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恐惧同行(与魔鬼同行)(1)

94.9%,这个数字来自云南省2018年11月公布的艾滋病最新疫情,它意味着云南艾滋病最新发现的9千多名感染者中,通过性传播感染的比例。

作为正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少年,他们是否有足够的风险意识?我们近距离接触了一些年轻人试图寻找答案,他们当中,有人因为性传播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不得不面对的检测结果

一些年轻人通过检测,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时候,几乎都呈现了相同的状态——崩溃。

阿华:“医生跟我说完以后,当时在诊室里已经快站不稳了。”

小张:“当时我很害怕,也很惊慌,无措,手足无措那种。”

与恐惧同行(与魔鬼同行)(2)

他们是如何感染上艾滋病的?

阿华上高中时,通过网络交友软件,交往过两个男孩,并且有了性接触。和阿华一样,小张也是通过网络交友软件认识朋友。

2010年前后,网上交友逐渐成为潮流趋势,寻求性伴也变得更加可及和便利。作为性活跃人群,青年人成为网约平台的重要使用群体。

阿华:“基本上都是通过社交媒体软件认识。像我们属于这样一个性少数群体,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一些(交友途径交友)。”

直到2017年,和自己发生性关系的第二名男性生病住院之后,阿华才意识到事情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阿华:“觉得无论是性病还是艾滋病,这些离自己非常远,就觉得不可能发生自己的身上,直到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知道,它其实就是在你身边。”

小张也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个男孩,不久后,两人便有了没有安全防护的性接触。

小张:“我觉得我并不能可以感染上这个东西,但很意外吧,就是太过相信别人了,就不会保护好自己,导致了一个错误的结果。”

与恐惧同行(与魔鬼同行)(3)

他们在感染前对艾滋病了解多少?

是否存在足够的安全意识?

记者:“发生关系时有想过戴安全套可以降低风险,有这方面的意识或者知识吗?”

小张:“有,但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太过天真了,没有想过那么多,傻乎乎的就做了这样的事情。”

记者:“你也知道男男高危性行为会导致传染,感染率会很高?”

小张:“是啊,我知道。”

记者:“你知道,但还是选择了?”

小张:“对,还是选择了相信,因为当时是觉得很孤单,也不能说是孤单吧,那时候心灵上的一种创伤,突然觉得有个人走进来了,觉得有个陪伴什么的,结果就导致了错误。”

记者:“大家双方有想过吗?比如说是使用安全套之类的那些来避一些风险。”

阿华:“因为慢慢的对同性恋这个群体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使用安全套来保护自己,但两个人关系都比较好,觉得对彼此了解,使用(安全套)的话可能不好去说出来。”

像小张和阿华一样的高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我国每年有3000多例,仅2017年全国高校新增艾滋病感染者3077例,其中81.8%是同性性传播感染。

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知晓率高,但防护意识并不强。有过性经历的青年学生安全套使用率不到40%。

在无保护性行为中,男同性行为容易造成粘膜破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较大。

与恐惧同行(与魔鬼同行)(4)

“我们有做过一些调查,可能在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说男男性行为人群这里边,他们整个知识面是非常广的,他们都了解,但他们可能存在一个知行分离,就是知识和行为分离这样的一种现象。可能他自己虽然知道,但他行为上没有那么容易去做到这些安全的防护措施,所以导致最终的感染。”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副所长 施玉华

我国从2016年开始提出“发现即治疗”的观点,也就是说,只要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可以申请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目前,我省已有超过8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

与恐惧同行(与魔鬼同行)(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