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陈二帅授衔之谜:华野人数远多于中野,为何授衔时刘先陈后?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1)

开国大典上的陈毅、刘伯承和贺龙

元帅间的感情,恐怕谁也没有刘伯承和陈毅的深。

陈毅于1972年1月去世后,刘伯承既没有题词,也没有写诗,更没有亲笔著文,因为他那时已经双目失明。但陈毅的死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去和陈毅遗体告别时,人没到灵堂,哭声先传到:“陈老总,我刘瞎子离不开你这根拐杖呀!”

他颤抖着双手,把陈毅从头摸到腹部,是用手看了老战友最后“一眼”的。

由于刘伯承和陈毅都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很多人估计他们应该也是在南昌起义期间认识的,其实并不是,他们的相识要更早,差不多早9个月。

1926年底,在川军中领导兵运工作的陈毅调到重庆,负责青年工作,这时,刘伯承、朱德和杨闇公(杨尚昆之兄)正在筹备顺泸起义,陈毅和刘伯承正是这个时候相识的,他们在一起商定了起义计划:起义发动后,把各地驻防部队北移顺庆,成立革命根据地,刘伯承任总指挥,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不过,这时的刘、陈二帅,虽然已经是革命同志,但两人的社会地位差距还是比较大的:陈毅在被派往重庆之前的最近一份工作,是在川军田颂尧部胡翼旅担任党代表,由于是在军阀的军队中,所以陈毅当时并无多少职权,更谈不上带多少兵了;而同一时期的刘伯承却在军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几个月后就被任命为暂编51军军长!

刘伯承是第一个在旧军队中当上军长的党员,比贺龙还早两个月,而且,贺龙在刚当上军长的时候,还不是党员。

屈指算来,从1926年11月起两人相识,一直到1972年1月陈毅病逝,两人相交长达46年!

不过,两人自从相识相交后,成为革命同志,但早期却很少在一起参加活动,革命轨迹并不完全相同。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2)

青年刘伯承

就参加革命的起点看,刘伯承无疑高于陈毅。

两人都参加了南昌起义,刘伯承在起义的参谋工作上贡献很多,但等陈毅赶上起义队伍时,部队已经在南下广东的路上,而且很快就遭遇到军事上的失败,刘伯承被迫转移,陈毅则协助朱德把部队经整顿后带上了井冈山。

南昌起义失败后,陈毅随朱老总和毛泽东主席在井冈山创建红军,担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成为井冈山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期的刘伯承先在苏联学习军事,后到上海担任军委参谋长,成为当时军委书记周恩来的重要助手。

刘伯承和陈毅都有中央苏区的斗争经验,不过,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陈毅则任江西军区总指挥,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又担任西方军总指挥——西方军在历史上存在了10个月,由西方军改编的红8军团历史更短,在长征前夕组建,由于在湘江战役中战损过大(全军团一万一千人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中央在黎平会议期间撤消了红8军团建制——红8军团在历史上一共存在了3个月!

1934年10月,身负重伤的陈毅在潇潇秋雨中目送中央红军主力渡过于都河、长征西去,向和他并肩作战多年的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等老战友依依惜别,在这众多的随队长征的红军骨干将领中,就有陈毅的老友刘伯承。

陈毅因伤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在南方坚持游击,其艰苦卓绝程度并不亚于长征,也许那个时候的陈毅根本就没有想到,等再次见到刘伯承的时候,竟是10年以后的延安了。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3)

青年陈毅

从参加革命的起点看,刘伯承无疑比陈毅更高。

在顺泸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刘伯承是旧军队中的实力派,陈毅则没有任何根基;南昌起义开始者,刘伯承就是事实上的总参谋长(参谋团团长),而陈毅只是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的党委书记,这个党委书记是地下的,陈老总当时的公开身份仅仅是一名准尉文书。

陈毅在南昌起义中真正的作用迸发于起义的后半程,当时大部队已经失败,起义主要领导者已经转移,只剩朱德和陈毅带领仅余的上千名战士坚持,当时部队几乎弹尽粮绝,完全没有希望。在队伍有可能溃散的关键时刻,朱德和陈毅站了出来,他们缩编队伍、整顿军纪、提振士气,把仅有的几十名党团员分布到各连加强党的领导——这一举措和毛泽东主席的“三湾改编”几乎是神同步,甚至连时间都差不多一样!

