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1)

(图片来自网络)

2022年元旦,看完了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农场》。

刚看《动物农场》的时候,被其中对动物栩栩如生的描写所吸引,因为我看的版本是中英文双语版,我心里还在想,啊,这也是一本适合小朋友读的书,做个睡前读物也不错。

但看着看着就觉得,还是不要给小朋友看了,因为书中描述的全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小朋友还是应该看迪士尼、梦工厂那样的童话故事,学习善良和友爱,追求光明和梦想。

对乔治•奥威尔稍作了解后,就知道,他的书,绝对不是给小朋友看的。

乔治•奥维尔是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作品主要反映“贫苦”和“政治”两个主题,激发他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动物农场》是乔治•奥维尔出版于1945年的一部政治寓言小说。

成年或即将成年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清楚更客观地去观察和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生存现状。

虽然,这是一部出版于1945年的小说,距离今天已近77年了。

01.《动物农场》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2)

(图片来自豆瓣电子书《动物农场》,“老少校”在给动物们开会)

故事发生在曼纳农场里。

一头叫“老少校”的雄猪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召集农场里的动物开会,想要把这个梦告诉大家。参会的动物有猪、狗、鸡、羊、马、鸽子、驴、鸭子和猫。

“老少校”在讲他的梦之前,发表了一段长长的演讲,中心思想就是,动物们一生短暂而凄惨,而他们的命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窃取了他们的劳动果实,他们要为消除人类而奋斗,他们的责任就是与人类势不两立。演讲的最后,他说到自己的梦,是关于人类被赶走后的世界的样子,以及梦里想起来的小时候的一首老歌,叫做《英格兰牲畜之歌》。

“英格兰的牲畜,爱尔兰的牲畜,普天下的牲畜,关于美好的未来,听我把好消息宣布。那天迟早会到来,暴虐的人类终将被推翻……”

放在当下,“老少校”也绝对是个人才,它用一个梦吊起所有动物的胃口,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击中动物们的痛点,让他们想到痛苦、奴役,饥饿和死亡,让他们群情激昂,让他们失去判断力(他们原本也没有什么判断力),最后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愿景,并用一首歌统一思想。

三天后,“老少校”在平静中死去。

动物们不知道“老少校”预言的造反运动什么时候会发生,但他们开展了一些秘密活动,为即将到来的造反运动做着准备。

首先,组织和训导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猪的头上,因为猪被认为是动物中最聪明的。

通常我们都认为猪是最蠢的,我猜想作者选中猪作为动物领导者是不是另有所指,但实际上猪的智商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甚至超过猫和狗。

斯诺鲍和拿破仑是两头最聪明的猪,斯诺鲍聪明伶俐,口才好,富有独创性,拿破仑性格沉稳,猪狠话不多,还有一头叫斯奎拉的猪,是个不可多得的演说家,能把黑的说成白的。

这三头猪仔细研究“老少校”的训导,衍生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们管它叫“动物主义”。他们经常开会,给动物们宣传和强化他们那些为奴的特征,让他们坚信造反有理,总之到最后,动物们都相信猪是对的,并且对造反一事越来越期待,情绪越来越高涨。

终于,在“老少校”死后六个月的一个晚上,农场主琼斯和他的伙计们都忘了给动物们喂饲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动发生了。饿极了的动物们毫无预谋又不约而同地对琼斯和他的伙计们展开报复,几分钟的功夫,动物们就把人类赶出了农场。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3)

(图片来自豆瓣电子书《动物农场》,动物们把人类赶出农场)

随后,已经学会写字的猪,宣布了一项决议,他们把“动物主义”简化成了“七诫”,并把它题写在墙上。

七诫

1.凡用两条腿走路的都是敌人;

2.凡用四条腿走路或者有翅膀的都是朋友;

3.任何动物不得着衣;

4.任何动物不得卧床;

5.任何动物不得饮酒;

6.任何动物不得伤害其他动物;

7.所有动物一律平等。

故事如果到这里结束,真的是一个童话故事,一个happy ending。

但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是这部小说的前两个章节的内容,后面还有八个章节。

后面的故事,我就不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这本书来看看。

大概讲的就是,猪在成为新的统治者后,如何一步步打破“七诫”,取代人类,更加残暴地剥削动物。

这里的动物农场,可以是一个家族,也可以是一个单位,或者可以是一个社区,更可以是一个国家。

如此看来,这个故事就显得格外精彩了。

02. 刻画动物入木三分,请不要对号入座

聪明人被驱逐,坏人成了统治者。

这个故事里有两头猪,一个是聪明有创造性的斯诺鲍,一个是凶恶且固执的拿破仑。

两头猪总是唱反调,颇有一山难容二虎的感觉。

斯诺鲍在造反运动包括后来反击人类的袭击中都表现出色,英勇无敌,在动物农场的建设中也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他的目标是用机械代替劳动力,让猪用更少的劳动时间换取更多的劳动果实,享受更好的生活,他最伟大的构想是修建一个风车,虽然前提是动物们要为此付出更多辛苦的劳动。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4)

(图片来自于豆瓣电子书《动物农场》,斯诺鲍在绘制风车图纸)

拿破仑用自己豢养的几条恶犬将斯诺鲍赶出了农场,从此唯我独尊。

从那以后,斯诺鲍的风车设计图变成了拿破仑的作品,农场里发生的一切坏事都是斯诺鲍所为,斯诺鲍消失了,但斯诺鲍的恶行在农场里流传。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5)

