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一词由来已久,汉朝许慎编著的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就有了这个词:“翡,赤羽雀也;

翠,青羽雀也”,它所表达的内容是一种鸟类。后来人们就用“翡翠”一词表述这种色彩艳丽的宝石。清乾

隆之后,翡翠开始了大规模的使用。翡翠在华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翡翠通灵欲滴的绿色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颜色;翡翠品种的纷繁多样;翡单赌石的神奇;翡单价值的巨大差异,这一切都使得人们感觉翡翠变幻莫测、奥秘无穷。加之翡翠细腻润透的特性又极其符合华人的审美观,所以在这 300 多年之中,中国人对翡翠形成了浓厚的情结,无论是灵秀精美的首饰,还是大气磅礴的玉雕山子,无不融入了炎黄子孙的情感、华夏文化的精髓。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1)

翡翠原石


一、翡翠的基本性质

(一) 矿物组成

翡翠是以硬玉为主的由多种细小矿物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它的主要组成矿物是硬玉(Jadeite),次要矿物有绿辉石、钠铬辉石、钠长石、角闪石、透闪石、透辉石、霓石、霓辉石、沸石,以及铬铁矿、磁铁矿、赤铁矿和褐铁矿等,其中绿辉石在有些情况下会成为主要组成矿物。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 1846 年、1863 年分别对和田玉及翡翠进行了化验分析,第一次从现代矿物学的角度指出了和田玉与翡翠在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物理性质上的区别。德穆尔根据和田玉与翡翠硬度的不同进行了分类,称和田玉为软玉(Nephrite),指出和田玉的矿物成分属闪石类,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和阳起石;称翡翠为硬玉(Jadeite),在矿物学上属于辉石类。从岩石学角度来看,翡翠是一种岩石,它是由硬玉、绿辉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辉石族矿物组成的矿物集合体,是一种硬玉岩或绿辉石岩。在商业中,翡翠是指具有工艺价值和商业价值,达到宝石级硬玉岩和绿辉石岩的总称。“翡”单用时是指翡翠中各种深浅的红色、黄色翡翠;“翠”单用时是指各种深浅绿色的翡翠,高品质的绿色翡翠一般称之为“高翠”。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2)


(二) 化学成分

翡翠中主要矿物硬玉的化学成分为 NaAlSi206,可含有 Cr、Fe、Ca、Mg、Mn、V、Ti、S、C1 等元素。翡翠的矿物组成不同,其化学成分亦有较大的变化。

1.硬玉

硬玉的化学成分是 NaAlSi206,可有少量的类质同象替代(C2 、Mg2 、Fe2 、Fe3 、Cr3 替代 Al3 )。硬玉中若 Cr3 替代了 Al3 ,会产生绿色;Cr3 替代量变化幅度较大,从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直至形成钠铬辉石。以硬玉为主的翡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翡翠。市场中绝大多数翡翠均属此类。

2.钠铬辉石

钠铬辉石的化学组成是 NaCrSi2O6,与硬玉构成完全类质同象系列。钠铬辉石在翡翠中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呈黑色小粒状内含物,Cr3 的含量可达百分之十几;二是与硬玉共生,组成钠铬辉石硬玉岩,整体呈黑绿色,不透明;三是主要由钠铬辉石组成的钠铬辉石岩,也称之为干青种,不在传统翡翠之列。

3.绿辉石

绿辉石的化学组成是(Ca,Na)(Mg,Fe2 ,Fe3 ,Al)Si2O6,介于硬玉及透辉石之间,当Na/(Ca Na)≥0.8 时为硬玉,Na/(Ca Na)≤0.2 为透辉石。绿辉石是翡翠中一种重要的共生矿物,常以不同比例形成含绿辉石硬玉岩型翡翠或含硬玉绿辉石岩型翡翠。绿辉石矿物含量可高达百分之百,如油青种翡翠,也是传统意义上翡翠中的一种,只是数量较少。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3)


(三) 晶系与结晶习性

翡翠为晶质集合体,其中主要的组成矿物硬玉、绿辉石属单斜晶系。常呈柱状、纤维状或粒状集合体。

(四) 结构

结构是指组成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相互关系。翡翠是原岩经变质作用重新结晶而成的。固态下的重结晶是一种比液态结晶作用更复杂的过程,它既与原岩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有关,同时又与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压力、溶液性质及应力有关。翡翠常见的结构有:纤维交织结构、粒状纤维结构等。在宝石学中翡翠的结构统称交织结构,这是因为在肉眼观察、手持放大镜观察或宝石显微镜的观察中,可以发现翡翠组成矿物全呈柱状或略具拉长的柱粒状,近乎定向排列或交织排列。翡翠的“交织结构”在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结构特征明显有别于其他玉石的结构特征。如果有条件对翡翠作薄片鉴定可以发现翡翠的“交织结构”可包含以下几种类型的结构特点。

1.纤维交织结构

纤维交织结构在地质学中又称为纤维变晶结构,纤维状的硬玉等矿物近乎定向排列或交织排列在一起。它是翡翠的一种最常见结构,形成了翡翠硬度高、韧性强等特点。当翡翠受到剪切作用的影响时,较大颗粒碎裂成细小颗粒;当剪切作用足够强烈时,则发展成糜棱—超糜棱结构,矿物颗粒通常高度亚颗粒化,颗粒极细(d<0.05mm),因而透明度高,致密而细腻。高档翡翠多属于此。

2.粒状纤维交织结构

翡翠中粒状、纤维状的矿物颗粒近乎定向排列或交织排列在一起。通常颗粒较粗,边界平直,没有遭受明显的动力变质和蚀变作用。根据矿物颗粒粒度可以分为:显微粒状结构(d<0.1mm);细粒结构(d=0.1~lmm);中粒结构(d=1~3mm);粗粒结构(d=3~lOmm);巨粒结构(d>10mm)。

