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口锅,咋“炖”咋有“嗑”!

欢迎关注“文化闲嗑”。

----------------------------------------------

一提到陕北民歌,

肯定会有一大波熟悉的旋律飞上你的脑际,

就像扑棱棱飞起的喜鹊或者鸽子,挥之不去……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1)

小时候不懂啥是陕北民歌,倒是被一首叫《黄土高坡》的流行歌曲开了蒙。

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在蒙古高原的我,骨子里除了蒙古族音乐基因的烙印,剩下的歌曲种类,最喜欢的就算是陕北民歌了。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2)

远去的岁月里,

不知道《走西口》去《赶牲灵》的哥哥回来没?

不知道一十三省最好的妹妹《兰花花》能不能和哥哥在一搭?

不知道《三十里铺》的知心人见没见上个面面?

不知道《圪梁梁》上那个谁的《泪蛋蛋》又抛没抛在沙蒿蒿林?

……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3)

陕北黄土风情情景表演:《走西口》

不知道诸位看官感觉如何,

反正我听陕北民歌时,总会时常被感动到抓心挠肝,甚至有时会涕泪双流……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这其中的魔力到底是啥呢?!

先来看看陕北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陕北民歌,当然是陕北地域“生长”出来的。

陕北,顾名思义就是陕西省北部地区,按行政区划,泛指延安市和榆林市。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4)

历史上,陕北和北临的河套地区正是中原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疆界交接处,南来北往,你争我夺,一直没怎么消停过。

直到宋朝,陕北还被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轮番控制,这就造成了当时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艰难并存的局面。

尽管连年战争,人民生活极不稳定,但由于多民族杂居的状态,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生活及文化的相互融合。虽然民歌、民谣鲜有流传,但客观上也为独具特色的民歌音乐的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

到明朝时,华夏民族基本实现了大一统。

明初的大移民运动,使陕北地区人口大量发展。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文化的“休养生息”。

汉、蒙、回各民族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使得秧歌、道情、说书、二人台、榆林小调、民歌等原生艺术形式和各地移民带来的其它艺术形式糅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民间艺术。

明末到清末,由于具有便于抒情达意、演绎自由随性、不拘场合地点等特性,陕北民歌的表现形式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的曲调和曲牌。

清朝中期,在陕北,和“下南洋”、“闯关东”并称三大移民现象的“走西口”运动,催生了大量“走西口”民歌。《走西口》、《赶牲灵》、《泪蛋蛋》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陕北民歌的大发展,应该开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组建红色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尤其是1936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全国各地大批文艺人才汇聚陕北,对传统民歌进行搜集、改编、创新,将陕北民歌赋予了宣传革命、讴歌理想、追求幸福的的新内容。《刘志丹》、《三十里铺》、《东方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翻身道情》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特别是《东方红》,由于特殊的背景、深情的歌词、大气的曲调和无法替代的地位,成为象征新中国崛起并迎向世界的符号性声音。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5)

直到如今,陕北民歌仍是中国特色民族音乐的强有力代表,被人民久唱不衰。

从陕北民歌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它一开始就是和历史、土地、国家、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像这块土地的人民一样,生长于土地,并依存于土地,在与天灾与人祸的抗争中,既扛住贫瘠和苦难,又在哀伤中充满激情,干得惊天动地,哭得痛快淋漓,笑得山呼水应,爱得死去活来……在漫长的岁月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总是挺着不屈的筋骨和脊梁!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6)

细细想来,陕北民歌,在词、曲、唱三方面都有着这种精神的传承。

首先是词。陕北民歌的歌词,倔强笃定中蕴含豁达狂放,深情得像拿针扎你心,幽默得又像拿烟袋锅儿挠你的胳肢窝,土得掉渣,但又真得让人心颤,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像极了那片土地,你只有全身心扑在上面,才能感受到它无法言传的温度和味道……

不信,来用心感受下:

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兰花花》

这么大的锅来下不了两颗颗米,这么旺的柴火呀烧不热个你。《这么好的妹子见不上个面》

对坝坝的那个圪梁梁上长着十样样草,十样样的那个就象妹子你九样样好。《圪梁梁》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舀米也不嫌你穷。《拿上个死命和你交》

想哥哥想得上不了炕,炕上画了个人模样。《大红果子香水梨》

花椒树上落雀雀,一对对丢下个单爪爪。《出门的哥哥天照应》

一有云彩就刮风,尘世上灭不了人想人。《尘世上灭不了人想人》

山顶上盖庙还嫌低,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一对对鸳鸯水上漂》

想你想得见不上面,口噙上冰糖也赛黄连。《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

一碗碗个谷子两碗碗米,面对面睡觉还想你。《血色浪漫-信天游》

半个月跑了一个十六回,把哥哥跑成了罗圈腿。《西部情歌》

上眼皮儿哭来下眼皮儿笑,泪蛋蛋也沾了一层灰。《西部情歌》

……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7)

其次是曲。陕北民歌一般在曲调上分为信天游、劳动号子和小调三个大类。

信天游是最具代表性的,我们听得最多的陕北民歌就是属于这一类。

陕北独特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使陕北民歌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曲调特色。

陕北民歌最大的特点在于音域辽阔宽广、富于旋律变化,表现出来就是既有小河流水的低吟浅唱,又有响遏行云的高亢爆腔,而这种爆腔,正是陕北民歌“独有DNA”般的存在。

此时,耳边是不是已经响起了阿宝的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8)

最后是唱。如今,学院派的歌唱家也唱陕北民歌或者新创陕北风格歌曲,但真正代表陕北民歌演唱特色的,反而是那些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歌手。

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吃陕北婆姨们亲手做的油糕、黄馍馍、钱钱饭、洋芋擦擦……咋能孕育出陕北原生歌者的独特喉嗓和丹田啊!

地道的陕北原生歌者,必须操着纯正的陕北普通话腔,不仅需要运用润腔技巧,注意发音、咬字、快慢,同时还要混合真假嗓自如转换,唱得低如延河水深沉和缓,高如高原风激越昂扬,一曲下来,能把五千年黄土高原的沧桑变化与爱恨情仇倾吐得通达酣畅、痛快淋漓!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9)

诸位看官,直到此时,我才悟出,抓心挠肝的,既是歌曲本身,又不是歌曲本身,正因为同源华夏,同根同种,深植于子孙血脉的灵犀与情愫,可以在歌声一起就被全然调动,一下子契合,又一下子被激发,这一份千古如一的肝胆相见,咋能不休戚与共、共性共情呢?!

陕北民歌为什么那么悲凉(土到尘埃真到骨髓)(10)

----------------------------------

唠唠文学、文艺、文化以及生活的犄角旮旯的大智慧与小趣味——文化闲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