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讨厌音乐!”

嘉定区迎园中学音乐老师薛颖的邮箱里,收到了这样一封匿名来信。

“是哪个孩子?”于是,薛颖开始了“侦破”。

就当她锁定目标没多久,又收到了这个孩子的第二封信。

令薛颖意外的是,这竟然是一封表达抗议的信!

“盯梢”策略没奏效,反而弄巧成拙,把孩子推得更远了……

第一封信:“老师,我讨厌音乐!”

故事回溯到今年春天。

3月下旬,受疫情影响,上海中小学生开始居家线上学习。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居家生活,缓解焦虑情绪,作为迎园中学的艺术总辅导员,薛颖在全校范围开展了歌曲创编活动。

在每个班级上完课后,薛颖都留下了自己的邮箱,期待着同学们的作品,然而却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

这封没有署名的邮件仅仅短短几个字:“薛老师,我讨厌音乐。”

不喜欢音乐,甚至“讨厌”,这让年轻的薛颖心头一惊。“看来,这应该是自己正在教的学生,到底是谁呢?”

薛颖回信道:“老师想知道你的名字。”等了几天,却没有了后续。

于是,薛颖开始努力寻找这个讨厌音乐的孩子。在上课时,她开始留心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孩子,并采取了地毯式排查。

给小孩送课本当生日礼物(这个七年级男孩)(1)

薛颖老师在授课

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在聆听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月光》时,薛颖请七年级学生陆嘉回答问题:“印象主义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只见屏幕那边的小陆表情十分不自然,不敢对着摄像头,支支吾吾地回答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薛颖继续问道:“印象主义音乐与我们之前聆听过的古典主义音乐差别这么大,怎么可能没有感受呢?”

这时,小陆瞪大双眼盯着老师,突然冒出一句:“我不喜欢音乐!”

似曾相识的话语提醒了薛颖,写信的大概就是这个孩子了。

第二封信:“老师,您只教我一个学生吗?!”

锁定目标后,薛老师决定把小陆的兴趣“纠”回来,她采取了紧盯战术。

然而,小陆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抵触情绪。

很快,薛颖的邮箱里又意外地收到了第二封信:“老师,您只教我一个学生吗?!”

这封信,让薛颖心中充满疑惑,“是什么让这个男孩反感了?”

反思后,薛颖突然认识到,“越是每天盯着学生,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去学习,学生越是不情愿,甚至会出现反抗情绪,哪怕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学生的利益考虑。”

更何况,小陆作为青春期男孩,对周遭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非常在意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害怕回答问题错误后,“形象”受损,他似乎更愿意以“逃避”自保,逼得太紧更会逆反。

唤醒对音乐的喜爱,需要巧妙地引导。

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唤醒自主学习的热情,那将是一场温暖的教学之旅。

意外的发现

薛颖翻阅着同学们的评论,出乎意料地看到了陆嘉的线上留言。

小陆这样写道:“我今天欣赏了印象派画家莫奈的著名画作——《日出印象》。我查阅了资料,这幅画是在描绘晨雾笼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感觉线条勾画得并不清晰,朦朦胧胧的。”

薛老师回复小陆:“你分析得真不错,老师希望课上也能听到你的发言。”

因为这个意外发现,薛颖灵机一动,“艺术之美是相通的,何不把音乐和绘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通感一下呢?”

小组共探究

于是,在讲授“倏忽的光影”这一课时,薛颖鼓励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搜集印象派名画,发现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探讨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19世纪末的法国印象派画家创作出大量光影……光影交织、轮廓模糊的艺术作品。嗯……开辟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薛老师,嗯……这是我们小组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后得出的结论。”小陆在课堂上的回答有些结巴。

“好,非常好,总结得很棒!”薛颖难掩心中的欣慰与喜悦,连忙说道。

无疑,这是一节小陆听得很愉快,薛老师教得也很愉快的音乐课。

云端跨学科

乘胜追击,薛颖又精心设计了一个音乐和艺术的通感体验“小游戏”。

“同学们,通过学习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我们了解到,他的这种音乐创作手法是借鉴了印象派画家用模糊的轮廓,我们边听音乐边作画,每位同学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月明之景吧!”

屏幕那端的孩子们显得很兴奋,看得出,这样的上课方式正是他们所喜欢的。

课后,同学们通过在线家校本上传了自己的绘画作品,当薛颖看到小陆的画作时,不由得惊叹。

给小孩送课本当生日礼物(这个七年级男孩)(2)

小陆的“音乐画”

用小陆自己的描述,“听着这首《月光》,好似‘曲中有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就像身处皎洁的月色之中,微光轻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且依稀能在夜空中望见云朵缓缓飘过。”

“画得真不错”,薛颖给小陆发了封邮件。

第三封信:“老师,我好像有点喜欢上音乐了!”

小陆邮箱里发来的第三封信,让薛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专属于教师的成就感。

“薛老师,我好像有点喜欢上音乐了,嘿嘿!”

收到这封信时,薛颖仿佛透过句末那“嘿嘿”两个字,看到了小陆明媚的笑脸。

“你一直在进步,加油!”薛颖回复了小陆,希望网线那头的孩子能感受到温暖的鼓励。

第四封信:“我的作品获奖了,好像做梦一样!”

再后来的故事,就充满了欣喜。

小陆同学积极参与音乐创作比赛,还拿了奖。

“薛老师,我的作品获奖了,好像做梦一样!本来因为疫情不能和大家一起在教室学习,生活既孤单又沉闷,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老师,您说得果然没错,我真的感受到了学习音乐的快乐!”

薛颖的邮箱里收了小陆写来的四封信,比起前几封信,这一封的字数多了很多,洋洋洒洒,言语中有着说不尽喜悦。

至此以后,小陆不再给薛颖写信了,取而代之的是在“钉钉”里,时不时给薛颖发送的音乐灵感。

“薛老师,您听这段我创作得怎么样?”

“老师,这里是用附点节奏,还是前八后十六,哪个好一些呢?”

从此,小陆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乐章……

给小孩送课本当生日礼物(这个七年级男孩)(3)

薛颖老师在给同学们弹奏乐曲

这四封信,不仅是一个“兴趣”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送给了这个孩子一个一辈子不离不弃、永不掉线的好朋友。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