3.其他结构

翡翠的结构除了以上常见的两种之外,还可能出现斑状变晶结构、塑性变形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等。翡翠的结构决定了翡翠的质地、透明度和光泽。一般来讲,矿物颗粒越粗、颗粒间结合越松散,则翡翠质地就松散、透明度和光泽也差;相反,矿物颗粒越细、结合越紧密,则翡翠质地细腻致密、透明度好、光泽也强。纤维交织结构者韧性好,而粒状结构者韧性差。

(五) 光学性质

1.颜色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4)


翡翠的颜色多种多样,是翡翠的价值所在。翡翠常见的颜色有:白色,无色,各种不同色调的绿色、红色、黄色、紫色、黑色、灰色等几种。翡翠的颜色按其呈色机理可以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原生色是翡翠形成过程中由致色离子所致;次生色为翡翠成岩之后外来有色物质浸染所致,如黄色、红色等。

(1)无色

也就是无色透明。此种翡翠成分单一,由纯的 NaAlSi2O6组成,并且矿物颗粒细腻,结构紧密,矿物颗粒光性趋于一致,透明度好,如无色老种玻璃地翡翠。

(2)白色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5)

白色翡翠


白色翡翠组成的成分单一,由 NaAlSi206组成,但结构松散,硬玉矿物颗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残留空气或其他物质,降低了透明度,使得硬玉岩不透明,显白色。

(3)绿色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6)

绿色翡翠


绿色是翡翠的常见颜色,所说的“翠”就是指绿色翡翠。翡翠的绿色由浅至深分为:浅绿、绿、翠绿、深绿和墨绿,其中以翠绿色为最佳。大多数绿色翡翠或多或少地含有杂色,呈黄绿、灰绿、蓝绿等色。如果黄绿色中黄色调很浅,成为黄阳绿,仍不失翡翠的艳丽,而灰绿及蓝绿则影响翡翠颜色的品质。翡翠的绿色主要由微量的 Cr、Ti、Fe 等元素类质同象替代所引起的,含量越高,颜色越深。类质同象替代有三种情况:当硬玉分子中 Al3 被适量的 Cr3 (以及 Ti4 )替代时,则翡翠呈诱人的翠绿色(研究表明这种高档绿色还与翡翠中微量的 S2-、F-和 Cr 有关);但若 Cr3 的含量很高时,则翡翠的绿色变成墨绿色甚至是黑色。当硬玉分子中 Al3 主要被 Fe3 替代时,翡翠呈灰绿色,不如含 Cr 翡翠的颜色那么鲜艳、明快,油青翡翠属于此类。当硬玉分子中 Al3 同时被 Fe3 和 Cr3 替代时,则翡翠颜色介于前两者之间,视 Fe3 和Cr3 的比例而定。

(4)紫色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7)

紫色翡翠


紫色翡翠也称紫翠,按其深浅变化可有浅紫、粉紫、紫、蓝紫,甚至近乎于蓝色。传统观念认为是由微量的 Mn 致色,也有人认为是由 Fe2 和 Fe3 离子跃迁而致色,或与 K 离子的存在有关。

(5)黑色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8)

黑色翡翠


翡翠的黑色有两种,一种在普通光源下为黑色,强光源照射则呈深墨绿色的翡翠,主要是由于过量的 Cr、Fe 造成的。此种翡翠的折射率和密度比—般翡翠高,折射率为 1.67~1.68,密度为 3.4gcm3

左右。另一种是呈深灰至灰黑色的翡翠,这种黑色是由于含有角闪石等暗色矿物造成的,看上去很脏,是较为低档的翡翠。

(6)黄色和红色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9)

红色翡翠


黄色和红色是次生颜色,商业中称之为“翡”。当白色、紫色或绿色翡翠形成后,由于受风化作用,形成赤铁矿或褐铁矿沿翡翠颗粒之间的缝隙或解理慢慢渗入而成。一般黄色多为褐铁矿所致,红褐色为赤铁矿所致。

(7)组合色

在珠宝界,对翡翠的一些颜色组合给予了一些特定的名称,如春带彩、福禄寿等。春带彩:紫色、绿色相间,有着春花怒放之意。福、禄、寿:绿色、红色、紫色同时存在于一块翡翠上,象征吉祥如意,代表福禄寿三喜。翡翠的颜色丰富多彩,其色的形状与组合、色的深浅与分布千变万化。有时同一块料上

可有五种颜色,又称为“五彩玉”。

2.光泽及透明度

翡翠的光泽为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极少为透明。在商业中,翡翠的透明度又称为“水头”。一般来说,翡翠组成成分越单一,矿物颗粒越细,结构越紧密,则透明度越好,光泽越

强;组成成分越复杂,颗粒越粗,结构越松散,则透明度、光泽越差。另外翡翠中含有过量的 Fe、Cr 等微量元素时,透明度变差,甚至不透明。

3.光性特征

非均质集合体。

4.多色性

无。

5.折射率

翡翠的折射率为 1.666—1.680(±0.008),点测法常为 1.66。

6.吸收光谱

437nm 吸收线是翡翠的特征吸收谱,是铁的吸收线。630nm、660nm、690nm吸收带或线是铬的吸收线,绿色越浓艳铬线越清晰。如果绿色很浅,则 630nm就不易观察到。染绿色的翡翠在 660nm 处可有一条明显的宽带。

7.发光性

天然翡翠绝大多数无荧光,个别翡翠有弱绿色、白色或黄色荧光。翡翠中若长石经高岭石化可显弱的蓝色荧光。早期充填处理翡翠可有弱至中等的黄绿、蓝绿色荧光;近期充填处理翡翠无至弱的蓝绿或黄绿色荧光。染色的红色翡翠可有橙红色荧光。注油翡翠有橙黄色荧光。

(六) 力学性质

1.密度

翡翠的密度为 3.25—3.40g/cm3,几乎等于二碘甲烷(3.32g/cm3)的密度。翡翠密度随其中 Fe、Cr 等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2.硬度

