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有超69万个行政村、超260万个自然村,如何让如此大规模的村庄实现共同富裕,要探索出一条条不同的路子出来。
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正在改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社会图景。互联网与农业关系的处理,关乎三农的未来,关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值得深度研究和长期关注。
2022年,澎湃新闻启动“农业与互联网”调研计划2022,走进全国10个农产品原产地,撰写10份调研报告,10份政策参考,拍摄10部纪录短片,剖析互联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议题。
傅小凡 制图
宜城市位于鄂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襄阳市南,距襄阳市城区38公里。
汉江在宜城52公里河段把版土划分成河东、河西两个部分,整个地形地貌呈现“四山一水五分田”的格局。在气候上,宜城市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量充沛,热量丰裕,雨热同季,无霜期长,降雨变幅大,干湿季节明显,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冷凉干旱等特点,对种植业生产非常有利。适宜的自然气候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宜城成为了一个以农业为主产业的地区,享有“一脚踏得出油的地方”、“鱼米之乡”、“农业小胖子”等美誉。宜城板鸭、皮蛋、西瓜、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近些年,红薯产业在宜城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强劲。一种农产品的扩种与兴起,背后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红薯产业给当地农村和农民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带着这些问题,今年8月,澎湃新闻农业与互联网课题组前往宜城,展开走访与调研。
2021年,宜城市甘薯实际面积约10万亩,平均亩产鲜薯4000公斤,总产约40万吨。红薯产业在宜城发展势头强劲。
红薯产业因何而兴
课题组调研发现,红薯产业在宜城兴起,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且红薯电商在当地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电商看来,宜城的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人工成本、物流成本相较于其他地区,都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既保证了红薯的品质和口感,也使红薯的终端价格更具竞争力。所以,来当地进行红薯经营的企业和个人络绎不绝。
据宜城市农业农村局提供数据,2021年,全市甘薯实际面积约10万亩,平均亩产鲜薯4000公斤,总产约40万吨。种植面积较集中的有河东的板桥店、流水、南营、王集等乡镇的丘陵坡地村组,其他村组也有零星种植。种植品种有龙薯9号、西瓜红、紫薯鄂薯6号、苏薯八号等。
红薯产业也还有继续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其他农产品,红薯价格不高,且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红薯的利润有限。虽然电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产业聚集及规模效应,但当地红薯产业以初级产品交易为主,附加值更高的红薯加工品还有待发展,传统的农业结构性问题仍有待解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冯楚军对澎湃新闻表示,当地电商和农民有效利用了宜城市地理环境、交通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把本地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规模做大了,不仅仅是自己生产,通过早期的品种和规模诱发了周边的农产品在这里交易。这意味着当地红薯产业朝着农业产品的产业化,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
他认为,宜城红薯未来的发展策略应该由红薯行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或红薯种植协会这类组织,基于红薯的不同发展阶段来指导。
80后的陈奎是土生土长宜城人,在拼多多上做宜城红薯4年,每天通过平台发货1.5万单左右。
电商吸引年轻人返乡
在宜城,你可以感受到年轻人为这个县城带来的活力。课题组在当地接触到不少从事红薯经营的电商及其相关产业的年轻人,他们有朝气,也愿意回到县城从事电商相关工作,自己实现了增收、也创造一系列非农就业岗位。近年来,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已逐步下沉到县一级,从事红薯电商经营,并不需要特定的门槛,可能租一间仓库、对当地农业种植情况有一定了解,就能运营。
80后的陈奎是土生土长宜城人,在拼多多上做宜城红薯4年了,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发1.5万单左右。每年8月-11月,他卖宜城红薯,12月-次年2月,卖山东货,每年3-6月卖广东货。在他看来,宜城本地的红薯在电商平台销售有竞争力,当地人工成本、红薯收购价格都有优势,且红薯品质也不错。
课题组在宜城的分拣仓库见到了陈奎,谈起红薯产业缘何在宜城兴起,陈奎认为“这是市场自发行为。”
他介绍,在拼多多电商平台,高峰期自己的网店一天可以发2万多单。2021年全年做红薯电商,卖了1000多万单。在线下,他目前雇佣产业工人有30-40人,基本是当地60后或70后为主,人工费每人每天150-200元。旺季,农民在红薯产业兼业,月收入可以达到万元。