(图片来自豆瓣电子书《动物农场》,拿破仑及其豢养的恶犬)

“劳模”鲍克瑟悲惨的一生。

农场里有一匹马,叫鲍克瑟,是一匹每天把“我要努力工作”当做口头语和座右铭的马。

他不太会思考,认为领袖的话都是对的。

人类农场主被赶跑后,动物农场开始自治,拿破仑要求动物们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每天都要干活,动物们倒也没有怨言,每天干劲十足,特别是鲍克瑟。

他跟鸡打好招呼,每天提前一刻钟叫醒他,后来提前半个钟头,再后来提前1个钟头。他每天起得最早,干到最晚,即使生病了也不休息,最后累倒在工地上。他原本希望在他退休后,能过上好生活,但他没等到退休那一天就病倒了。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6)

(图片来自1954年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动物农场》,鲍克瑟病倒在工地)

拿破仑把他送到屠宰场,换了一箱啤酒,却对外宣称,鲍克瑟被送到人类医院,受到最好的治疗,在安静祥和中离开。

虽然动物们亲眼看到,鲍克瑟是被一辆屠宰场的车拉走的。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7)

(图片来自于1954年同名小说改编电影,鲍克瑟被卖掉)

动物们已经不记得,当初他们造反时,所期待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只是觉得猪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自己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吃不饱,睡不好,每天还累得要死。

斯奎拉是一头非常有意思的猪。

斯奎拉是最初拟定“动物主义”的三头猪之一,他是天生的演说家,拿破仑每一次打破戒律引发的动物质疑,都被他三寸不烂之舌巧言粉饰。

比如,猪吃了苹果,斯奎拉会说猪需要营养,猪要消耗脑力,思考和规划动物农场的发展和动物们的未来等等。

比如,猪住进了农场主的房子,斯奎拉会说猪们睡到床上,但没有使用被褥,其实并没有破坏“七诫”。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8)

(图片来自于1954年同名小说改编电影,斯奎拉表示鲍克瑟在安详中去世)

比如,动物们看见劳模鲍克瑟被屠宰场的车拉走,斯奎拉会说,那是医院的车,只不过车是刚刚从屠宰场买来的,还没来得及改名字。

等等。

题写在墙上的“七诫”的内容也是一改再改,早已不是最初约定的样子。

一旦动物们提出一丁点抗议,斯奎拉就会说,难道你们想琼斯回来吗?琼斯是原来的农场主,动物们都不希望琼斯回来,既然不希望琼斯回来,那么斯奎拉的话就是对的。

所以,拿破仑的一切作为,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无可反驳。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9)

(图片来自于1954年同名小说改编电影,领袖拿破仑的画像挂在醒目的位置)

动物们的反应越来越迟钝,最后就是斯奎拉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再也不去质疑。

他们唯一值得骄傲的是,眼前看起来无比美好的动物农场,是他们当初造反得到的。物资越来越丰富,动物们的数量越来越多,虽然他们吃得更少,睡的环境更差,工作更多,有时候甚至还有挨饿。

03.《动物农场》的政治解读

乔治•奥威尔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推崇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极权社会主义,他的这部《动物农场》不是讲了一个动物世界的童话故事,而是揭露了苏联带领受压迫的阶级推翻旧的封建统治走向新的统治的过程,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革命。

这部小说里的角色和故事与苏联的各阶级群体和历史一一对应。

《英格兰牲畜之歌》(国际歌)、曼纳农场的琼斯先生(沙皇政权)、另外两个农场主费雷德里克(德国)和皮尔金顿(英国)、老少校(列宁)、拿破仑(斯大林)、狗(克格勃)、马(工人阶级)、风车(工业化)等等。

老百姓不懂主义,先有了“七诫”,最后简化成“四条腿好,两条腿坏”,从高度积极志愿劳动到不劳动就减口粮,农业集体化的血腥,经济窘迫下的配额缩减,领袖的越发奢侈,对历史和政策的随意修改,拿破仑同志永远正确等等。

一个看似蒸蒸日上的国家,其实完全生活在谎言里,对外用虚假的数字撑门面,对内用旧政权(琼斯时代)和逃亡者(斯诺鲍)的恐惧阴影来维持新政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所谓“苏联神话”就是动物农场里的闹剧。

《动物农场》用一个荒诞的故事,生动、直接的讽刺和拷问了“苏联神话”,同时也警告了全世界,这样的事,随时都有可能在任何地方发生。

04.被纳入现代英语的“奥威尔现象”(Orwellian)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10)

现代英语中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乔治•奥威尔的笔调或用字的”,“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的”,专门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

奥威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动物农场》(又译《动物庄园》)和《1984》,影响已经不可估量。

在西方世界,奥威尔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畅销全球。他的政治小说和随笔评论一直是英美大学的重要修读书目。在世界各地,每年都会举办“奥威尔学术研讨会”和“奥威尔电影纪念周”。顺便提一下,1954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结尾处,动物们再次造反,反抗拿破仑的极权统治,但小说并非如此。

这部出版于1945年的小说是一则政治寓言,评论家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我不知道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了这部小说会不会多一份自由的保障,但至少能多一份清醒的认识。

为了一头猪的战争(一头猪引发的一场动物革命)(11)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作家)

我是@吐槽姐妹话,管不了未来太多,只能过好当下,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点赞关注收藏吧~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我们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