经过改编之后的队伍立即焕发了生机,在朱德和陈毅的领导下,部队发动声势浩大的湘南起义,不久朱、陈二人带领一支庞大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实现了和毛主席的会师!

南昌起义前半程,刘伯承作用明显大于陈毅,而后半程,陈毅的作用凸显出来。

随后,刘伯承先在苏联留学,后在军委任参谋长,陈毅则在井冈山和赣南、闽西转战,他一刻也没有离开部队,他是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个个青史留名:毛主席、朱总司令、彭老总、林总……

刘伯承进入中央苏区后,和陈毅重逢,这时的两位老友,都是红军的骨干将领: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陈毅是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委,后来又任西方军总指挥。在中央红军历史上,除了西方军还有东方军,甚至还有中央军,但如果你认为这三个“军”实力差不多,那就错了。

实际上,东方军是以彭德怀和滕代远的红3军团为骨干,曾两次入闽作战;中央军则以林总和聂荣臻的红1军团为骨干,这两支部队都是中央红军中精锐中的精锐,而陈毅的西方军则不同,虽然阵容也十分豪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但西方军本质上还是地方武装,战斗力比起红1和红3军团要差很多。

陈毅的扩红成绩相当不错,受到上局的表彰,他的江西军区和西方军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扩红的结果——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战争节奏太快,敌军过于强大,新入伍的战士根本没有时间接受系统的训练就被迫上了前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上万人的红8军团湘江一仗就牺牲9千多人……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4)

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和叶挺

抗日战争,刘伯承和陈毅旗鼓相当。

刘伯承和陈毅一别十年,在这将近十年的日子里,国内局势风云变幻,抗战爆发,红军三大主力以及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刘伯承和陈毅一北一南,同时踏上了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征途。

因为刘伯承在长征中和红四方面军将士们朝夕相处了一年,又和总指挥徐向前惺惺相惜,因此红四方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129师之后,刘伯承和徐向前成为129师正副师长;师政委本是老资格的革命家张浩(林总之堂兄),因生病去延安之后,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担任129师政委——刘邓组合从1938年初开始形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两人合作13年有余,成为我军最具知名度的黄金组合之一。

刘伯承的129师作战区域是在华北太行山区,而同一时期的陈毅则奋战在长江流域。

陈毅在南方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艰难险阻难以想象,他最著名的诗篇《梅岭三章》就是写照。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之后,陈毅担任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此时的陈毅并没有成为军部领导,但由于他还是军委新四军分会的副书记(副主任),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他在军中的影响是仅次于项而高于叶。

在新四军战略重心从皖南向苏北转移的过程中,陈毅和刘少奇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也在后来出任军部重建之后的新四军代军长和政委。不过,陈毅这个代军长没有代太久,1943年底,他就去延安参加筹备中的七大了,张云逸临时替代了他的位置,成为新四军代代军长——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陈毅都没有“转正”,都是代军长。

也正是因为这次去延安,陈毅才得以和老战友刘伯承重逢,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份出发,而两人再次见面是1944年2月,中间隔了将近9年半的时间!

抗战八年,刘伯承自始至终都战斗在抗日前线,陈毅则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延安;从级别上讲,刘伯承是八路军师长,陈毅是新四军代军长,级别基本一致,不过,八路军是红军主力改编的,新四军是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属于偏师,只不过谁也没有料到这支偏师居然在敌顽占优势的江南站稳了脚跟,发展势头甚至在后来超过了刘伯承的129师。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5)

刘伯承和邓小平

刘邓大军的转折点在千里跃进大别山,而陈毅在解放战争的起点本来就高,无论是部队人数和武器装备,还是歼敌数量,陈毅都远远超过刘伯承。

刘伯承的八路军129师是三大主力师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来129师脱胎于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本来就是红军三大主力中最能打的;二来129师三大领导刘伯承、徐向前和邓小平三人中,刘伯承是军神,徐向前是战神,邓小平又是能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政委!

