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

文|马桶

供图|李强

做记者不少年了,最头疼的事,莫过于采访对象没故事,或是有故事讲不出。这样一来,我就像一个找不到食材的大厨,或是没有米的巧妇,一筹莫展——总不能挖坨鼻屎痂痂作饭呷吧?

不过近两年还比较幸运,采访对象一个比一个能策,讲的故事都异常精彩。我思考了一下,可能主要原因是采访内容跟创业相关,在这个年代,创业本身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过程中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发生,一般人想象不到,亲历者记忆犹新,只要一五一十讲述出来,就是好故事。

今天这篇也是一位餐饮老板的创业史。这家饭店在星沙,市里的朋友不一定知道,但没关系,故事好看就要得。本文约7000字,祝您阅读愉快。

【引子】——

1996年5月,饭店生意不好,李强很烦躁。他让他同学,也就是厨房大师傅守店,自己骑着那辆嘉陵摩托车在乡里四路子窜。

身上没多少钱,只能去亲戚家里吃饭,姐姐家里吃完,去姑妈家吃,姑妈家吃完去同学家吃,吃了好几天完全找不到灵感。心情不好,嘴巴都是木的,吃什么都像锯木屑。

有天傍晚,他在路上跑累了,看到路边有个临时搭的棚子,进去倒头就睡,睡到第二天早上公鸡打鸣。

最后灰头土脸回到家。作娘的肯定看得出自己崽状态不对,问他怎么回事。李强回道:“冇么子,就是不蛮想饭呷。”

“不想饭呷啊,那又何式搞呢,坛子里还救哒半边腊洋鸭,你呷不啰?”

“要得噻,随便啰。”李强仍然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等到饭点,娘老子把那份腊洋鸭蒸出来,隔起好远李强就闻到了那股香味,哎呀咧,他口水直流,赶快装一碗饭,再夹一坨腊洋鸭放嘴里……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2)

强哥母亲在厨房里搞菜 摄于1993年

那天中午,李强就着这碗腊洋鸭逮了三碗饭。吃完他眼睛一亮——既然店里没什么特色菜,为什么不把这么好吃的腊洋鸭及其他腊味放店里去卖呢?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他娘,结果他娘并不赞同,理由是:“咯家家户户屋里有的菜,哪个会呷啰?”

他争辩道:“那有么子关系呢,饭店里很少有呷啊,而且乡里很多人屋里要逢年过节才呷得到。”

但娘老子仍是不同意。李强觉得很奇怪,去问他爷老子,这是何解。他爷老子叹了口气,说:“有些事,你可能不记得了……”

“啊?”李强整个人木在那里。

1

1964年,李强出生在长沙县五美乡特立村。父母都是农民,由于李氏家族在五美算是大家族,所以屋里条件相对一般农村略好一些,逢年过节有肉吃。

李强初中毕业后,到衡阳一所技校读书,毕了业回到五美街上开了家电器修理行。1986年前后,有段时间,他发觉来店里买电线的人越来越多,那时城乡之间信息并不畅通,但李强仍然敏感地察觉到物价在飞涨。

他跑到信用社贷款5万,全部买了电线,屯着。后面个把月,他一直关注行情,跟得看股票样的,直到价格没怎么动了,才拿出来卖,5万变10万,将近翻了一倍。

李强很高兴,花钱把屋里房子搞了一下,墙壁刷得嫩白的,窗户横(音wǎn,指窗框)子也都用油漆刷了一道。

那之后,李强转做五金器材生意,一做就是十年。

1992年,长沙县在星沙镇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2月15日,长沙县政府从潘家坪迁到星沙镇。李强觉得这边以后肯定会发展起来,于是倾其所有,在星沙凉塘路边买了块地皮,盖了栋四层楼的房子,准备一楼开饭店,上面出租。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3)

图源:星沙新闻网

可当时的星沙还很萧条,除了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宿舍,就只有邮电局那里有一栋楼房。其他区域还是山地和鱼塘。路基本都是毛水泥路。

