缢和嗌字都属于形声字,其声旁都是益,它的既有读音上的联系,又有意义上1的联系。九十年代初,院人学习金文《曶鼎》就被“益”字忽悠了。见下图图示,因为“益”字,甲骨文金文都有,与此大相径庭。益,从水从皿,指水从器皿里流出来,就是“溢”的本字,它和《曶鼎》的益,从字形上对不上号。

象形文字古诗资料(古文字里的嗌和缢长什么模样)(1)

无口的益字

后来这个字不带口在金文《芈季x鼎》被人释为“角”,虽然字形接近“角”但是,还有个口字,在“角上”,仍然使人疑虑重重,百思不解。通过两个鼎铭的对比,思来想去,它就是《说文》的“嗌”

象形文字古诗资料(古文字里的嗌和缢长什么模样)(2)

《芈季嗌鼎铭》

《说文》咽也,从口益声。籀文上像口,下像经脉(纹)理也。文献见《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粥嗌,不容粒”《注》,喉也。《史记,仓公传》“饮食下嗌”。概括说,嗌就是咽喉,此其一。

《扬子方言》嗌,噎也。秦晋或曰嗌,或曰噎。食物或气流在喉咙中被阻塞,窒塞,堵住,噎住。《老残游记》“说到这里,就噎住了”,此其二。

它的第三个词义,在古文献里当“笑”讲。《韩诗外传》“疾笑嗌嗌,威仪固陋”,略提。

那么,嗌和缢联系在一起了?这个就是由嗌字的第二个字义引申发展来的。缢无论是主动,还是他动,都是喉咙被阻塞,被噎住而窒息死亡,只是形旁变成了“丝字旁”,丝代表了绳索,声旁未变。

《说文》缢,经也。这是经纬线的“经”。《博雅》绞也。绞,绞索,吊绳。《释名》悬绳曰缢,缢者,扼也,(绳索)扼其颈。《左传二十三年》“莫敖(楚帅)缢于荒谷”。

由于咽喉处狭隘,要塞处难以通行,又引申出“隘口”之义,略提。这就是金文嗌(名词),到“缢”(动词),再到“隘”(形容词)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嗌”是冷僻字,虽说很少用到,但它是缢,隘的基础字,故不可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