摩氏硬度为 6.5~7。

3.解理

组成翡翠的主要矿物硬玉具有平行于(110)的两组完全解理,并且可有平行于{001)和{100}的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解理面和双晶面的星点状、片状、针状闪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翠性”,俗称“苍蝇翅”或“沙星”,是鉴别翡翠的重要标志。但是“翠性”并不是在所有的翡翠表面都能见到,如老种玻璃地的翡翠就看不见“翠性”。

(七) 放大检查

可见“翠性”,纤维交织结构至粒状纤维交织结构。

(八) 特殊光学效应

未见。

二、翡翠原石特征

翡翠原石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其中原生矿又可称为新坑无皮石;次生矿是指翡翠成矿后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与各种外界应力作用形成的形状各异,带皮的翡翠原料。翡翠原石常有一层风化壳。由于风化壳的存在,以致无法观察到翡翠内部。而对翡翠原石的鉴定则主要是通过观察风化壳表面出现的各种现象,推断该翡翠原石内部质量的优劣。

在翡翠原石表面常出现以下现象。

(一) 皮壳

绝大多数翡翠原石有风化壳,即翡翠原石在地质搬运过程中经风化作用形成的产物,称为“皮壳”。如果皮壳比较粗糙、有沙粒感的翡翠原石,称为砂皮石。根据砂皮的颜色可分为:白砂皮、黄砂皮、铁砂皮、黑乌砂皮等。其中白砂皮翡翠内部往往没有颜色,如果有也是淡淡的绿色或紫色,但一般透明度较好;黄砂皮的翡翠原石内部可能有较多的绿色,但多数颜色不均匀,有时也可能有较浓艳的色根;一般认为铁砂皮的皮壳很薄,内部品质较好,可出高档料;黑乌砂皮为颜色较深的黑色、绿色,一般认为内部会有较深的绿色部分,甚至可出现满绿的翡翠,但是黑乌砂皮翡翠原石变化非常大,有的里面绿中带黑点、有的里面是很干的绿、有的里面绿很脏;石灰皮呈灰白色,皮较软,可用铁刷子刷掉石灰皮层,多数是高岭土化所致,内部一般种质较好。此外,还有经过水的冲刷,外皮光滑,手摸上去没有砂的感觉,很细腻的水石皮。这种皮很薄,颜色也有多种,有褐色、青色、淡黄色等。由于水皮石的皮很薄,强光可以透过,较容易判断里面的情况。水皮石的翡翠一般都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较致密、细腻的部分保留下来了,所以一般品质较好。总之,可根据翡翠皮壳的颜色、致密程度、光润程度、厚薄等,推断翡翠内部颜色、透明度、净度、结构等优劣程度。

(二) 松花

“松花”是指翡翠皮壳上绿色的表现,也就是翡翠内部或浅层绿色在皮壳表面的一种表现。由于致色离子的种类、浓度和空间分布在一定的成矿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根据松花颜色的浓淡、数量的多少、形态的变化,可以推断翡翠内部颜色的变化和分布。如果松花的颜色浓而鲜艳,价值就会高;如果翡翠皮壳上没有松花,内部可能很少会有色;而皮壳上多处有松花,则内部可能存在颜色或者仅仅存在于表层。另外,松花是否渗入翡翠内部,渗透的深度等,也是推断颜色好坏的依据之一。

(三) 蟒

“蟒”是描述翡翠原料的术语,是指翡翠中的绿色条带在风化壳的表现形态。一般呈凸起的曲折细脉状分布在风化壳表面,犹如一条蟒蛇盘卷,是判断有无颜色及颜色分布状态的一种依据。翡翠的成岩成矿有着不同的世代,形成了结构、成分上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硬度不同,在风化过程中产生差异风化。一般细粒致密结构比粗粒疏松结构抗风化能力强,绿色部分比无色部分抗风化能力强,所以与无色、浅色粗粒疏松结构的基底相比是细粒结构的绿色部分凸出来,形成蟒带。翡翠的绿色条带多是成岩期后改造的结果,成岩期后改造首先是在应力作用下硬玉岩变形、破裂,而后含致色离子的热液侵入,进行离子交代,形成绿色条带。所以说有色条带多是变形破裂带,而这一破裂带又继续在应力和热液作用下发生了揉皱和重结晶,形成了一条结构致密的弯曲翡翠色带,反映在风化壳上。蟒带的形态、颜色、走向、倾向是判断翡翠绿色变化的重要标志。

(四) 癣

“癣”是指在翡翠原料皮壳表面上出现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呈黑色、深绿色或灰色的印记。是一种与

翡翠绿色有关联的表现特征,是铬离子的提供者,俗称“癣吃绿”或“绿随黑走”。癣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碱性角闪石,通常呈柱状、纤维状集合体,呈靛蓝色、蓝黑色,往往围绕辉石、尤其对硬玉呈边缘交代或完全交代,与皮壳周围的物质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如果在一个面上出现有大量的片状癣,而另一个面上有大量的点状癣,那么内部可能含有太多的阳起石等产生癣的矿物;如果有一些癣仅仅在一个面上有表现,而且都是片状癣就有可能仅仅在表面有一点“脏”,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在两个面甚至三个面上有癣时,有可能内部很脏。

(五 )雾

“雾”是指存在于外层风化壳与内部翡翠之间的一层雾状不透明物质,实际上是一种硬玉矿物退变质作用的结果。由于温度的降低及压力的增加,原生矿物硬玉发生退变质,形成新的次生矿物包裹在硬玉岩外部,形成了中心部分是硬玉岩,外面是次生矿物层,最外层是风化壳的格局。这些次生矿物主要是钠长石和霞石。雾有厚有薄,颜色有白雾、黄雾、黑雾和红雾。雾的有无及雾的颜色反映的是原岩的信息,雾的出现是有翠色的一种预兆,不同颜色的雾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一般红雾和黄雾是由于含铁量高而引起的,而高铁又使得翡翠绿色发暗;白雾表明含铁不高,是较纯的硬玉岩,可能出正绿色高翠。