但李强坚信自己的眼光,他找搞基建的舅姥爷借了几万块钱,买了些厨房设备,到乡里请了个厨师,把饭店开了起来。名字叫“凉塘饭店”。

由于从没做过餐饮,缺少经验,再加上当时饭店多集中在107国道旁,很少有人往这边来,店里生意并不好。

李强天天在店里没事做,心里着急,但急也没用,只好跑到店子后面的鱼塘边去钓鱼,借此平复一下焦虑的情绪。

没过多久,商机来了。1996年,星沙兴起了一股传销热,当年被长沙人戏称为“十万大军进星沙”,本来冷冷清清的街道,变得热闹起来,到处是穿着朴素而脸上斗志昂扬的外地年轻人,白天在新建的开元酒店搞培训,晚上在马路上喊口号,人山人海,那场面跟乡里赶集差不多。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4)

图源:星沙新闻网

他们来的第一天,或是迎接新人的第一天,会吃得比较好,至少有肉吃,有时候还会搞几瓶啤酒,喝得称兄道弟,勾肩搭背,甚至抱头痛哭,表决心,一定会好好做,一定要发大财……

日常的伙食就很寒酸了,不是泡面就是年糕,好一点也是一个鸡蛋一份小菜对付一餐饭。因此,即便来的人很多,但对李强的饭店生意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不过,房租水涨船高。李强楼上三层房子,每层不到一百平,两室一厅带厨房厕所,加起来一个月可以收将近万把块钱租金。

学员们打公用电话也舍得花钱,而且都是长途。李强每天光电话费都可以赚百巴块。

那还开么子鬼饭店啰?劳神费力还不赚钱。李强把一楼饭店也转给了做传销的,自己则琢磨着再做点什么生意,让这波红利最大化。

2

星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92年到1996年,是初创和起步阶段,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形成了工业、商业、住宅、行政办公四区总体布局的框架,具备了一座新型县城的雏形。1996年到2000年,星沙进入了全面开发建设阶段。随着1997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星沙工业高科技园,星沙开始大踏步往前走,基础建设如火如荼中。

1996年星沙传销热时,33岁的李强把饭店转出去了,自己天天站在星沙一桥边观察思考,看看还有什么别的商机。

李强蹲了一个礼拜,发现每天都有十几辆卡车从东屯渡拖煤过来,他找做煤的朋友打听了一下,每天从城里运过来的煤有20吨以上,他粗略一算,如果这煤有一半是他的,拿到星沙卖掉,那么一天可以赚2000块钱。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5)

1990年代的星沙 图源:星沙新闻网

喊搞就搞,李强就这性格。他马上找银行贷款20万,再找朋友借了20万,在星沙开了家煤厂,搞藕煤批发。

当时,整个星沙一二三四区,只要有房子的地方,都住满了传销大军,每间房子里都塞了十几个。他们要生活,要烧水做饭洗澡,就得烧藕煤。液化气罐也有,但比烧煤要贵。

第一个月,李强就赚了将近7万块。第二个月赚了9万块。李强很高兴,他想,这个事情终于搞对了。

但他高兴太早了。第三个月才过了四五天,中央电视台就说要加大力度,取缔非法传销。李强那天还没怎么在意,结果第二天星沙来了很多警察,把非法传销人员都送去火车站了。

那个晚上之后,整个星沙变得空空荡荡。李强的心情也是一样。这些人走了,他厂里的煤就没人要了啊,怎么办呢?总共只赚了十几万,离收回成本还有二三十万……

那就自己送吧,往乡里送,进了这么多煤,总得销出去。李强借了部拖拉机,自己戴个草帽,一根扁担两个箢箕,去周边农村上门推销藕煤。

这样风里来雨里去,送了三个月,送出去的藕煤大多被退了回来,因为反映“不好烧”。当时农村人家很多烧柴火,不一定非得烧煤,而送藕煤的也不止他一个,买家再挑剔,他也没办法。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6)

1993年的李强还在做五金生意

记忆中最屈辱的一次,是去石灰咀一户人家送煤。那天,女主人在祧屋里打麻将,李强进去打招呼道:“嫂子哎,煤送过来哒。”

那堂客们瞥了一眼,继续摸牌打牌,说:“要得噻,你跟我放得猪庐屋里桌子下头啰。”

李强进去看了眼,那桌子下面乱七八糟的,没法放东西,回来又问了一句。堂客们有点不耐烦地回道:“你就跟我打扫一下,搞干净再放噻。”

李强无奈,只好拿把扫把,帮她打扫干净,再搬了两百坨藕煤,整整齐齐码好。

“煤放好哒。”

“你先放咯里啰,好烧你下次来拿钱啰,不好烧的话,你原只跟我拖起回去啊!”