所以,在解放战争还没有正式开打之前,刘邓先大大地露了一回脸: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赴重庆谈判的时候,刘邓在上党和邯郸狠狠打了敌军两拳!

当时刘邓的129师,也就是晋冀鲁豫军区实力相当恐怖,高达28万人!可以说刘伯承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那段日子势头最猛。

同一时间段,陈毅可是不太顺利,岂止是不顺利,这几乎是他军政生涯的低谷。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毅终于“转正”,既是新四军军长,又是山东军区和山东野战军的双料司令员,当年在江西军区和西方军担任参谋长的宋时轮这次又成为他的参谋长,两人共同策划了泗县战斗,这是一次以多打少的战斗,但由于天气的原因、桂军极其凶顽的原因以及战术安排和指挥的原因,陈毅打得非常被动,最后被迫下令撤退。

紧接着,陈毅在黄淮一带受敌军迷惑,导致了淮阴和淮安的丢失,两淮丢失,意味着在我军在江淮地区的解放区全部沦于敌手!

也许今天的军事爱好者们也许不清楚两淮的意义,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毛泽东主席和中央曾经计划离开延安,搬到一个发达的地区,这个地区是哪里呢?就是两淮!也就是说,两淮本来是未来的中央所在地,结果你把它弄丢了……

一时间,陈毅承担了太大的压力,有人质疑他不会打仗,也有人向中央反映情况,要求撤换他,甚至连中央都准备派徐向前来替陈毅了,陈毅已经做好离开部队去做后方工作的准备……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6)

朱德、李富春、邓小平、董必武、康生、陶铸、林总和陈毅

就在陈毅陷入其军旅生涯少有的低谷之时,毛泽东主席显示了他作为领袖人物的高瞻远瞩,他清楚陈毅的分量和吨位,知道他在军中的影响力和作用,于是在仔细思量之后一锤定音: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坐镇负总责,军事指挥交粟裕。

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华东局面产生质变的关键,在1947年初(也包括之前一段时间),陈粟的华野连战连捷,宿北击毙戴之奇,鲁南生擒马励武,莱芜活捉李仙洲,随后在孟良崮更是虎口拔牙,一举歼灭敌军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整编74师,上至中将师长张灵甫,下至伙夫马夫,一个都没有跑掉!

当时的华野可谓肥壮得很,在1947年1月华野成立成军的时候,以陈毅和粟裕为正副司令员的野战军共有27.5万余人,这还没有把11纵和12纵包括在内;而以陈毅和张云逸为正副司令员的军区人数更多,足有36.6万人,两者相加,陈毅手上的部队已经高达60万!

1947年夏,即解放战争开打一周年的时候,周恩来副主席在著名的小河村会议上,张贴出各大战区战线光荣榜:陈粟的华东战区第一名,刘邓的晋冀鲁豫战区第二名,林罗刘的东北战区第三名!

应该说,刘伯承和陈毅这对老战友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绩都相当不错,当时林罗刘已经在东北黑土地打起翻身仗,东北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所有解放区之首,但单纯论前战绩,前两名还是陈毅和刘伯承。要是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两人都会有不得了的成绩。

不过,刘伯承的晋冀鲁豫军区和陈粟的华东战区很快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让刘邓和陈粟两支大军都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对刘邓大军来说,更像是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7)

李达、邓小平、刘伯承和蔡树藩

中央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来撕开敌军防御系统、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这既是一步高棋,也是一步险棋。事实证明,刘邓大军是以付出了极大战损为代价才完成这个重大的战略任务的。

