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2022-11-07 发表于四川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1)

大家好,我是千妈。

自从千寻进入小学四年级,很多事回头看,感觉越来越清楚。

回头看,对和千寻同龄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马后炮”,但对家有小学生低年级和幼儿园娃的妈妈们来说,还是很有参考价值。

这也是我不断分享的意义,一方面记录自己陪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一方面也是总结经验教训,帮助更多妈妈少走弯路。

今天特别想跟大家伙聊聊“阅读理解”这个话题。

起因是前几天群里几个妈妈讨论孩子学习,大家不约而同表达了对“阅读理解”重要性的感叹。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2)

这是高年级孩子家长才会有的“血泪史”,越到后面越发现,“阅读”简直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不只语文,还有数学......你可以这么理解,但凡考试需要读题的,都绕不开“阅读”。

比如,表妹儿子的这道浅奥题:

小明说:听说20元办一张会员卡,买书就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小林说:是的,我上次买了几本书,加上办卡的费用,还省了12元。

问:小林买书的原价是多少?

要解出答案,孩子首先得对文字内容进行信息抓取。

抓取出来的有效信息是:

“加上办卡的20元费用,还省了12元,也就是说小林一共省了32元。”

32元对应八折优惠,再来算原价,答案一下就出来了。

所以你发现了吗?这道浅奥题,其实首先是道语文题,很考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就是很多孩子小学初阶侧重计算时还OK,三年级后应用题、奥数题增加,便越来越吃力的主要原因。

语文更加明显,做语文老师的朋友曾不止一次遗憾地跟我讲,绝大多数三年级掉下去的孩子,其实字词基础都不差,丢分全在阅读大题。

然而糟糕的是,很多低年级和幼儿园家长,在没有亲身经历前,往往会陷入“阅读=阅读理解”的误区。

认为孩子从小读那么多书,阅读理解大概率不会有问题,直到孩子学习出现困难,才开始疑惑,却又为时晚矣。

实际上,从刚才浅奥题的例子你也能看出,如果没有从题面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仅仅读完,对解题是毫无用处的,也不可能拿分。

阅读≠阅读理解,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

阅读理解要求的是“有意识阅读”,不是泛泛而读。

大家不妨多品下“有意识阅读”这个词,再回忆一下我们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你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吗,会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有意识地抓取信息,揣摩作者意图吗?很少有人这样做对不对,那么你也就能理解,孩子多半也不会有这个主动性。

而那些阅读理解好的孩子,基本都是经过了“有意识阅读”,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精读”练习。

接下来,我就把两个有效的方法,分享给幼儿园和低年级家长们,孩子趁早练练,阅读理解会好得多,不必等到三年级滑坡再懊悔。

#1

抓取有效信息的练习

给孩子报过语文类补习班的家长,在“阅读理解”考试技巧上,一定都听过这个精辟“金句”:

不要自己想答案,要到原文找答案。

这是低年级孩子做阅读题最容易踩的坑,随自己想法答题,而不是在材料里抓信息。

但阅读理解一个重要考察方向,就是信息抓取能力,所以大部分客观题答案,其实都包含在原文里。

最容易考察的有效信息,就是我们熟悉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和结果。

在美国阅读课上,老师通常会用六个“wh”开头的单词来概括这些信息: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3)

▲ 图源:网络

他们在精读中,就会教孩子用5W1H有意识地进行有效信息抓取练习,这个方法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起来。

比如,读完绘本《三只小猪》后,老师会提问:

故事里有哪些人物?

猪妈妈、三只小猪和大灰狼。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和地点?

发生在三只小猪离开猪妈妈以后。

故事一开始是怎样的?

三只小猪分别用稻草、木头和石头建了自己的房子。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大灰狼吹倒了两所房子吃了两只小猪,又想吃第三只小猪。但第三只小猪很聪明,大灰狼没办法吃掉它。

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大灰狼失败了,掉进煮了沸水的锅里。

通过问答,孩子练习了如何在故事里抓取有效信息,老师、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回答的准确度,来判断Ta理解是否到位。

这样的练习多了,孩子做阅读题时,脑海自然就会浮现6个“Wh”,甚至懂得一边读一边圈出来。

想找到答案,不过是把问题下面的选项和文本里有效信息对应起来。

相比从未练习过的孩子,速度和准确度一下就上去了。

只不过一些考试中,考官会设置陷阱,用和原文重复的词,构成一些看似正确的选项。不妨把这个“技巧”也告诉孩子,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经验,也是老师分享给我的出题范式。:)