90后电商段梦阳也是宜城当地人,做红薯电商5年了,2021年做了4000万到5000万元的交易额。他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外务工,一个偶然的机会回到宜城从事电商,目前既自己发货,也为其他商家代发货。红薯一般会发往广东、浙江等地区,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主。
“我们还做代发货。”段梦阳说,其他外地商家接单后,我们代他发货,主要还是因为宜城的红薯便宜、品质还不错。如果本地红薯没有上市,我们会从其他红薯产地调货到宜城。
在宜城,红薯产业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职业——代办。代办是农产品电商和农户之间的沟通媒介。代办通常是宜城本地年轻人,在大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对自己所在的村庄情况熟悉,甚至可能是村里的“大姓”,他们能够与农户有效沟通。电商基于市场销售情况,通常会委托代办与整村农户进行沟通,指导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比如,由于紫薯和西瓜红的市场价更高,代办会建议当地农户种植这两类番薯。最后,电商会高于收购价从代办手中收购红薯。
陈奎介绍,当地一个电商差不多可以“养活”7到10个代办。
像陈奎、段梦阳这类创业电商,以及当地的年轻“代办”都有一个明显的特质。他们基本是80后、90后,也都曾在大城市有过较长时间的求学、工作经历,有一定的阅历和经历,这也为其返乡创业积累了基础。基于拼多多这类电商平台较为便利的开店门槛和对家乡情况的熟悉,他们迅速捕捉商机,依靠宜城本地特有的禀赋条件,发展红薯产业。自己的收入显著增长,当地农民实现了增收,并带动相关红薯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农民兼业机会。
客观来看,这些年轻的电商在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为县域发展注入了相当的人力资本。换言之,当地红薯产业能够发展起来,也离不开这些具有开拓精神的电商。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章奇认为,在平台、电商和农户的产业链关系中,平台将风险从电商和农户中倒置,由自身来承担。一方面,平台为电商解决了销售问题,打通了流通环节。他认为,电商利用平台把最终消费端用户群打通了。这过程中会有一个规模效应,如果商家是自己去开拓市场,相应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依托拼多多等平台,就节省了很多推广成本。同时,由于平台巨大的流量和用户群,像宜城红薯这种品质不错、且价格不高的商品,商家可以迅速发展起来,取得规模利润。总而言之,利用平台,商家扩大了最终用户群,产生了较大的规模效应,并节省了固定资本投入。
另一方面,平台还会发挥一个信号效应。因为消费者不清楚商品的品质如何。平台在这个过程,起到了一个质量检测员或者认证的作用。概言之,也就是商品能进入到平台,前提是因为红薯质量有保证。相对来说,顾客比较放心,从而也更有意愿购买。对农户和电商而言,通过平台,不光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而且还能够赢得消费者对商品的信任。
据了解,当地农户每家种植红薯十亩左右,亩产4000-5000斤,有些品种可达亩产8000斤,带动薯农年增收5000元。
成为红薯交易中心之后
课题组在宜城走访中发现,相比其他农产品,红薯的种植技术较为简单、且种植周期不长,易储存,深受农户青睐。当地农户以家庭为单位,通常一家种植十亩左右,收成基本稳定在亩产4000-5000斤,有些品种可以达到亩产8000斤,带动薯农年增收5000元。以红薯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商及其加工业在宜城的兴起,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宜城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共有电商企业65家,2021年,65家电商企业线上销售额约3.5亿元,同比增长30%。
除宜城本地农户种植红薯外,基于较为便宜的人工成本和齐全的基础交通设施,宜城更是全国的红薯交易中心。在农闲时,广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红薯也会被运到宜城,在当地分拣、打包后发往全国各地。
从宜城市邮政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在宜城市各乡镇红薯种植基地,一改往日红薯滞销局面,常常供不应求,每天发运的红薯快递包裹已超过3万件,重量超过10万公斤,不仅卖光了本地红薯,还带动河南、山东等地红薯销售。2022年1-8月份,共计发货红薯667.5万件,预计红薯项目产品全年发货1200万件,销量达5000万斤以上,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过亿元。
随着包括红薯在内的农产品规模扩大化,当地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基于宜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86元,同比增长9.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263元,同比增长24.7%;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73元,同比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557元,同比增长21.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72,比上年缩小0.06。
除短期因素外,宜城市红薯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电商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
进一步发展的挑战
在增势不错的背景下,红薯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短期因素冲击和长期的结构性挑战。