首先从地域上说,刘邓大军从邯郸出发,向东南45度角进军,鏖战鲁西南,一战生擒敌军名将宋瑞珂(这是刘邓大军历史上少有的漂亮攻坚战),然后又几乎笔直南下,丢掉重装设备,长途跋涉上千里,直插大别山,在武汉旁边狠插了敌军一刀——刘伯承作战区域之广,在同一时期无人能及。

其次从代价上时,刘邓大军战损相当惊人,大约超过50%,也就是说,千里跃进大别山让刘邓大军至少减员一半!这还不说重武器的损失,那些难以携带的重炮,都被炸毁在黄泛区了,目的是换取行军速度。

所以,晋冀鲁豫军区(即原来的129师)部队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成了这个样子:最精锐的部分损失最大,这是狭义的刘邓大军;次等精锐由陈谢带领,战损较小,因为没有参与大别山作战,而是挺进豫西;最次等的兵力被徐向前带去了山西去打阎锡山。

所以从大别山出来后的刘邓大军异常困难,先后多次向中央要人来支援:先要邓子恢,后要陈毅,后来甚至还想把彭真也要过来。

就在刘伯承在大别山面临千难万险时,陈毅和华野也在经受考验:为了策应刘邓,华野按中央的要求实施了“七月分兵”,华野一分为三:陈粟西兵团,许谭东兵团,以及苏北兵团。我们现在经常讲三支大军逐鹿中原,就是刘邓、陈谢和陈粟。

这里的陈粟大军已经不是指华野全军了,而是华野西兵团。很多人认为西兵团既然也叫陈粟兵团,那一定是由陈毅和粟裕为正副司令员了!其实并不是。西兵团的司令员和政委都是粟裕一肩挑,只不过粟裕坚持请陈毅随军指导大计,因为一来陈毅的威望和吨位足够,二来陈毅还是华野的前委书记嘛!

坦率地说,华野“七月分兵”之后,无论是内线东兵团还是外线西兵团,都经历了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西兵团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南麻和临朐,很久也没缓过来,一直到沙土集消灭了敌军一个整编师,才恢复了元气;内线许世友和谭震林的东兵团,则被范汉杰追着打,一时间非常被动。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8)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

刘邓大军从大别山出来后,即成立中原中央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管辖范围之大前所未有,基本在陇海路(陇,即甘肃兰州,海,即连云港海州)以南区域都包括了,所以城南庄会议之后,陈毅和邓子恢率几千华野干部风尘仆仆支援中野。

这样,刘伯承和陈毅就正式站在了一条战壕之中——两人参加革命之后,从来没有用这样的方式来共事。两人同是战区正职,如今要在一个锅里抡马勺吃饭。

陈毅调中原之后,在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野有都职务,但都是副职,或是刘伯承的副手,或是邓小平的副手。但此时的陈毅还有一个特殊职务,这一职务知道的人并不算很多:在中原核心高层中,存在着一个“军事指导小组”,成员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张际春,组长是陈毅。

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原局发布的文件看,并不能确切认定这个“军事指导小组”是属于军区的还是属于野战军的,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一个跨军区和野战军的组织。所谓“军事指导小组”,在组织内所起的作用大体应该和前委差不多,也是由中央及军委指定或批准的,也是由中原局发过正式文件的。

不久之后,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构想因为郑州和开封战役的胜利,而从小淮海被扩大为大淮海, 为统一指挥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战,战役总前委成立,刘伯承和陈毅都成为总前委的常委。

此时的陈毅,虽然仍兼任华野司令员和政委,但主要精力却是放在中野的,中野对于淮海战役所做的贡献,绝不是简单的在双堆集围住黄维那么简单。我认为,中野对淮海战役最主要的贡献有二:一是拿下郑州,这使得在战略上包围徐州刘峙和杜聿明集团成为可能;二是攻克宿县,这使得大淮海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这两大贡献都是战略性的,而直接促成这两大贡献的就是刘伯承和陈毅两位四川老乡。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9)

陈毅、朱德和刘伯承

从淮海战役的“数据”看,陈毅的华野贡献远大于中野,为何最终1955年授衔时,刘伯承在十大元帅中的排名要高于陈毅?