三、翡翠的鉴定

(一) 观察“翠性”和结构

“翠性”多出现在粒状纤维交织结构中,在白色团块状的“石花”或“石脑”附近较易观察。矿物颗粒越粗大“翠性”越明显,颗粒细腻越不易观察。颗粒较粗的抛光良好的翡翠表面常出现“微波纹”。这是由于长柱状、束状略具定向分布的硬玉颗粒间硬度差异所造成的,是翡翠内部结构的外在反映。在阳光或灯光下,借助反射光在翡翠的表面寻找“翠性”以及“微波纹”;在透射光下注意观察翡翠特有的(粒状)纤维交织结构。

(二) 颜色

翡翠的颜色丰富多彩,不仅要观察颜色的色调,也要注意观察颜色的组合和分布(俗称“色根”),是否为翡翠的正常颜色,是否是翡翠经常出现的颜色,以区别于其他相似玉石;还要观察颜色的分布,是否呈丝网状、沿微裂隙分布,以此来判断颜色为原生还是次生或经人工染色所致。

(三) 光泽

由于翡翠具有较高的折射率和较高的硬度,所以其光泽强于其他相似玉石。

(四) 密度

翡翠的密度为 3.33g/cm3左右,大于多数绿色玉石。用手掂量,翡翠较重,有“打手”的感觉,而石英岩质玉石等则较轻。

(五) 折射率

点测法翡翠的折射率为 1.66 左右。很少与其他玉石折射率相混。

四、翡翠与相似玉石的鉴定

与翡翠相似的其他玉石主要有:软玉、蛇纹石玉、石英质玉石、水钙铝榴石、钠长石玉等。

(一) 软玉

与翡翠相比,软玉具典型的毛毡状结构,颗粒更为细小,外观更为细腻,油脂光泽,无“翠性”,颜色分布均匀。此外密度、折射率、吸收光谱也与翡翠完全不同。软玉在缅甸和云南地区又称为“昆究”。

(二) 蛇纹石玉

蛇纹石玉的绿色以黄绿色为主,色较浅淡,均匀。蜡状至玻璃光泽,硬度、密度、折射率均低于翡翠,无星点状闪光。蛇纹石玉与翡翠同为纤维交织结构,但前者的结构更为细腻,不易观察,以此可以与翡翠相区别。

(三) 石英岩

常见的石英岩为无色,也有些石英岩为浅绿色。石英岩的特点是粒状结构,无“翠性”,密度、折射率均低于翡翠。含有铬云母的东陵石在石英颗粒之间有绿色铬云母呈片状闪光,并且在滤色镜下变红,以此区别于翡翠。染色处理的石英岩俗称“马来玉”,绿色染料沿颗粒之间呈网状分布,吸收光谱可具明显的 650nm 宽吸收带。

(四) 玉髓

绿色玉髓又称为澳玉,为隐晶质集合体。颜色均匀,为典型的苹果绿色。密度、折射率均低于翡翠。

(五) 水钙铝榴石

水钙铝榴石集合体有人称之为“南非玉”、“特兰斯瓦尔玉”、“青海翠”、“不倒翁”。特点是粒状结构,均质集合体,常见暗绿色或黑色斑点,密度和折射率平均高于翡翠。滤色镜下呈红色。

(六) 钠长石玉

钠长石玉又称为“水沫子”,颜色常为无色、白色、灰白色,“白棉”多,可有蓝绿色“飘花”,透明度好,

与冰地翡翠极为相似。但钠长石玉为粒状结构,光泽弱,密度、折射率、硬度均低于翡翠。

(七) 独山玉

独山玉是一种黝帘石化的斜长岩。颜色以不均匀的白、绿色为主,纤维粒状结构,透明度低,绿色在滤色镜下为红色,密度、折射率变化范围大。

(八) 符山石

符山石又称为“加州玉”,具纤维状或放射状纤维结构,颜色主要为绿和黄绿色,密度3.4g/cm3,与翡翠极为相似,折射率 1.71 左右,远高于翡翠。

(九) 葡萄石

具放射状纤维结构,纤维构成球形的集合体,形状如葡萄。密度、折射率、硬度均低于翡翠。

(十) 玻璃

玻璃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翡翠仿制品,主要有:“料器”、脱玻化玻璃。

1.“料器”

玉器行业把早期仿翡翠的玻璃称为“料器”。特点是绿色半透明,具大小不等的圆形气泡,肉眼即可辨别。颜色不均,常见旋涡状搅动纹;贝壳状断口;折射率 1.4—1.7 不等;荧光可有可无。在许多祖辈留下的遗物中,绿色仿玉的戒面、帽扣、簪针等大多属于此类。

2.脱玻化玻璃

大约出现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国外称这种仿玉的玻璃为“依莫利宝石”(Imoristone)或“准玉”(Metajade)。经脱玻化作用,使非晶质的玻璃部分“重结晶”,肉眼看上去类似绵状物,形如晶质集合体。但这种脱玻化玻璃的折射率仅为 1.50~1.52,密度为 2.40~2.50g/cm3,硬度为 5,贝壳状断口。

五、翡翠的优化处理及其鉴定特征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10)


翡翠的优化处理方法可分为两类。优化的方法主要有:浸蜡和热处理,这种优化处理过的翡翠与未经处理的天然翡翠一样,可以视为“A 货”翡翠;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漂白、浸蜡,漂白、充填等,这种优化处理的翡翠俗称“B 货”翡翠,而染色处理的翡翠则俗称“C货”翡翠。

(一) 热处理

1.目的

加热的目的是促进氧化作用的发生,使黄色、棕色、褐色的翡翠转变成鲜艳的红色。

2.方法

将体积相近的翡翠清洗干净后放在炉中加热。样品最好包上,悬空吊在炉中。升温速度要缓慢,当翡翠颜色转变为猪肝色时,开始缓慢降温,冷却之后翡翠就呈现红色。为获得较鲜艳的红色,可进一步将翡翠浸在漂白水中,氯化数小时,以增加它的艳丽程度。