唯一问题是日常练习时,家长一旦操作生硬,孩子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国外老师会将练习设计成有趣的活动,来避免这个问题,比如“看海报猜故事内容”: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4)

▲ 图源:网络

还有之前我分享过的“Five Finger Retell”: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5)

▲ 图源:网络

我主理的“精读思维课”也借鉴了这些好方法。

在精读课里,“Wh”信息要素会化身为可爱的小精灵,小精灵被老巫婆抓走了,小朋友需要找到小精灵,把它们送回故事王国。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6)

▲【精读课】课件内容

还有一些有效信息隐藏在封面里,小朋友需要变身“小侦探”,找到它们并挖掘出背后含义。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7)

▲【精读课】课件内容

24节精读课,难度层层递进,孩子在好玩的互动中,自然就完成了有效信息抓取能力的塑造。

这是上过课的孩子,自己通过画导图整理出有效信息: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8)

#2

揣摩作者意图的练习

基本上,只要做好5W1H练习,阅读考察的客观类题目,孩子就不会有问题了。

除了客观类题目,阅读考察还有一类叫主观题。

比如,给一段材料,然后问“你认为...指的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9)

▲ 图源:网络

这是一道小学阅读理解题,材料是课文《一罐水》,材料内容比较长,我就不放到文章里了,大家看题面就好,看题面就能看出端倪。

你发现了吗,第一和第二都是典型的客观题,具备有效信息抓取能力的孩子,很快就能从原文找到答案。

第三和第四是主观题,就需要孩子根据材料展开思考了。

注意,这里的思考不是乱思考,孩子思考的出发点,一定是“作者意图”,即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达什么。

因为,阅读题中的“你认为”并不是真的“你认为”,我们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应该是“你认为作者是怎么想的?”

在欧美中小学中广泛使用的“精读提问法”里,就有很多专为培养“作者视角”而设计的问题。

比如,读完绘本《我和老爸》,老师会提问:

“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是不是有某种特定的模式?”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10)

▲ 绘本《我和老爸》

罗力“离家出走”,偏偏就遇到下雨,如果没有下雨这个情节,老爸就不能在挂在高高的椰子树上,为罗力挡雨......

类似转折,是不是也曾在其它以爱为主题的故事中出现呢?

原来,一波三折的情节可以让情感的表达更为充沛!

你看,有了这样的范式思考,孩子遇到同类型作品时,就能迅速判断作品主旨。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老师常常提到的: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设计怎样的‘开头/过程/结局’?”

让孩子置换到作者身份思考,改编过程,也就是体会作者想法的过程。

更多好问题,我就不在这儿一一举例了,已帮大家整理好,文末有提取方式。

在国外的朋友说,老师为了督促爸妈们陪孩子精读,会把这些问题做成“提问卡”发给大家,让孩子随机抽选回答问题。

不得不说,老外在阅读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不只着眼量,更善用科学的方法,挖掘阅读的深度价值。

制作“精读思维课”时,我们把这些方法也都融进去了,在“延伸思考”版块,将精心设计的问题与Thinking Maps思维导图结合,引导孩子突破情节局限,去思考更多内涵,建立作者视角。

比如,在《奶奶的红披风》里,借助双气泡图,引导孩子观察并思考“小男孩前后有什么变化”。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11)

▲【精读课】课件内容

这是上过精读课的孩子,自己结合思维导图做的阅读分析:

刚上三年级的孩子退步很大,走到小学高年级我发现(12)

通过对比,孩子就能理解到,“小男孩变勇敢,不是因为红披风,也不是因为城市变了,而是他看待城市的眼光发生了变化。”

这是故事的核心内涵,也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样的练习多了,孩子逐步就会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更重要是,掌握了揣摩作者意图的思考路径。

EASTWEST

上面两个练习,对应的便是“阅读理解”中占比最大的客观题和主观题。所以,孩子只要通过练习,具备抓取有效信息和揣摩作者意图的能力,“阅读理解”就不会有问题了。

练习的最佳年龄,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

说实话,到高年级再介入精读,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至少在我身边,几乎找不到小时候从未做过精读,长大还愿意和父母从头开始,讨论书本的孩子。

孩子成长,静待花开是对的,但大家不要忽略了,静待花开指的是心态,不是行为。

任何品种的花朵,如果没有获得恰当的养分,都很难绽放。好的园丁,一定是既保持着淡然的心态,又有着科学积极的作为。

你是这样的“园丁”吗?现在不是也没有关系,如果你看完文章有了尝试的想法,改变就已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