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不少外国人在大唐居官,这在今天看来都或多或少有点匪夷所思。

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赏析(春江花月夜赏析)(1)

文化的自信和发展在唐代诗词上也有明显的体现,乐府诗,宫体诗,田园诗,边塞诗,讽喻诗,律诗,绝句等等,当然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会将同一首词划到多种类型里边,这也是它多彩的地方,就好比阳光有不同颜色的光谱一样,诗词有不同的情调,不同的韵味。

在某一个细分品类里面,也许《春江花月夜》不是最好的,比如在送别诗里面,可能不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登高诗里面,不及王维的《九与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朦胧诗里面不及李商隐的《无题》系列,但站在一个更宏观的,更高的角度来看,《春江花月夜》可能真的是最好的一篇。

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赏析(春江花月夜赏析)(2)

不管是古人还是近现代学者,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都非常之高,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孤篇压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初次接触这首诗的时候,觉得这些说法太过夸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对这首诗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觉得,也许这些评价是很有道理的。

从篇幅来讲,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很长的诗了,全诗达36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单从一首诗的篇幅便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水平。最为我们熟悉的唐代长诗便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了,白居易无愧为唐诗大家,但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这两首长诗比较是不妥当的,白居易的诗重在叙事,张若虚的诗重在写景。这就像我们不能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相比较一样。

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赏析(春江花月夜赏析)(3)

从诗词的视觉冲击来看,《春江花月夜》堪称一绝,至少我很难从我所了解的唐诗中找出一首来能与之等量齐观。这首诗将春、江、花、月、夜五者有机的融合,而这五种景物在诗中又恰如其分的相互渗透。在读者的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宏远的,辽阔的,深邃的,立体的,交相辉映的巨幅画卷。

作者诗中的意象让人不自觉地产生联想。月下的春潮,皎洁的银月,空中流的霜,银光中的花树,静静地捣衣砧,慢慢地被春潮流过,透着春天的寒气。你会觉得较低的天空是有一些模糊的,那里清霜漫飘,但同时你还会觉得夜空是如洗的,因为那里有一轮明月,她此刻已经在春潮的伴随下升起,皎皎如盘,穿过轻纱般的流云。只要你愿意展开,完全可以开启一个无穷的想象,因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已经把你带到了这里。

对于诗的传承来说,带给人的是惊喜和无限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总是要有些情怀的,人总是要有些求索的,人生的意义大概也在于此了。

面对静静流淌的潮水,春江潮水连海平,当空高悬的明月,静静地沐浴在繁花飘香的江边,你会很自然地将自己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亘古未变,而世间已沧桑。第一个站在江边仰望月亮的人是谁,是月亮照耀了他,还是他仰望了月亮?

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赏析(春江花月夜赏析)(4)

到这里已经有一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思考在里面了。人和宇宙到底是什么关系,古人认识的宇宙虽然没有今人了解得那么宏大,但它的神秘已经足够先人们为之倾倒了。月未变,而人已老,在时间的面前,生命是短暂而美好的,正如这春江花月夜,很快就春江退潮,明月西斜,四季往替,韶华不再。

人永远不是孤立的,特别是有诗情的人,总有一颗缠绵细腻的心。“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思念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每当这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内心的脆弱,进而是它的柔软,还有那来自远方的温暖,这种出现在诗词中的思念的温暖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沟通了古今,跨越了海陆,穿起了彼此。有了今夜的思念,不管你明天回到故里,还是直奔前程,都会有一股不同寻常的感受和力量。

《春江花月夜》的好,在于她是一首丰富的诗,一首深厚的诗,一首启人思考的诗,一首熨平内心的诗。他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品读诗情,感悟人生,期待您的关注,评论和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