3.耐久性

与天然红色翡翠具有同样的耐久性。

4.鉴定特征

因为与天然红色翡翠的形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通过加热加速了褐铁矿失水的过程,使其在炉中转变成了赤铁矿。从外观而言,天然红色翡翠稍微透明一些,而加热的红色翡翠则有干的感觉。经热处理的翡翠其基本性质与天然翡翠基本相同,常规方法不易鉴别。通过红外光谱仪进行鉴别可以看出,天然翡翠在 1500~1700cm-1、3500~3700cm-1附近表现出较强的吸收区,为结晶水和吸附水的吸收区;经热处理的红翡翠在上述两个位置没有强的吸收区,说明烧制翡翠中没有水的存在。

(二) 浸蜡

1.目的

掩盖翡翠的裂纹,增加透明度。

2.处理方法

将翡翠成品放人蜡的液体中,稍稍加温、浸泡,使蜡的液体沿裂隙和微小缝隙渗入,再抛光后可增加透明度,掩盖原有缝隙。

3.耐久性

这种处理方法只是暂时掩盖了较为明显的裂纹,增加了光的折射和反射能力,同时使透明度有所提高。如果遇到高温会使蜡质溢出,耐久性差。

4.鉴定特征

浸蜡处理是翡翠加工中的常见工序,轻微的浸蜡处理不影响翡翠的光泽和结构,属于优化。严重浸蜡的翡翠缓慢地在酒精灯上加热可使蜡溢出。在紫外荧光灯下可能见到蓝白色荧光。有机物峰明显,具有 2854cm-1、2920cm-1 特征谱。

(三) 漂白、充填处理

1.目的

翡翠的颗粒常因存在着一些铁、锰等元素的杂质,而产生黑、灰、褐、黄等杂色,影响了翡翠的美观程度,降低了翡翠的价值。为了去掉这些杂色,人们常用化学的方法给翡翠漂白,俗称“洗澡”或“冲凉”。

漂白是传统玉器加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称之为“过酸梅”。目的是去除表面层杂色,不影响翡翠的耐久性,属于“优化”,目前仍在应用。而通常意义上所指的漂白是将翡翠放置强酸中,破坏翡翠的原有结构,并有物质带进带出,此种漂白属于“处理”。充填是指对经过严重酸洗漂白的翡翠进行充填固结处理。在漂白过程中,去除杂色和脏色的同时也破坏了翡翠的结构,造成翡翠颗粒之间出现较多较大的缝隙,有的甚至呈疏松的渣状。这样的翡翠不可能直接使用,所以必须用一些能够起固结作用的有机聚合物(如树脂或塑料)充填于缝隙之间,既固结了翡翠又加强了透明度。

2.选料

漂白充填翡翠通常选用未抛光、结构不太紧密,且又基底泛黄、泛灰、泛褐等脏色调的翡翠成品或小块的原石,块大者可切成片状。油青翡翠就不适于进行漂白充填处理。

3.漂白充填处理翡翠制作方法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11)


早期“B 货”翡翠做法很简单,先挑选好料或成品,然后用酸浸泡,直到腐蚀掉表层的杂色和污点后,涂上一层蜡,填平缝隙。这种表层涂蜡的早期“B 货”翡翠,肉眼极易识别,因为蜡的光泽明显低于翡翠的玻璃光泽;蜡遇热后会变软、脱落;用普通的针尖也可轻试。这种粗糙的早期“B 货”翡翠即使不经加热,过几个月就会出现许多微小裂隙,裂隙中常析出(氧化)褐色粉末。目前,这种翡翠市场上已不多见。近期的翡翠优化处理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通常经过选料、强酸浸泡(又称为“白渣化”)、弱碱中和、清洗、烘干、填充、抛光等几个步骤来完成处理的全过程。

4.耐久性

漂白充填就会使翡翠的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并且胶质固结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老化现象,翡翠的光泽、颜色、“水头”等均会发生变化,影响了翡翠的耐久性。

5.鉴定特征

(1)常规鉴定

1)光泽 翡翠经强酸碱浸泡处理后,结构疏松,没充填之前表面见溶蚀凹坑,使之产生漫反射,光泽变弱。加入树脂或塑料等有机充填物后,翡翠常有树脂光泽、蜡状光泽或者是玻璃光泽与树脂光泽、蜡状光泽混合。

2)颜色 由于翡翠结构被破坏,内在原有的光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所以“B 货”翡翠的颜色分布无层次感。虽然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的绿色仍为原生色,但经过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变白,绿色分布较浮,原来颜色的定向性也被破坏了,看起来很不自然。

3)结构 翡翠受到强酸强碱浸泡腐蚀后,有部分物质带进带出,在表面及内部沿矿物晶体间形成溶蚀,产生内部的连通式裂隙。在透射光照射下,可见内部纵横交织的裂隙;在反射光条件下,表面的溶蚀凹坑或蛛网状网纹清晰可见。

4)表面特征 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由于充填物与翡翠本身的硬度差别较大,在原生的裂隙处呈较明显的凹沟,充填物明显低于两边,许多绺裂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沟渠”。较大的“沟渠”中可见胶结物或残留气泡。近期加工技术较好的漂白加充填处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无上述现象,须更加仔细观察和测定。

5)密度、折射率 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多数密度、折射率略低。密度为 3.00~3.43g/cm3,折射率为 1.65 左右(点测)。但是由于翡翠的矿物组成复杂,某些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值也可能偏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为参考数据,通常不能作为判定翡翠是否经过充填的依据。

6)荧光性 无或弱至强的紫外荧光,荧光分布均匀或呈斑杂状。早期“B 货”翡翠绝大多数有荧光。短波:弱,黄绿或蓝绿(蓝白);长波:中至强,黄绿或蓝白色。但近期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通常荧光强度较弱或无荧光。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12)