这句话让李强心里无名火起,但又能怎么样呢?他只好戴起草帽,“嗯”了一声,继续往下一家去。

晚上,李强在铺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其实也不能怪乡里人素质低,要怪就怪自己求利心切——当初星沙的非法传销到了后期,明显成了公害,开始打砸抢烧,搞得整个星沙乌烟瘴气,鸡犬不宁。他早早地把小孩送回了特立村老家,心里也清楚,这传销可能搞不长久了,但为了多赚点钱,还是心存侥幸,没有及时撤退。

那段日子是李强人生中的最低谷。眼看着煤厂做不下去了,还欠了几十万的债。夜深人静时,他总感觉自己像是爬行在一条潮湿的地道里面,眼前漆黑一片,不晓得出路在何方。

3

今年是星沙名店“凉塘一味”的25周年。经过李强及其家族的多年耕耘,“凉塘一味”在星沙共有四家门店,家家生意都很火爆,他家的腊味制作工艺也于2019年被选入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新开业不久的凉塘一味橄榄城店,质朴又热情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且处处显得干净又清澈,厨房都是全透明玻璃,食客可以直接看到厨师的操作。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7)

今年新开的凉塘一味橄榄城店 摄影:黄逊

李强告诉我,透明厨房是从2012年开第三家店开始做的,当时还有个创新,在厨房里装很多摄像头,把厨师做菜的画面直播到大厅,让所有客人监督。

之所以要做这些,是因为2010年前后,李强带父亲去湘雅医院看病时,被讽刺了。那天,他看到医院里人山人海,跟医生打趣说:“你们医院里生意就好啦,咯多人!”

医生头也没抬,说:“那还不搭帮你们该些开饭店的哦!”

这话让李强半天做不得声。医生说的没错,“病从口入”,现代都市人的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

从那以后,李强决心做健康餐厅。不光是店里卫生要搞好,食物本身也要让客人吃得放心。

李强开始研究腊味的健康问题。

首先从熏料上下功夫,以前农村里熏腊味,用的都是乱七八糟的树枝,有什么就用什么,所以腊味吃起来会有很重的烟子味。李强把熏料全部改成谷壳,这样熏出来的腊味只有纯谷壳的香味。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8)

凉塘一味的腊味熏制过程

其次是熏制过程,腊肉上有油脂,熏制时经常会滴油下来,造成二次燃烧,这样产生的烟子是最不健康的,很容易让腊味表面产生附着物,洗都洗不掉,这里面就可能会有致癌的亚硝酸盐。李强想了办法,从温度上进行控制,让腊味不会滴油下来;又设计了相关的装置,就算滴油,也不会滴下来到火里。

最后是料理阶段,以前是洗干净就进整柜,他改成撩三道水,撩水的过程,可以把亚硝酸盐和盐分充分稀释。这是他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的结论:多撩水几次后,香味保留,烟子味没了,那就证明,附着在上面的不健康的物质也没了。

那天下午,我在凉塘一味橄榄城店里听强哥讲了很多。甚至后面还聊起了《道德经》。强哥看上去很朴实,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经营饭店也是得心应手,这都得益于他爱学习——自从铁了心做餐饮后,钻进去很深,各种书籍,以及有益于提高专业水平和思想认识的学习机会,都不会放过,包括带厨师团队去外面考察,在这方面的花费,多的一年将近上百万。

曾经也有过摇摆,在第一家“凉塘饭店”生意刚红火起来没多久,把债还清,手里有了些钱,李强又去做土方生意。结果一脚踩得一跐,亏了百把万。

这之后,强哥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这辈子,把一件事情最好就不错了。再莫七想八想了,安心开饭店吧!

