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北京12月1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如果没有郑振铎,今天在故宫博物院将看不到《韩熙载夜宴图》,国家图书馆也会少7740部“西谛专藏”。今年是郑振铎诞辰120周年、逝世60周年,今天,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同时纪念这位新中国文化和文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郑振铎的人物志(郑振铎诞辰120周年)(1)

在“纪念郑振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为了保护国家大量珍贵艺术遗产不致毁于战火和流失异邦,郑振铎曾四处奔走。举世闻名的“三希帖”中的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便是在郑振铎的积极推动下,由国家以35万港元重金从香港回购的,他还说服张大千将其最心爱的藏品《韩熙载夜宴图》等一批国宝级文物低价转让给了国家。

郑振铎同时亦竭尽全力抢购古代陶俑,1952年将自己收藏的陶俑和陶器悉数捐献国家,后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郑振铎倡议,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不能购买和收藏文物。该倡议在1997年被列为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之一。

郑振铎曾提出,要将故宫博物院定位为以艺术品陈列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历史性的综合博物馆”,1953年他亲自起草了《故宫博物院改进计划的专题报告》。他认为,故宫在藏品展览、研究,应突破清宫旧藏的局限,面向全中国,并着眼于各个艺术门类。至今,故宫博物院仍将郑振铎所提出的“征集原清宫遗散在外的文物和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作为充实藏品持久发展的重要方针。

郑振铎的人物志(郑振铎诞辰120周年)(2)

郑振铎的人物志(郑振铎诞辰120周年)(3)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汪东波介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置身于上海的郑振铎不顾个人安危,以极大的爱国热忱致力于保护国家文物。他与张元济等人秘密组成“文献保存同志会”,抢购如张氏适园、刘氏嘉业堂等私藏珍本。从1940年1月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止,总计抢购善本古籍3800多种,其中宋、元刊本300余种。

汪东波说:“身为一名学者,郑振铎个人藏书丰富,主要致用于学术研究,因此与他研究领域相关的珍稀戏曲、小说和古籍版画插图本便成为他的藏书特色。这些藏书不仅包括了珍贵的古籍善本文献,其内容在当下也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1958年,郑振铎在出访中飞机失事殉职,夫人高君箴遵照其遗愿,将藏书全部捐献国家。国家有关部门将这些文献交由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北图为郑振铎藏书建立专藏,名为“西谛专藏”,供社会各界使用;并于1963年编辑《西谛书目》,收录入藏的西谛藏书达7740部。

郑振铎的人物志(郑振铎诞辰120周年)(4)

郑振铎的人物志(郑振铎诞辰120周年)(5)

今天上午,“高文有典 美行如圭——郑振铎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八展厅正式开展,通过郑振铎的手稿、藏书印章、珍藏的古籍善本、“烈士”证书,原文化部褒奖其捐书之功的“褒奖状”等在内的70余件展品,形象展示了这位文化巨匠爱书、护书、献书,殚精竭虑、亲力躬行的壮阔一生。

郑振铎的人物志(郑振铎诞辰120周年)(6)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特别联合国家图书馆编辑《国家图书馆西谛藏书善本图录》一书,从“西谛专藏”中精选善本书2300余部,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分卷,不仅有图书的基本信息,还收录了5000余幅彩版书影,这是第一次对郑振铎藏善本书进行比较完整、全面的整理和出版。

郑振铎,1898年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长乐,笔名西谛。他19岁考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五四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与瞿秋白合编《新社会》旬刊,后曾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著作,并与鲁迅合作完成《北平笺谱》。(文化副刊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