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评论,看你文章的,历史根底都不差,所以不用写得太直白。这真是好建议,以前写东西,总在直白和复杂中犹豫,写得太深怕没人看,写太浅又总觉得不够尽兴。
怛罗斯之战是网上的焦点,毕竟是中原王朝跟其它世界强国真刀真枪干了一场,所以讨论者非常多,但说实话,这场战争被夸大了很多,甚至搞出来一堆不存在的误区。
一、怛罗斯之战影响非常小
中原王朝对这场战争的漠视,《旧唐书》《新唐书》等正统史料可窥一斑,连记都懒得记,《资治通鉴》也是寥寥几笔,打了败仗的高仙芝回到长安面圣,依然加官进爵,似乎他才是胜利者。
《旧唐书·高仙芝传》:九載,將兵討石國,平之,獲其國王以歸......其載,入朝,拜開府儀同三司,尋除武威太守、河西節度使。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唐朝战略目标已经实现,灭了石国,国王都给抓回来了,安西军损失也不大,提都没提,否则高仙芝不会加官进爵。
二、唐军数量不多,损失也不大
网上关于高仙芝出兵数量的说法很多,大概为三种,一说14万,一说7万,还有一说4万,据说来源是阿拉伯方面记载。我不懂阿拉伯文,也没必要去看,因为他们那旮沓的所谓记载,都是私人笔记,其效用跟我们俗称野史一样,全靠道听途说,没法当真。
别说14万了,4万唐军都夸张,那可是远征中亚,隔着好几千里,更别说整个安西都护府驻军才2万8千人,高仙芝从哪儿变出来4万远征军?
《旧唐书》:小勃律國王為吐蕃所招,妻以公主,西北二十餘國皆為吐蕃所制,貢獻不通。後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并靈詧累討之,不捷,玄宗特勑仙芝以馬步萬人為行營節度使往討之。
几年前唐玄宗命令高仙芝远征小勃律,也才仅仅带了1万唐军。
小勃律是今天的吉尔吉特,不在阿富汗,而是巴基斯坦北部,古葱岭西部。石国则是昭武九姓之一,首府是今天的塔吉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而怛罗斯城则在塔什干东北方,塔吉克和乌兹别克交界处的塔拉兹。
从距离上说,石国比小勃律更远,而且小勃律已经投靠了吐蕃,吐蕃可是唐中期头号大敌,新旧唐书甚至都不拿那里叫小勃律,直接叫吐蕃。
小勃律主城叫连云堡,位于葱岭,驻有重兵防守。
《旧唐书》:約七月十三日辰時會于吐蕃連雲堡。堡中有兵千人,又城南十五里因山為柵,有兵八九千人。城下有婆勒川,水漲不可渡。
坚城且有强援,唐玄宗才派了一万远征军,打一个区区石国,派好几万,凭啥?
三、怛罗斯之战对手并非黑衣大食
高仙芝究竟带了多少人?这还要从石国之役的原因说起。网上有众多理由,例如高仙芝好大贪功擅自动兵,又有说黑衣大食试图东侵大唐,高仙芝事先得知提前出兵剿灭隐患。
这其实都不值一驳,不管高仙芝是否好大贪功,但石国之役是唐玄宗同意的,要不然高仙芝哪来的兵?
黑衣大食东侵更是荒唐。黑衣大食正确名称叫阿拔斯王朝,怛罗斯之战发生于751年,而750年阿布·阿拔斯·萨法赫才自当上了哈里发,它的对手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还没有彻底消灭,阿拔斯那来的精力东侵?