4

煤厂失败以后,李强思来想去,除了继续开饭店,实在没别的路可走。这次真的是背水一战,再失败的话,可能真的只有把房子卖掉,回乡里去种田了。

李强骑着摩托车回老屋,找到他在乡里当厨师的同学,问要不要一起去星沙开饭店,自己的房子,没租金压力。“赚哒钱就五五分,冇赚到就算哒。”

同学没多想,答应了。

“凉塘饭店”重新开业。但没想到的是,这次生意比之前更差。每天只能做几百块钱,发工资都不够。不少客人来吃一次,就不来第二次了。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9)

李强开的第一家店及第一个服务员

李强认为,菜的口味没问题,服务也OK——进来客人他首先上去开烟,然后倒茶,嘘寒问暖,也只能做到这样子了。那么,肯定就是不够有特色,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招牌菜。

一两个月后,做厨师的同学跟他讲:“你也一屋人,我也一屋人,咯样范搞不下去啦。”

“那又何式搞呢?”李强问。

“要不,合伙就算哒,你每个月开800块钱工资把我。”

李强想一想,同意了。但他心里还是很烦躁。接下来,他要同学守店子,他骑着那辆嘉陵摩托出去找灵感。

在亲戚和同学屋里吃了一圈后,李强回家看爷娘,最终被娘老子做的一份腊洋鸭征服了。可是他娘死活不同意把这道菜放店里去卖。

最后是父亲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

李强的大伯伯是国民党的一位军官,解放前没去台湾,留了下来。于是屡次被批斗,还得了个外号叫“运动员”,因为每次搞什么运动,他总是要被绳子牵着,在台上遛一圈。

有一年春节,按规矩,团年饭在大伯伯屋里吃。那年饭桌上的菜还比较丰盛,炒了一份腊牛肉,蒸了一份腊洋鸭,还有很大一片的腊肉。

菜还刚上桌,红卫兵就来了,几个人气势汹汹地冲进来,吼道:“哎呀,你咯咂国民党反动派,还有格呷腊肉啊?!”

说完就把大伯抓到村部去了,连桌上的那份腊肉也端走了。

那时已经到了文革的尾声,一家人本来以为没事,结果还是不晓得怎么走漏了风声。

这件事情在父母心中留下了阴影,所以才会反对李强学做这道菜。

在崽伢子的一再恳求下,母亲还是答应了。当天晚上,母亲就跟着李强到了星沙。之后,从买鸭子到熏制到蒸,手把手地教他做腊洋鸭。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0)

招牌菜:腊洋鸭

那是1996年,市面上的饭店基本没有把腊味做主打的,厨房大师傅觉得李强这个主意并不好,理由也是“家家户户屋里有”。李强讲:“管他娘的,搞了再说吧。”

二十来天后,娘老子回家去了,李强决定推出这道菜。那天晚饭时分,一个做基建的老板带着家人过来吃饭。

李强问他:“老板,今天有个新菜,腊洋鸭,你试下不啰?”

老板说:“要得噻,搞一份来啰。”

李强把刚蒸好的一份腊洋鸭端上桌,躲在厨房门口偷偷观察。那老板夹第一筷子放进嘴里时,李强心脏怦怦直跳,紧张得像是一个投行新手在华尔街独自操作几个亿的大项目,万一失败,就粉身碎骨了。因此,那一两秒钟像一两年那么漫长……老板没说话,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抿了一口酒。过几秒钟又夹了一小坨,放进嘴里,嚼了几下,仍然面无表情。等他夹第三坨时,李强心里那块巨石才算落了地。他想,他应该是喜欢吃啊,不然不会连吃三坨。

第三坨腊洋鸭下肚,那老板对李强招手,李强故作镇定地踱步过去,老板用筷子指着那份腊洋鸭说:“别的菜都无所谓,你以后就搞该个菜就要得哒,我保证会来呷。”

“要得要得,”李强一边说,一边给老板开烟。

“你还可以搞点腊鱼啊,腊牛肉什么的啊。”

“可以可以,都会搞。”李强笑了。那一刻,他红了眼眶——这几年,吃了很多亏,受了不少委屈,不记得多久没听到过别人的赞扬与肯定了。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1)

十几年前的李强,在自己店里

从那天起,李强不断推出新的腊菜子,另外,还逐步推出了紫苏煎黄瓜和米汤煮豆角、芋头等系列小菜。那年月,大多数饭店想的都是怎么把菜做得洋气和上档次,模仿粤菜的做法和理念;而李强想的则是,怎么把“土”做到极致,即把屋里那些健康又美味的土菜子好好梳理和改良一下,摆上餐桌。

