒悲愤入稗官,先生热泪无倾处。

潇湘水上发蘅芜,香草情怀屈大夫;

天名离恨无由补,泪洒苍梧竹欲枯。

繁华馨艳传千载,买椟还珠可胜慨!

作者当年具苦心,哪知竟有知音在。

天机云锦妙无痕,指月拈花与细论,

情里夺来南董笔,梦中吟醒石头魂。

说部可怜谁敢伍,庄、骚、左、史同千古!

纷纷说梦几痴人,请君一听鲸鱼声。

据说周汝昌先生十分激赏范淑的这首诗,可惜老先生终其一生,也没有读懂范淑的诗,他所著的学说中,只字未提香草美人。

周汝昌先生说“脂砚斋即史湘云”,在《红楼梦》中,史湘云和钗黛一样,也是香草美人之一,香草美人共同譬喻明君贤臣,史湘云身上当然也有脂砚(贤臣)的影子。史湘云在太虚幻境中的判词是“湘江水逝楚云飞”,“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与“湘妃”的传说和楚人宋玉的《高唐赋》“巫山神女”有关,“湘云”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两个典故中各取一字。

《红楼梦》是远师楚人之笔法写成,要读懂《红楼梦》,除了要研究《楚辞》和历代诗词典故,还要知道“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取春秋时期师旷的“石言于晋地”之意;《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是有正反两面的,正面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反面是“字字看来皆是血”;《红楼梦》又名《情僧录》,其早期的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所含的“情”字,比古今哪一本书都多。《红楼梦》自称“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然而会看《风月宝鉴》反面的人却都明白:《红楼梦》是寄兴于“情”,实则讥讽时世。“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酸辛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