7)放大检查 放大检查是鉴定这种处理翡翠的有效方法。分为表面观察和内部观察。用反射光观察样品的表面,通常可见到三种情况:①表面明显可见分布较均匀的“蛛网”状或“沟渠”状裂纹。这是确定无疑的漂白充填翡翠。但要注意与抛光不良造成麻点状表面相区分。漂白充填处理翡翠裂隙边缘较为圆滑,“翠性”不明显;而抛光不良所形成的麻点状凹坑多呈三角形,边缘较尖锐,分布不均匀,多出现于颗粒粗大处,“翠性”明显。②表面抛光较好,但局部可见细小裂纹相对集中。这是因为翡翠经漂白充填处理后又经过较为细致认真的再抛光,使得表面较光滑,局部细小裂纹是被破坏的翡翠颗粒间的极细小缝隙未被完全充填的表现。③表面极为光滑,细小的裂纹很少,但在表面出现很多类似“翠性”反光的亮点。亮点往往是在较粗大颗粒的表面或内部重叠分布,而不似解理面的片状闪光。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许多小亮点为小的气泡,这是由于在充填处理时未能把缝隙里面的空气全部抽空而保留下来的气泡。用透射光观察翡翠的内部结构。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结构松散,颗粒边缘界限模糊,颗粒破碎,解理不连贯。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13)


8)热反应 “B 货”翡翠加热 200—300℃后胶质发生碳化。

9)敲击反应 经过漂白充填后的翡翠,其结构被破坏,矿物颗粒间被胶质充填。因此轻轻敲击后发出沉闷的声音,与天然翡翠清脆之声有明显的区别(此法主要适于翡翠手镯的鉴别)。

(2)大型仪器鉴定方法

1)红外光谱仪 红外光谱仪是鉴别翡翠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大型仪器。天然翡翠在2600—3200cm-1

间透过率好,多不存在吸收峰。漂白充填处理翡翠其特点是成分中含有机物,而且不同的充填物羟基的结构不同,呈现不同的吸收谱带。翡翠常见的红外吸收光谱如。

2)激光拉曼光谱仪 硬玉的拉曼光谱具有四个特征谱带(375.5cm-1、699.9cm-1、1039.9cm-1和 1992cm-1),其中属于 Si—O—Si 的弯曲振动的 375.5cm-1、699.9cm-1两个谱峰较明显。因为漂白充填翡翠中所使用的充填物一般为环氧树脂,所以 B 货翡翠中 1100cm-1以上有六条强拉曼谱带,分别是 1114cm-1、1183cm-1、1606cm-1、2869cm-1、2905cm-1和 3070cm-1。

3)阴极发光显微镜 阴极发光显微镜下(50x),在高能电子束的轰击下,翡翠的主要组成矿物硬玉等矿物可呈现出不同颜色不同强度的荧光特征。晶体结晶较为完好,形态完整,以自形、半自形柱粒状为主;荧光颜色丰富,具有四个系列,即红色系列、黄绿色系列、蓝紫色系列以及不可见光系列;生长环带发育且闭合程度较高,环带的荧光颜色由中部向边缘,总体为蓝紫(暗绿)一蓝(黄绿)一红(黄)色变化,发光强度也由弱变强。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荧光颜色以黄、黄绿、蓝绿色为主,颜色分布相对均匀,边缘环带由于溶蚀作用,表现为凸凹不平或残留不全等。在柱、粒状矿物晶体的表面,清晰可见呈细小弯曲状或不规则状延伸的溶蚀纹,或切穿整个晶体,或沿颗粒边缘向内部延伸直至尖灭。溶蚀纹和溶蚀裂隙中充填有发暗绿色、深蓝色的物质(胶体)。

(四)染色处理

1.目的

使无色或浅色翡翠的颜色变成绿色、红色或紫色,是原始、最易制作的处理方法。

2.选料

用于染色的翡翠要有一定的缝隙,也就是颗粒较粗者比较适宜。

3.染色方法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14)


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基本上大同小异。首先将选好的待染色的翡翠用稀酸漂白、清洗,干燥后放人准备好的染料(如氨基染料)或颜料(如铬酸盐)的溶液中,稍微加热,浸泡的时间视翡翠的大小和质地而定。炝色是先将翡翠加热,使翡翠颗粒之间产生微裂隙,然后迅速放人有色的染料或颜料溶

液中。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浸泡时间,但颜色沿裂隙分布会更加明显。已染色或炝色的翡翠需烘干上蜡,为的是增加透明度,掩盖缝隙。部分染色或炝色翡翠需要充胶处理,起到提高透明度,掩盖裂隙及固结的作用;部分漂白后的翡翠直接充填有色胶结物,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即所谓的“B C 货”翡翠。

4.耐久性

染色翡翠的耐久性较差。因为着色剂没有进入晶格,而是存在于颗粒之间的缝隙中。当染色翡翠受到光线的长期照射、酸碱溶液的侵蚀、受热,甚至空气的氧化作用时,原本鲜艳的颜色会褪色,甚至变为无色。

5.鉴定特征

(1)放大检查

正宗翡翠(科普翡翠)(15)


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颜色的分布,由于染料沿颗粒或裂隙进入翡翠,所以看到染色的颜色呈丝网状分布,在较大的绺裂中可见染料的沉淀或聚集。这是鉴别染色翡翠最直接的证据。炝色翡翠可以看到清晰的炸裂纹。

(2)光谱特征

铬盐染色处理的绿色翡翠常出现 650nm 宽吸收带。特征的吸收光谱是鉴定染色翡翠的有力证据。

(3)查尔斯滤色镜

由于着色剂的不同,染色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的反应也不同,既可以无变化也可以变红。但如果绿色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变红,则表示该翡翠经过染色处理。

