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未末1月9日晚,话剧《高山之巅》在湖南大剧院首演,这也是湖南大剧院经历400余天新建改装后以全新状态迎来的首部大型剧目该剧由省演艺集团与常德市县两级共同策划创排,毛剑锋、刘锷担任编剧,主创团队由省话剧院担纲,特邀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为艺术指导《高山之巅》根据湖南省扶贫楷模、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王新法真实先进事迹改编,选取了王新法生前扶贫帮困的工作生活片段,讲述他不远千里来到常德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带领群众“拔穷根”的感人故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文艺就像是漫漫历史的见证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艺就像是漫漫历史的见证者(回应时代主题的文艺力作)

文艺就像是漫漫历史的见证者

作者:张未末

1月9日晚,话剧《高山之巅》在湖南大剧院首演,这也是湖南大剧院经历400余天新建改装后以全新状态迎来的首部大型剧目。该剧由省演艺集团与常德市县两级共同策划创排,毛剑锋、刘锷担任编剧,主创团队由省话剧院担纲,特邀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为艺术指导。《高山之巅》根据湖南省扶贫楷模、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王新法真实先进事迹改编,选取了王新法生前扶贫帮困的工作生活片段,讲述他不远千里来到常德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带领群众“拔穷根”的感人故事。

高在立意高远

《高山之巅》以常德石门县薛家村一点之故事,映射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波澜画卷。以王新法个人之历程,镌刻出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的坚毅面庞,为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工程留下了文艺记录。“高山之巅”之所以如此命名有一层含义,就是要表现王新法及其带领的“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异地自费开展义务扶贫,彰显共产党员实践的品格、平凡的底色、崇高的力量。该剧的导演许亮是一名年轻的“90后”,他希望能够通过这部戏,把共产党员的精神和信仰在年青一代当中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为一部超过10场的大戏,《高山之巅》在创作方式、创作态度、创作审美特质等方面,能够明显看出其追求精品的目标。该剧在叙事上创造性地采取时空插叙,将剪刀峡牺牲的68位红军烈士与王新法的思绪交织,在服务剧情的同时,也让观众体会到了伟大精神跨越时空的传承。

高在情真意切

《高山之巅》作为继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之后又一部以湖南扶贫历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人民性展开了真实而丰富的文艺创作。

首先是故事原型来自人民。主人公王新法及其家人、团队自不必说,第九幕“生死状”中王新法妻子为他晒伤的后背涂药那一幕,感人至深。剧中人物“漆先生”这一角色设计,非常符合武陵山区民间文化传承人形象,类似于村里“三老”(掌管礼仪教化的乡官),具有典型的湘西北特色。第一幕中出场的覃老爹和其子“大嗓门”也形象地刻画出脱贫初期的群众肖像。尤其是在“迁坟”一场戏中,赵大、赵二两个人物形象很直观地体现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尖锐矛盾,但凡有过基层扶贫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源自实践的真实。

其次是剧本创作贴近人民。为求艺术真实与事实的统一,主创团队在剧目创排初期,数次前往石门县薛家村采风走访,剧本也精益求精修改了十几稿。这些体现在舞台呈现中,如第一场王新法通过当兵的经验徒步丈量出山路的长度,很容易就引起有军旅经验的观众共鸣;又比如“与民共富”“移风易俗”“山河梦圆”几幕剧中,与村民罗婆婆借宿、绣旗帜的深入互动,按当地风俗为烈士们盖上土家族图腾等剧情设置,兼顾了各群体艺术接受。

再者是舞台演绎吸引人民。该剧是经典的现实主义布局,且有两处特别出彩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同时也作为重要线索贯穿全剧。其一是从序幕开始就有的“一盏灯”,作为王新法精神的象征在剧中反复出现;其二是68位红军烈士,在内心戏中王新法多次向先辈们求教,直至最后加入到先烈的队伍当中。可以说,这两个意象是解读王新法动机的关键,也是这部剧十分抓人眼球的亮点。

高在聚力雕琢

用心用情用功,方可抒写伟大时代;亲民为民化民,才能铸就不朽史诗。话剧《高山之巅》的成功创排首演,得益于多方的共同努力和倾力付出。在组织领导方面,该剧得到了各级支持,省演艺集团、省话剧院所代表的“演艺湘军”提供了强大的艺术团队。该剧2020年4月正式建组开排,历时8个月上演,大胆启用了一批青年文艺人才,使得话剧整体艺术表达更为青年观众所接受;在宣传推介方面,该剧采取新兴的宣传方式,提前在新湖南、“湘遇”公众号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上预热,营造出了“一票难求”的观剧氛围。(张未末)

来源: 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