不到三个月,店里生意就看着看着好起来了,又过了一两个月,开始排队。还有很多开车来的。

厨房大师傅跟李强讲:“你别的不要听,只要听车门子关得‘砰’的一响,就是有客来哒。”所以,每次外面车门子一响,李强就感觉自己钱袋子又响了一下样的,连忙喜笑颜开去接客。

不久后,李强把店名改为了“凉塘腊味馆”。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2)

十几年前的凉塘腊味馆老店

5

李强家里并没有族谱。他是后来通过走访和追溯,才知道他们这一支李氏是820年前从江西丰城迁过来的,喊“朝天李氏”,是李世民的后代。

李强去丰城看过老祠堂,很漂亮。他还吃了当地的腊洋鸭,感觉跟自己家里做的差不多,连鸭的品种都一样,江西叫“番鸭”,或白或黑,红冠子那种。因此他怀疑,腊肉熏制的工艺,会不会是当年从江西带过来的。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3)

江西丰城的李氏祠堂

不过一切已无从考证。李强只是晓得,他爷爷从民国时期起,就是乡里有名望的大厨,红白喜事基本都要找他操刀。爷爷也熏得一手好腊味,比别人家熏的都要香,所以周边人家杀了家禽家畜,经常会拿给爷爷,请他来熏制。

李强还记得,爷爷的早餐就很讲究:蒸一坨腊牛肉,切成片,搞一小碟子,再配一杯白酒,一个人韵味。

爷爷的手艺传到李强这里,是第三代了,最终在他手上发扬光大。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4)

如今店里出品的腊洋鸭 摄影:黄逊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5)

米汤煮豆角 摄影:黄逊

2008年,李强开第二家店,并花800元在网上征集店名,最终两个大学生以“凉塘一味”中标。李强找高人看了看,说这个名字可以,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凉塘一味”四家店都在星沙,这个品牌的逐步壮大,也见证了星沙这些年的发展变化。2000年后,星沙进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日渐优化,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近两百家大型企业先后落户星沙,有效促进了行业聚集和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

李强第一家店刚开始那几年,生意是好,但来的客人素质之差,让他很脑壳痛。故意刁难的,打人的,层出不穷。李强挨过打,忍无可忍时也还过手,可结局不是店子门被砸烂,就是赔钱了难。

还有客人专门来找茬,从外面捉蟑螂放到菜碗里,要赔钱。那一次李强很硬气,他知道自己店里卫生搞得好,从来没有蟑螂,不肯赔,说要保留现场,找专业机构来鉴定这蟑螂到底是不是店里的。那人心虚,只好免单走人。

类似的事情,隔三差五在店里发生。李强经常怄气,数次打退堂鼓,想干脆换个行业算了,但最终还是只能坚持下去。

到2010年左右,来店里吵事的小混混慢慢就少了,消失了。曾经的小山丘和鱼塘早已不见,取而代之是崭新的马路、楼盘和现代化的办公园区。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6)

今日星沙 图源:星沙新闻网

老的乡土故事成为了过去,新的都市题材正在上演,星沙这座卫星城市,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家,及梦想开始的地方。

如今,57岁的强哥逐渐退居幕后,他让儿子接班,负责店子的管理和运营。他以后的工作重心是研发出一款环保腊味,让食客们吃得更安全,更健康。

儿子李卓今年30岁,当过兵,之后跟父亲当年一样,干过不少行业,都不太顺利,最终还是子承父业,好好打理店里生意。

不一样的是,他父亲当年是想发财致富,受挫后想只要能挣钱还债、养家就可以,而他折腾来折腾去,只是想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也是能干番事业的人。

这当然也是强哥的期望。那天下午在凉塘一味橄榄城店里,强哥指着我们面前的桌子讲:“该家店就是他(指李卓)做的。”

“还可以吧?”我问。

强哥点了点头,微笑着说:“嗯,还可以啰。”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7)

作者介绍:马桶,“故事长沙”创始人、主编,原《晨报周刊》首席记者。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8)

腊味店生意好吗(星沙强哥的艰辛创业史)(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