(4)紫外荧光

有些染色翡翠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黄绿色或橙红色(染红色翡翠)荧光。

(5)红外光谱

经有机染料染色的翡翠在红外光谱中出现 2854cm-1和 2920cm-1的吸收峰,表示存在有机物。

(6)阴极发光显微镜

荧光颜色主要为蓝绿、黄绿等色,裂隙中充填有发暗绿色荧光的物质,发光强度与“B货”翡翠的大体相近。少见生长环带,环带的完整程度和闭合程度更低。染色翡翠裂隙发育,结构疏松。由于染料的类型不同,裂隙充填物可不发光或发蓝白色、暗绿色荧光等。

(五) 覆膜处理

1.目的

改变翡翠的颜色。

2.方法

在翡翠的成品表面覆着一层有机膜,又称为“穿衣翡翠”(见图

3-2-37)。

3.耐久性

覆膜翡翠的耐久性较差,薄膜容易脱落。

4.鉴定方法

覆膜翡翠的颜色均匀;折射率偏低,点测法为 1.56 左右(薄膜的折射率);放大观察可见表面光泽弱,多为树脂光泽;无颗粒感;局部可见气泡;可见薄膜脱落,多出现在边缘部位;针触之感觉较软;手感较涩。

(六) 翡翠拼合石

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翡翠经人工拼合给人以整体感觉是常见的翡翠原石作假行为。制作过程为,在没有颜色、质地较差的翡翠原石上切下一薄片,将切下的薄片涂上绿色颜料或植入绿色胶块后,再粘贴回去。然后再在其外部用粉碎的翡翠皮壳混合石英砂用胶粘结,目的是掩盖拼接缝。有时也将无皮壳的翡翠表面做皮,仿带皮的翡翠。但是经过这种方法拼合的翡翠原石皮壳质地较软、有胶感,缺少天然翡翠原石皮壳的结构。

六、合成翡翠及其鉴别

1984 年 12 月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翡翠。方法是用粉末状钠、铝和二氧化硅加热至 2700℃高温熔融,然后将熔融体冷却,固结成一种玻璃状物体。再将其磨碎,置于制造人造钻石的高压炉中加热。为了获得各种颜色的翡翠可以加人一定的致色离子加少量的铬变成绿色:加多些铬就成黑色;加少量锰可以得到紫色等。这种高压下加热结晶的产物就是合成翡翠。合成翡翠的成分、硬度、密度等方面与天然翡翠基本一致。但是合成翡翠颜色不正,透明度差。其物质组成主要是晶体粗大、具有方向性的硬玉矿物和玻璃质,两者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接近硬玉矿物的组成。由于合成翡翠的技术目前尚不成熟,针对合成翡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欠缺,所以合成翡翠的鉴别相对比较容易。合成翡翠的透明度差,发干;颜色不正,比较呆板;不具有纤维交织结构,无“翠性”。

七、翡翠的质量评价

翡翠的质量评价可以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净度、切工、重量六个方面进行,其涉及到行业中常提及的“种”、“水”、“色”、“地”、“工”等俗称。

1.颜色

颜色是翡翠质量评价的关键。商业上经常从以下几方面对翡翠的颜色进行评价。浓:是指翡翠颜色的饱和度要高。同一色调的饱和度越高颜色就越深,饱和度越低颜色就越浅。翡翠有许多种颜色,绿色是最主要的色彩,好的翡翠要求是浓淡相宜的翠绿色。阳:指的是翡翠颜色的亮度要高。颜色鲜艳的翡翠给人以青春勃发的感觉。正:指的是翡翠的色调要纯正,不含其他色调。正色翡翠的色彩饱和度可高可低,也就是颜色可浓可淡,但色彩的主色调一定要纯正,也就是纯的光谱色。如纯正的绿色翡翠应为正绿色或翠绿色;紫色翡翠要求是纯正的紫罗兰色。翡翠通常会有偏色,一般是偏蓝色、偏黄色或偏灰色。如有偏色现象出现,则宁可偏黄不可偏蓝。如果翡翠绿色中含有黄色调(即偏黄)则称为“色阳”或“色嫩”;如果绿色中含有蓝色调(即偏蓝)则称为“色老”或“色硬”;如果翡翠的色调中含有蓝灰或黑灰调,使得翡翠的绿色变得阴暗、不通透,则称为“色阴”。匀:指的是翡翠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翡翠是同种或不同种矿物的集合体,颜色多呈点状、丝状、团块状分布,很难达到均匀。所以翡翠的颜色越均匀,其价值越高。和:指的是翡翠不同颜色分布的和谐与否。翡翠经常出现不同颜色的组合,如“春带彩”、“福禄寿”、“刘关张”。不同的颜色搭配为翡翠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

2.结构

翡翠的结构是指其矿物颗粒的大小、形态及颗粒间结合方式,它直接影响翡翠的“种质”、“水头”、光泽和硬度等。颗粒细小,结合紧密的翡翠则显得温润细腻,是高档翡翠的必备条件;反之,颗粒粗大,结构松散的翡翠质量将明显下降。

3.透明度

翡翠的透明度又称为“水头”。透明度的好坏在行业中常用“长”、“足”和“短”表示,称之为“水头长”、“水头足”或“水头短”;也可用“一分水”、“二分水”来表示。绝大部分翡翠都是不透明至半透明,透明者极为罕见。翡翠越透明表明其品质越高。

4.净度

净度是指影响翡翠美观程度的因素,包括脏色和裂隙等,即所谓的“绺裂”。这些“绺裂”的存在将影响翡翠的美观,净度越高则翡翠的品质越高。

5.切工(雕工)

翡翠的切工是指翡翠的选材设计、切割比例、雕刻工艺及抛光工艺等几个方面。对于素面翡翠要求切割比例适中,抛光优良;而对于玉雕制品的质量评价来说,工匠们的巧妙构思、娴熟技艺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6.重量

