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民歌好声音(山谷里好声音民歌)(1)

民歌没有流行音乐的时尚,多多少少总是带着一丝古香.

民歌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她把农民现实生活柔和进来,带那股最熟悉不过的泥土味.

明星们把民歌唱的更好听,我不喜欢,不知道为什么,就喜欢听乡亲们在农忙歇气的时候吼上几嗓子,这时的歌声绝不压于一个天后级的明星,我至少这样认为.

陕西民歌里有一首曲子叫《赶牲灵》: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三盏盏的那个灯,

啊呀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呦噢,过呀来了。

白脖子的那个哈叭呦,朝南得的那个哟,

啊呀带上了那个铃儿呦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你若是我的哥哥呦,你招一招的那个手,

啊呀你不是我那哥哥呦噢,走你的那个路。

在旧社会,陕北一带的人们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为了谋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谋生外,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赶牲灵谋生。"赶牲灵"也称"赶脚",它近似于云贵地区的"赶马帮",即用牲畜(陕北多为骡驴)长途为他人运输货物,而赶着牲畜运送货物的人即称赶牲灵者。他们走山越岭,风餐露宿,十分辛苦。由于赶一趟牲灵常需要数十天甚至半年、一年,所以赶牲灵的家人非常惦念他们,凡遇到赶牲灵的队伍走过,往往就有许多妇女、小孩探问自己亲人的情况。民歌《赶牲灵》就是表现一个姑娘见到赶牲灵的队伍通过,从远处期盼自己情人的情景。“你若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哥哥你走你的路”。此时,姑娘那种希望、焦急、失望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在陕西民歌中,还有一首很经典的曲子,那就是《三十里铺》。

全曲有很浓厚的抒情性,歌词深情地咏唱了一个美丽而又有些凄然的爱情故事,在高度抒情化的旋律中融入了叙述因素。四个乐句采用了典型的“起—承—转—合”的原则,音调由高音区渐次低移,曲意也由明而暗,揭示了一种思念和难舍之情。首句是全曲音调、音域、节奏的缩影,包含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两个切分音的连续运用,蕴含了一种很强的内在推动力,后面的三句似乎是首句内聚力的依次释放,给人一种自然、顺畅之感。这种以首句确立乐旨、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法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汉族民歌旋律的一个重要特色。

青海民歌最喜欢的是花儿 《花儿与少年》

花儿起源于男女青年的情歌,属于民歌中最纯真、最优美的部分,表达率直自由。演唱“花儿”最有民俗特点的是著名的“花儿会”。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地组织“花儿会”。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每年高原的夏天是最美的季节,这时草儿青青,麦苗肥壮,花儿开了,树叶儿绿了。各族男女老少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满怀欢乐、幸福、喜悦的心情前来参加“花儿会”。“花儿会”上对歌赛歌,人山人海,从各地赶来的“唱家”、“歌把式”即兴编唱,歌声此起彼伏,动人心弦,昼夜不息。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当然,花儿还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