阿拔斯王朝真正统一要到第二任哈里发,也就是阿布·哲尔法尔·阿拔斯(又名曼苏尔),他于754年才上位。
这也是怛罗斯之战最大的误区,唐军对手应该是呼罗珊中亚部落联军。
呼罗珊是包括伊朗、阿富汗在内的中亚地区统称,自白衣大食灭掉波斯萨珊王朝后,就一直在这里实施总督管理。
黑衣大食呼罗珊总督叫阿布·穆斯林,他是阿拔斯王朝开国元勋,位高权重且野心不小。咱就不说他是否有能力东侵,他心思根本就不在这,而在巴格达。
具体原因不多说了,总之黑衣大食内部有诸多问题,这位呼罗珊总督一多半精力都放在宫廷斗争上,怛罗斯之战有没有经过他同意都难说。
事后也证明了这个判断,即便取胜,大食也未趁机东侵。若干年后,黑衣大食与大唐来往不断,交往密切,很多阿拉伯人远道而来,一住就不走了,源源不断把中原文化往西边搬运。
比如晚唐诗人李珣(波斯裔),据说中国修道的金丹术,就是由他传到了阿拉伯,变成了炼金术,又传到欧洲,变成了化学。时至今日,还能从阿拉伯炼金术上看到相当多中原文化痕迹,比如五行概念,再比如以中国命名的化学元素。
甚至757年,黑衣大食还应唐朝之邀,出兵西域对抗安史之乱叛军。这说明至少从两国政府来看,根本没把怛罗斯之战放心上,更不认为这是属于两国对抗。
看下地图就明白了,怛罗斯离大唐和黑衣大食都很远,谁会花心思跑那么远打架,怛罗斯之战完全就是一次意外巧合。
四、宁远国和葛逻禄
那么怛罗斯之战究竟是怎么打起来的呢?我们的史籍记载只有一句话,石国有不臣之举,意思是不听话。
这个不听话实在太广泛了,就算它不肯纳贡称臣,只要它不入侵为祸,不与吐蕃勾结,大唐都没啥必要去打,因为实在太远,远征太耗钱,收益不成正比。
近年来吐鲁番发现了一批文书,是交河郡驿馆接待人员记录,时间则是天宝十年,即751年7月-10月,刚好是怛罗斯战争期。
交河郡就是今天的吐鲁番,所以这批文书也被命名为《唐天宝十载交河郡客使文卷》,里面记载了大量宁远国要员前来拜访大唐,其中包括一名王子。
宁远国就是拔汗那。
《新唐书》:宁远者,本拔汗那,或曰钹汗,元魏时谓破洛那。去京师八千里。居西鞬城,在真珠河之北。
看到拔汗那是不是觉得熟悉?没错,高仙芝出兵石国,就是联合了拔汗那和葛逻禄两部。
葛逻禄是新疆北部阿尔泰山以西的一支游牧民族,拔汗那古称大宛,位置就在石国南边,跟石国是邻国。
拔汗那之所以叫宁远,是因为唐玄宗天宝三年嫁过去一个公主,又赐其王窦姓(窦是唐朝外家,高祖窦皇后),所以这个拔汗那是大唐的铁杆小弟。
从吐鲁番文书来看,短短三个月里,宁远国派了8拔使者来大唐,除了一次是王子领衔外,其余全是将军,而且是首领将军。
这显然不是朝贡,朝贡没这么频繁的,也没必要派将军来。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书中写道,阿拉伯《全史》说,宁远国与石国有宿怨,高仙芝之所以进攻石国,是唐朝皇帝应允了石国请求。
宁远国和石国有什么怨恨?不知道,但很正常,两国紧挨着,没矛盾才是怪事。自从宁远抱上大唐这颗大腿后,就孜孜不倦地请求大唐伸出援手,剿灭石国。
理解了这个,一切就都变得容易了。
五、所有的真相
《旧唐书·李嗣业传》:初,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高仙芝大举进攻石国,石国立马投降,而投降后高仙芝却展开了屠杀,石国王子逃了出去,哭求其他部落帮忙,于是中亚部落组成了联军。
李嗣业称他们试图进攻安西四镇,从位置上也确实如此,怛罗斯离碎叶城已经不远了,所以唐军提前出兵粉碎敌人这个计划。这个说法我前面已经批驳过,黑衣大食还未统一,自顾不暇,哪有精力东侵?这只是高仙芝为自己找的辩解理由。
很明显,怛罗斯之战最直接原因是高仙芝杀降。
这里有个矛盾,阿拉伯记载说是高仙芝杀了石国国王,而我国史书则称高仙芝绑了国王回来献俘。这个矛盾很简单,石国有两位国王,西域部落大多实施双王制,高仙芝杀了一个,俘虏了一个,也不必细说。
唐玄宗后期有个大问题,喜欢挑事,有吞并四海之志,所以他对边境将士往往鼓励没事找事。他不处理高仙芝不奇怪,但杀降为不详,历来为统兵大将所忌,而且石国已经投降,高仙芝为什么还要做这种蠢事?
