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分享浅谈钢琴比赛的选曲问题 大赛分享浅谈钢琴比赛的选曲问题(1)

比赛选曲三原则

1、要适合自己的程度,轻松驾驭

这个问题,辅导老师们整体把握得还是可以的,少数选手发挥不佳,与选曲偏难有关。曲子难度如果高于自己的水平,就很难轻松驾驭,从而影响发挥。

2、弹起来要顺手

有一类曲子不适合比赛用,那就是弹得不顺的曲子,比如《革命练习曲》。这首曲子难度分配不均匀,对于手小的选手,很难驾驭。前面好弹,第15小节突然出现一个大跨度的琶音,很容易出现错误。凡是参加比赛弹这首曲子的,很难拿高分。顺手,才能在技术上发挥自己的长处。

3、要有舞台效果

舞台效果,指的是曲子具有可欣赏性。曲子要表达一定的内容,有一定的篇幅,就像讲故事一样,有头,有尾,有内容。比如奏鸣曲,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断体有ABA,这里曲子的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就像一部电影或者一部小说,最开始总要展开矛盾,然后曲折进行,最后解决。说得再直白些,曲子凡是有“慢--快--慢”或者“快--慢--快”结构的作品,都适合参加比赛,回旋曲,变奏曲也可以,从头至尾几乎是一个速度的作品,不要用于比赛。

考级曲目大部分不适用于比赛

用于考级的曲目,往往注重考查学生的程度,够不够这个级别,对音乐性要求容易低些,而用作比赛的曲目,对选手的程度几乎不予考虑,考查的是学生的技术和音乐。很多选手把考级曲目用作比赛,成绩就很难理想。

音协十级《D大调奏鸣曲》,这是一首巴洛克风格的作品,我认为是哪个时期比较糟糕的作品。这首作品技术难度小(大约相当于音协跨世纪版本的7级),弹起来却非常不顺手,也不好听,没有可欣赏性。很难有人喜欢这首作品。

音协十级肖邦《F小调练习曲》,我认为是作者不太成功的作品,我极讨厌这首曲子,弹起来不顺,听起来难听。或者说肖邦要表达的思想我没有理解。这首曲子不适合比赛用。这条练习曲弹得再好,比赛中也得不了高分。我认为,是肖邦准备扔的曲子,后人捡了起来。我写了好多文章,有的很好,有的不好,自己都不理想。一个画家也是这样,有的画得很理想,有的不理想。

德彪西的《博士》,不仅印象派风格难把握,这首练习曲实际上是一首乐曲,表达有特定的内容,与真正的技巧性练习曲是两个概念,我认为,这首曲子远没有《阿拉伯风》写得好,弹起来也不顺。喜欢这首曲子的人应该不多。比赛就更不要用了。

《放马曲》,是一首非常糟糕的曲子。从创作角度讲,这首曲子很不成功。这首曲子,好比没有熟的果子,太涩了。难度系数,也就相当于音协跨世纪版本的5级,却编到了8级,学生之所以弹这首作品,是因为简单,而不是因为喜欢。

大赛分享浅谈钢琴比赛的选曲问题 大赛分享浅谈钢琴比赛的选曲问题(2)

要多弹外国曲子,少弹中国曲子

外国的曲子技术与风格可以融为一体,是钢琴的本来面目。在一些高规格的比赛中,主体的参赛曲目尽量用外国曲子。

1、中国的和声处于探索中。

中国作曲家的创作,是以欧洲古典和声为基础,加上民族音乐的一些特定技法而处于探索过程中的一个未成熟的体系。到目前为止,很少见到中国民族和声教材,或者中国钢琴曲创作技术方面的书籍。

2、中国的乐器非常落后。

中国的戏曲和曲艺音乐非常经典,中国的器乐更多是为之而产生的。由于明清时期长期的闭关自守,音乐的发展非常滞后。我们对比一下乐器的结构就知道了:长笛,有复杂的结构,半音乐器,可以演奏任何调,竹笛——竹竿上钻几个孔。两者的对比,是否像现代社会与原始部落的差距;大提琴,先进的发声原理,低音浑厚,中音优美,大胡——比二胡大的拉弦乐器,不能拨奏,用于乐队的低音。现在已经被大提琴取代;簧片乐器中,西方已经有了单簧管,双簧管,大管,而且都是半音阶乐器,中国只有唢呐和管子,对比非常明显;欧洲铜管乐器中,比如小号,大号,长号,圆号,中国没有相对应的乐器;中国的弹拨乐器还比较发达,有扬琴,琵琶,古筝等,比较稀少的乐器还有,大阮,中阮,古琴,三弦等,西方乐器相对应的,只有钢琴。然而钢琴**之精良,技术之复杂,以及钢琴音乐创作之成熟,与中国这些弹拨乐器还是两个概念。

3、中国的钢琴音乐总是在模仿。

十九世纪末,伴随着列强的入侵,我们称之为耻辱的近代社会,钢琴才传入我国。中国的弹拨乐发达,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钢琴曲,总是在模仿弹拨乐器,也有模仿拉线乐器的,但是,模仿必定是模仿,必定不是原味。一个歌唱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特点,靠模仿,是成不了名的。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没有自己的钢琴音乐,只有一些处于探索之中的,模仿的东西。好比一个刚学书法的儿童,在临摹,与真正的书法家还相距甚远。一副临摹出来的作品,能去参加书法大赛吗?

如果钢琴(古钢琴)在它产生的年代就传入中国(清朝),中国的钢琴音乐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因此,在十八和十九世纪,很多先进国家都有以自己民族风格为基础而创作的钢琴音乐,唯独中国没有,那么,中国当时的音乐是否与一些原始部落的音乐十分相像呢!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在浩如烟海的钢琴作品中,随机抽出10首,其中一首是中国的,稍内行的人,包括外国人,一听就知道那首是中国的,就像十副书法作品,只有一副是临摹的,一眼就能看出来。任意一场比赛,选手演奏一首贝多芬的奏鸣曲快板乐章,另外一位选手演奏一首难度相对应的中国曲子,同样发挥,前者的分数往往高于后者。但是,如果让几个农村老大爷来欣赏,他们肯定会说,后面的好听。

4、李斯特等一些程度较深的作品,中国曲子没有相对应的曲子。

大赛分享浅谈钢琴比赛的选曲问题 大赛分享浅谈钢琴比赛的选曲问题(3)

多弹古典作品,少弹现代作品,慎弹通俗作品

广义的古典作品,可以包括巴洛克时期至浪漫派时期,是与现代派相对应的。我提倡多弹通俗作品,但是在一些年龄大些的评委心目中,仍然是对通俗作品抱有偏见的,这个还需要一定时期的冷却。不过还好,这次比赛没有选手弹通俗作品。实际上,年龄小的孩子,弹一些通俗作品是很好的,理查德的曲子中,比较难的,程度也有五、六级,大部分有快板段落,音乐形象比较完整,有一定技术难度,对培养兴趣,培养乐感都是很有益处的。

现代时期的作曲家抛开古典和声而写的作品,就是现代派作品。所谓现代派音乐,实际上是一个完全没有章法的流派,现代派作品与经典的古典作品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若干年后,必定沦为笑谈。某机构考级教材中,选了太多现代派的作品,比如六级《波尔卡》,十级《猫和老鼠》等。受外国这些变态作曲家影响,中国人也模仿,《山娃》就是中国作曲家写的现代派作品,很难听,很难令人喜欢。古典和声在孩子脑子里还没有形成印象,现代派的噪音就来了,很容易干扰儿童听觉。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