翡翠制品的价值不受重量的严格限制,但是在颜色、质地、透明度等质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体积越大也就是重量越大,则其价值越高。商业中常用“种”和“地”对翡翠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种”是指翡翠的矿物组成、颜色、结构、透明度等对翡翠品质的综合影响,又称为“种份”或“种质”。翡翠的种质按优劣程度常分为“老种”、“新老种”和“新种”。“地”是指除去翡翠颜色之外的质量状况,也就是对翡翠颜色所附着的基质状况的描述,又称为“底子”或“地张”。翡翠的地子按优劣可分为:“玻璃地”、“冰地”、“糯化地”(“藕粉地”)、“豆地”、“瓷地”等几大类。但有时“种”、“地”的概念容易混淆,也有人称为“玻璃种”、“冰种”、“糯化种”、“豆种”等。一般可称翡翠为 x x 色 X x 种 X x 地翡翠,如“阳绿色老种玻璃地翡翠”、“紫罗兰色新

种豆地翡翠”。

八.翡翠的产地简介

翡翠的主要产地有,缅甸北部克钦邦的帕岗一道茂一带;危地马拉的 Motagua 谷地的中央;日本,俄罗斯 Borus 山和 Sayan 西部;哈萨克斯坦靠近巴尔喀什湖 Itmurunby 山等地。世界上有 95%以上的商业翡翠产于缅甸。缅甸翡翠的成因现仍存在争议,有区域变质成因说、岩浆成因说和交代成因等学说。大约 3500 万年前(相当于第三纪),印度板块沿东北向与欧亚板块相撞,并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这一碰撞不但使得缅北及滇西地区更加向东东北向挤压,而且还使青藏高原及云贵高原逐渐抬升,从阿帕龙到密支那形成一条弧形 90º转弯折曲的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并造成滇西地区的横断山脉的形成,同时侵入了大量碱性玄武岩和超基性岩。缅甸翡翠矿床位于缅北抹谷西北的雾露河中上游地区。主要分为三个矿区:后江矿区、帕岗—道茂矿区、抹岗矿区,其中帕岗一道茂矿区是最大、最著名的矿区,也是最古老的矿区。翡翠矿床类型分为两大类四种类型:原生翡翠矿床,次生翡翠矿床。次生翡翠矿床又可分为:第四纪砾岩层翡翠矿床、残坡积层翡翠矿床、现代河床翡翠矿床。

(一) 原生翡翠矿床

原生翡翠矿床产出于道茂岩体的蛇纹石化橄榄岩之中。道茂原生矿床包括了四条矿脉,矿脉由硬玉和钠长石矿物组成的硬玉岩、钠长石硬玉岩和钠长石岩,呈脉状在蛇纹石化橄榄岩内产出。另外原生矿脉还见于格地莫、散卡、隆肯等地,这些矿脉被称为新场区,新场区的翡翠多为中低档次。

(二) 次生翡翠矿床

次生翡翠矿床主要分布于钦敦江支流雾露河的冲积层,雾露河上游有两条东西流向的支流发源于翡翠原生矿分布地区。道茂矿山即为南支流的源头。这两条支流汇合于隆肯北边,并折向南流,河流冲积层发育,形成不同类型的次生翡翠矿床。

1.第四纪砾岩层翡翠矿床

此类矿床属次生矿床,是原生翡翠矿床经构造运动、风化剥失、搬运分选沉积而成。雾露河流域第四纪巨厚砾岩层是主要的翡翠矿床赋集层,分布在帕岗一道茂矿区的中南部,矿体呈长条状分布,长达几十千米,北北东走向,最宽处在麻蒙一带,宽 6km,砾岩层的厚度可达 300m,组成雾露河高层阶地。含硬玉岩的砾岩层为最底层,厚约 15m。第四纪砾岩层的翡翠以砾石体积巨大为特点,是玉雕用翡翠的主要来源,底层砾岩中也含有优质翡翠。第四纪砾岩层翡翠矿床主要产地有次通卡、大谷地、灰卡、香拱等地老场区。在第三纪砂岩、砾岩的沉积层也发现有硬玉的漂砾,只是这些矿床的规模较小,如仙洞场区。

2.现代河流冲积型翡翠矿床

现代河流沉积型矿床是最有价值的翡翠矿床,它是由流经第四纪含翡翠砾岩层的雾露河及其支流搬运分选而成,与第四纪砾岩层翡翠矿床同属次生矿床,并且在成因上具有连带性。矿床主要分布于雾露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中,集中在散卡村到蒙麻地区雾露河下游约 30km 长的河床中,优质翡翠矿床更是集中在帕岗和蒙麻一带。现代河流沉积型翡翠矿床所产翡翠具有 比重大、硬度高、质地均匀、结构紧密、裂隙少等特点,多为高档首饰级翡翠,是老场区集中开采的矿床类型。

3.残坡积翡翠矿床

残坡积翡翠矿床主要产出在山坡上,也属次生矿床,一般是原生矿床剥离后,经洪水或重力的搬运作用而成,砾石有了一定的分选性和磨圆度,但保有更多的原生矿床翡翠的特点。雾露矿区以龙塘矿床为代表,属新老厂,翡翠的质量介于原生矿与砂砾矿之间,产量较少。另外,后江矿区、抹岗矿区与帕岗一朵莫矿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质产出条件,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矿区。后江矿区位于帕岗矿区的西北部。包括后江和雷打场两个采区。后江采区翡翠矿床沿后江分布,长约 3km,宽 100—200m,属现代河床沉积矿床,此采区出产的翡翠具有产量高、品种多、质量好等特点,属老场区。雷打场采区位于后江上游的一山坡上,为残坡积型矿床。翡翠矿床赋存于第四纪砂土层中,翡翠具有种干、硬度低、裂绺多、难以取料等特点,因其裂绺呈树枝状分布,像天空打雷时闪电的形状,故称之为雷打石,属新老厂,多为中低档翡翠。抹岗矿区位于帕岗矿区南部,北邻恩多湖,属砾岩层沉积型翡翠矿床,有较悠久的开采历史,1910 年王正坤所购正坤玉就产在其矿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