屠杀是宁远国的主意,石国投降让他们很失望,他们是来复仇,更愿意看到敌人死无全尸。
宁远国是皇亲国戚,他们离石国最近,正常来说出兵也应该最多,又许以高额贿赂,无论从哪方面看,高仙芝都得卖这个面子。
你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而且唐玄宗对边境纷争又持鼓励态度,如果不答应,搞不好回去告你一状,说你养虎为患。
于是高仙芝下令大开杀戒,石国被屠,其王子逃出去求救,部落组成联军开赴怛罗斯,高仙芝只能硬着头皮迎战。
怛罗斯在石国都城东部边境,离安西重镇碎叶已经不远,高仙芝谎称大食东侵,实际只是他和宁远国搞得太过分,人家来报仇了。
麻烦是自己惹的,宁远国当然要出兵,但还怕不够,又拉上了葛逻禄。葛逻禄是看在大唐面上才去的,没打几天,葛逻禄就弄清了事情原委,自己被当枪使了。
葛逻禄也是游牧部落,游牧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非常相似,尤其鄙视不遵守信义。
石国投降后惨遭屠杀,这严重违背了葛逻禄遵循道义,于是,葛逻禄调头反叛,唐军先胜后败,高仙芝只带着数千多人返回长安。
六、唐军真实数量
阿拉伯联军按照相关记载,数量超过十万,高仙芝联军两万,其中葛逻禄部至少有5000,也就是实际上唐军15000打10万,而这里面真正的唐军,撑死不过1万。
虽然中原王朝没跟世界强国直接交手过,但相关战例比比皆是,比如被汉朝打得站不住脚的匈奴残部,跑到欧洲就掀起了阿提拉之祸,而被唐朝赶走的突厥,到了欧洲也是称霸一方。就连在西域站不住脚的大月氏,跑到印度都建立了贵霜帝国,所以中原王朝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
很简单,科技和经济才是核心,大唐朝经济科技冠绝全球,怎么可能打不过。
就以高仙芝的远征军为例,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数量不多,因为这支军队太奢华了,就连步兵都骑马。
《旧唐书·高仙芝传》:时步军皆有私马,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
步兵也配有私马,骑马赶路,下马打仗,15天就能从安西赶到拨换城(新疆阿克苏)。
而且步兵还不止一匹马,因为物资很多,一匹马驮物资,一匹马骑,至于骑兵就更多了,最少三匹。
大唐的陌刀就不说了,其实这个打仗也发挥不了大用处,肉搏都是万不得已的打法,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唐军真正火力仍是强弓和硬弩,另外一点则是明光铠。这里不解释了,有兴趣可以查看李卫公兵法和相关唐朝战争资料。
火力比你强,铠甲又比你好,就连马也不见得比你少。
想想大唐如何靠28000人镇住整个西域,突厥突骑施那些部落,不知道比中亚部落强了多少。
如果这两万全是大唐士兵,根本就不是这个结果,或者说葛逻禄不反叛,中亚部落联军也毫无胜算。
怛罗斯之战只是一场意外,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