单就淮海战役来说,华野的贡献无疑比中野大,无论是参战人数、歼敌人数还是对几次大战的参与。

发起淮海战役时,中野还没从大别山的战损中恢复,全军上下一共才十五六万人马,这些人马也就比被他们围住的黄维兵团多一点点,而此时的华野参战部队至少有45万人。也就是说,华野人数是中野人数的至少3倍!

从歼敌人数来看,中野最大的一次歼敌是在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大约十万敌军,但这是在华野援军到达的情况下,如果仅凭中野能否吃得下黄维,要打个问号。而华野歼敌人数明显多很多,在碾庄圩消灭黄百韬兵团、在陈官庄歼灭杜聿明集团,少说歼敌40万。可以这样说,华野在淮海战役中歼敌人数至少是中野的5倍。

至于参加的大战就更明显,中野参与了双堆集大战,最后由华野陈士榘和陈锐霆率重装集团来援,最终活捉黄维,另外的碾庄圩和陈官庄,都是华野打的。从大战次数上说,华野也占绝对优势。

其实,就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谁战场压力最大?既不是东北的林总,也不是西北的彭总,而是华东的陈粟,原因很简单,就因为这里离敌军的统治中心很近,面临的敌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一支部队战斗力强不强怎么检验?就靠歼灭的敌军成色来检验!

渡江战役后,拿下南京,刘邓陈粟分开,陈毅、粟裕谭震林向上海、杭州和东南沿海发起进攻,刘邓则转道大西南,这个时候,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解放战争进入摧枯拉朽的收尾阶段,战役难度和含金量和早期的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10)

开国大典上的罗荣桓、陈毅、刘伯承和贺龙四位元帅

1955年,全军第一次大授衔,在淮海战役(也是渡江战役)总前委5位成员中,刘伯承和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一个排名第4,一个排名第6。邓小平本来也是元帅,排名第7,只是因为他已经转入地方,因此和谭震林一样,都没有授衔。谭震林如果授衔的话,授予大将的机率很大。

关于刘伯承和陈毅的元帅位次,有人说,陈毅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要高于刘伯承,为何名次反而低一位?

关于元帅军衔的授予,已经有太多的研究成果,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但从标准而言,以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历史地看问题。从单纯某个阶段来全盘肯定或否定一个人是不客观的,比如东北的林总,他缺席了7年半的抗日战争,不也成为第三元帅了吗?徐海东解放战争根本没出场,不也是第二大将吗?要这么说,陈毅和粟裕还参加长征呢!

我们可以把刘、陈二帅做一个同时期的极简对比,答案就出来了:

建军之前,刘伯承是顺泸起义总指挥,不久官至中将军长,而陈老总同时只是个兵运工作者。这一时期刘帅完胜。

南昌起义,刘伯承是参谋团团长(但非团级,应该是军级),陈毅是团级干部(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尽管陈毅后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级别是刘伯承胜出。一般来说,南昌起义五位领导人是周、贺、叶、朱和刘。

红军时期,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陈毅是井冈山红4军政治部主任和中央苏区江西军区总指挥,后来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从级别上讲,刘略高于陈。

抗日战争,刘伯承是八路军主力师师长,陈毅是新四军代军长,级别类似,但由于新四军是偏师,刘稍稍胜出。

解放战争特别是三大战役期间,陈毅的华野在各项数字上都比刘伯承的中野要好,但中野是做出巨大的战略牺牲的,因此,很难说这一环节陈毅就绝对胜出。

所以,在十大元帅中,陈毅排在刘伯承的后面,甚至也排在解放战争中只露了一下脸的贺龙后面,也是相当合理的,刘、陈的比较已经很清楚,至于贺龙,是南昌起义总指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和八路军120师师长,凭这三面光辉的旗帜,排在陈毅之前,也算正常。

二野入朝有多少人(刘陈二帅授衔之谜)(11)

十大元帅标准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