首先是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电商普遍反映,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有的地方不能发货或延迟发货,今年以来各类物流成本相较于去年高出不少;加之夏季中部地区受极端干旱天气影响,红薯产量低于往年,这也推高了宜城当地红薯收购价。红薯电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段梦阳也表示,由于不可控因素影响发货和进货,今年上半年发货量在5000单到8000单一天,而去年同期,一天至少在1万单以上。
另外电商商家们普遍反映今年物流费用涨了。
对于电商企业当前遇到的困难,宜城当地也在推出一些纾困政策。比如对于年销售量超过500万的电商,会给予3万元到5万元的现金补贴。或者对于现金流困难的商家,给予一定额度的无息贷款。
物流运输问题,宜城市商务局电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地开有专门的农产品绿色通道。
基于电商普遍反映的成本问题,冯楚军表示,要降低成本,一是靠品牌化的办法,获得比较高的定价权。第二是规模化。他建议,基于红薯近期成本高的问题,平台可以在有些环节让利,或者政府做一些补贴以及农民适当降低一点预期,熬过目前的特定时期。比如拼多多最近的“超级农货节”和“丰收节”大促,也在生鲜农产品“零佣金”的基础上,推出了金额高达几十亿的流量倾斜和补贴,助力包括宜城红薯在内的各种农产品销售。
据宜城市商务局电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较多,新型电商吸引了年轻人才回流,但还是不够。农村电商发展到今天,扩展了新的形式,不再仅限于拼多多、淘宝,还增加了抖音电商、社交电商、趣味电商等新的表现形式,对电商从业者的数量和要求都多,需要设计、美工、运营、短视频制作剪辑、文案等专业人才,宜城在这些专业人才方面还是较为欠缺。
另外,目前宜城电商企业通过电商售卖的产品主要有红薯、皮蛋、咸蛋、香菇、木耳、娃娃菜等,所卖产品大多数附加值不是很高,并且产品单一,目前,虽然在各大电商平台宜城销售的红薯排名前列,带动了本地红薯种植热情,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品牌效益还不明显。
与此同时,该负责人也表示,宜城电子商务产业配套还要继续完善。比如,快递企业要从分散发展走向集中和协同,分拣、派送中心要逐步智能化操作;增加部分镇级电商中心功能性用房、仓库和冻库;激活村级电商运营中心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冯楚军认为,电商平台的参与增加了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农民会去想办法提升红薯等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数字农业正在带来深远变化
从宜城红薯产业发展趋势看,冯楚军认为,基于宜城的禀赋条件,在市场力量驱动下,在生产端,可以迅速提升当地红薯产量和产值;在销售端,电商把宜城市以外的产品拿回当地交易,增加了当地销售额。不仅提升了农民收入,相关农业经营者、从业者的收入都有提高,对开拓当地农业产业,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向。
在冯楚军看来,通过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参与,增加了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农民会去想办法提升红薯等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另外,也培育了农民的诚信意识,市场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从长远看,守信的电商和农民,也会得到更高的回报。
其次,从宜城案例可以看到,电商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一种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平台直接把电商与农户生产经营结合起来,这改变了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户可以更快地获取市场反馈,根据反馈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这进一步提升了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再次,电商平台丰富了地方政府推动乡村振兴或者说各种惠农政策落实的试点。传统的农业政策是给农民直接发放补贴,各种优惠政策落实得不够精准,许多不种田的农村居民可能享受了补贴。如果通过电商平台把这些农户和农产品结合在一起,今后政府的政策发力点会有一些新思路,政策手段肯定会更精准。换言之,我们原来对农业和农民的定义更侧重居住在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有了电商平台介入农业,可能会清晰地定义出农业的生产者、经销者、技术服务提供者等等,会更多地呈现出这个产业链的各个主体。这样,政府的惠农政策要把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居民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居民做适当区分。
“像宜城市,政府其实也可以考虑在农业补贴政策方面做一些大胆尝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从全国来讲,宜城案例应该也可以为未来农业与农村政策分类处理做一些先行探索,为后续全国性的政策调整积累经验。”冯楚军说。
[本文执笔人:樊盛涛,课题组成员:南储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韩仲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樊盛涛(澎湃新闻)。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澎湃新闻)]
海报设计 傅小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