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宋八大家,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对这八位散文大家的名字也应该可以如数家珍,他们分别是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从明代开始一直到有清一代,唐宋八大家逐渐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他们的文章也成为天下读书人争相学习的对象,“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成为衡量古文优劣的准绳。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1)

因此,唐宋八大家的声名在古代古文(散文)界可谓如雷贯耳。但是,唐宋两代古文界赫赫有名者绝不止这八位大家,比如宋代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单论其文学成就,纵然比不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但与宋代的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等比起来,应该也是不遑多让甚至远超其上。毕竟,范仲淹是黄庭坚等人公认的宋朝文武第一人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2)

宋朝文武第一人范仲淹及其文学成就

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其文学成就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也是成就斐然,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一生诗作颇巨,仅在《全宋诗》中有记载的就有302首之多。他的诗作不仅数量多,而且大多意境高远、诗意清新、恬淡质朴,是宋诗中的精品。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3)

范仲淹在骈赋上成就非凡。范仲淹流传下来的骈赋一共有35篇(一说38篇),他在骈赋上的成就不仅仅是这35篇作品,更重要的是,他是骈赋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曾做《赋林衡鉴》一文,对骈赋创作进行理论总结,还对骈赋创作进行改革,提出“体势”说。因此,在骈赋上,范仲淹也堪称一代文宗。

范仲淹一生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一首“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苏幕遮》被经久传唱,他的《渔家傲》慷慨激昂,被视为边塞诗词中的名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4)

范仲淹最大的成就是在他的古文创作上。范仲淹现存古文有53篇表、173篇奏疏、12篇序、8篇论、8篇记、52篇墓志碑铭。范仲淹的古文常常记叙夹杂抒情,文辞简洁,收放自如。其中的《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被千百年以来的读书人甚至是中国人视为家国情怀的圭臬。

不仅如此,范仲淹也主张诗文改革,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政,支持和鼓励北宋的古文创作,为推动宋代古文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5)

范仲淹在政治、改革、军事、文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深受人们推崇。稍晚于范仲淹的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1045年—1105年)曾高度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评价范仲淹时说:“文正杰出之才…… 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南宋学者吕中、罗大经也有此论:

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吕中,《宋史·宋仁宗五》)

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罗大经,《鹤林玉露》》)

此后元明清几代,持此同论者众矣。不管后人评价如何,但是有一点,范仲淹文学成就尤其是古文成就非凡是古今学者的基本共识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6)

然而,文学成就尤其是在古文创作、理论研究、改革方面成就显著的范仲淹却未能入选“唐宋八大家”,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真的如后人所说,明代编辑成就“唐宋八大家”之名的朱右(《八先生文集》)、唐顺之(《文编》)、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等人存有故意打压范仲淹之心?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7)

唐宋古文运动与唐宋派

自骈赋文体被创立以来,发展到隋唐时,骈赋追求声律、辞藻华丽、排偶、用典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世人所作骈赋,大多内容空洞而言之无物。针对这种现象,以韩愈、柳宗元为首,他们高举古文改革的旗帜,提倡恢复先秦和汉朝时的古文(相对当时流行的骈文,也称散文),反对骈赋,主张文以载道,打破了当时陈腐的骈文一统天下的文学局面,给当时和中国后世的文学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此后,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也持类似主张,延续了唐代韩柳的古文主张。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8)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都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或者骨干人物,无论是他们的文学主张,还是他们文学主张践行的文学成果,都给当时和后世的读书人以深远的影响,为后世读书人所推崇、学习和效仿。

自唐代韩愈、柳宗元推动古文运动开始,宋代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在古文改革和古文创作主张上与韩柳基本一脉相承。在韩柳八人之后,与韩、柳等八人文学主张一致、学习和效仿这八位古文大家散文的读书人宛然一派,人们将他们称为“唐宋派”。

而甄选、定名唐宋八大家的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就是唐宋派的门人。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9)

唐宋派门人,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甄选“唐宋八大家”的标准

韩柳等八人所提出的文以载道等文学主张也为当时及以后的科举考试所吸收,一时间,一脉相承的韩柳八人的文章成为天下读书人所争相效仿的文学正宗,为天下读书人所推崇。

作为唐宋派门人的明代朱右最开始选录《八先生文集》时,是想把读书人视为文学正宗的八大家古文编辑成册,做成文章模板,方便天下读书人学习、参加科举考试。自朱右开始,推崇朱右的唐顺之编辑了《文编》,推崇唐顺之的茅坤编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10)

自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之后,“唐宋八大家”之名始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开始被奉为天下文章的正宗。

就作为唐宋派门人的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等人而言,他们在甄选“唐宋八大家”时,所依据的标准是“唐宋派”的文学主张及其符合这些主张的古文成就,简而言之,也就是说,他们甄选的标准有二:

其一,作者必须是唐宋派中人。

其二,作者必须是唐宋派的领袖或者骨干人物。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11)

范仲淹的古文主张及师承流派

范仲淹在古文改革、古文研究、古文创作上的确成就非凡,但是他的古文主张虽然价值取向同于韩柳唐宋派,但是与唐宋派有着明显的区别。

范仲淹也主张宗经复古、文以明道,但是他更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应该切于实而重于情,他的文学主张在《岳阳楼记》于景、情、政治教化三者合一体现得一览无遗。

在文学流派上,相对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更加推崇杨雄、王勃、刘勰、白居易等人的文学主张。

所以,范仲淹不是唐宋派中人,更加不是唐宋派的领袖人物或者骨干人物。范仲淹及其古文作品不被唐宋派门人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选录也就顺理成章了。

范仲淹对宋朝的贡献(被认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范仲淹)(12)

综上,唐宋派门人,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等选录“唐宋八大家”及其作品,选录的基点是唐宋派(文学主张、领袖骨干人物),范仲淹虽然文学成就非凡甚至大于唐宋八大家中的有些作者,但是范仲淹不是唐宋派中人,更不是唐宋派的领袖、骨干人物,所以其人及其文章才没有被朱右等人选录。

而且,“唐宋八大家”定名是在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选录文集之后,所以也无所谓范仲淹入选“唐宋八大家”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