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历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很多人的胃口以不限于填饱肚子为主了,更多的去品尝一些大自然的野生动物,大家都应该知道生物链吧?你去破坏了他们的生活规则,久而久之人类的生活空间也会受到威胁。 大壁虎被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丹顶鹤平级;2019年8月末,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采纳了将大壁虎编入附录II物种清单的建议,也就是认为它属于目前不一定濒临灭绝、但如果不严格控制贸易就有可能灭绝的物种。

大壁虎,也是中药店、煲汤馆中常见的“蛤蚧”。作为我国南方广布的爬行动物,为什么它的保护等级这么高?

注:近年来,有人认为大壁虎应分为两个物种,瑞氏大壁虎(Gekko reesevii,红蛤蚧)和大壁虎(Gekko gecko,黑蛤蚧)。本文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未将二者严格区分,下文“大壁虎”“蛤蚧”均包含两种。

明明分布广泛,却到了濒危的边缘

大壁虎(Gekko gecko)是现存最大的壁虎之一,全长超过25厘米,身子又粗又肥、遍布鲜艳的红色小斑点——在中国只要是符合上述特征之一的壁虎,基本上就能确定是G. gecko了。

大壁虎的地理分布并不狭隘。它广布于我国南部省份(包括云南、广西、广东等),还可见于印度部分地区、东南亚、新几内亚部分地区及一些太平洋岛屿,甚至还被人工引入大洋彼岸并成功形成野外种群。自然状况下,大壁虎喜欢栖息于热带或亚热带雨林中的树干或峭壁,日落后开始活动,捕食昆虫、其他无脊椎动物甚至小型脊椎动物。

野生大熊猫如何得到保护(和大熊猫平起的一级保护动物)(1)

在人类建筑中孵化的G. gecko幼体。

随着农业用地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壁虎的自然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干扰,但它们也可以在城市中生活。和许多同族亲戚一样,大壁虎喜欢捕食被人造光吸引的昆虫,人类建筑也可以为它们提供栖息地。可为什么在中国所有壁虎科成员里,蛤蚧的命运最为悲惨,甚至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原因很简单:传统的中药观念 近年兴起的宠物贸易。

迅速减少的中药“蛤蚧”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蛤蚧”,都跟药材有关。长期以来,蛤蚧被认为能够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这类描述大量见于《本草纲目》《开宝本草》等古代医书中,譬如《本草衍义》写到“(蛤蚧)有功,治久嗽不愈”。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了当代。

考虑到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与之对应消费能力,大壁虎野外种群的迅速减少也就不难理解了:“(20世纪)60年代全国平均每年收购量为31.4万对”,至2003年时“年产量已不足万对。”

野生大熊猫如何得到保护(和大熊猫平起的一级保护动物)(2)

待售的蛤蚧干。图片:图虫创意

可怕的是,这种追捧不仅限于国内。前面提到,大壁虎在东南亚、南亚广布。但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当地的大壁虎多半也遭了殃。比如在东南亚地区,大壁虎原本作为生育力和幸运的象征受到崇拜,甚至被认为是龙的化身。但在利诱下,无论是“幸运神”还是“龙的传人”,都不免沦为猎物。更有资料显示,由于迁入非洲的中国籍务工人员数量增加,近年来由东南亚各国向非洲输出的大壁虎数量越来越多。

举例来说,有人估计过每年从泰国出口到中国等地的大壁虎数量不少于200万只;而印度尼西亚在2006年合法出口的大壁虎数量也达到4.5万只。

然而这还只是有记录的、合法交易的数量。考虑到包括孟加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一系列国家都对大壁虎的国际贸易作出了法律限制,潜在非法交易的数量或许更加惊人:2006年由印尼向中国非法输出的大壁虎约有120万条——这是合法交易量的27倍!

更令人唏嘘的是,殃及的并非只有大壁虎这一个物种。古时因为传播途径有限,“蛤蚧”的特征众说纷纭,导致长得相似的几种动物都以“蛤蚧”之名入药,包括但不限于蜡皮蜥、变色树蜥、某些种类的疣螈。

到了今天,虽然G. gecko已经被认定为中药蛤蚧的“真身”,但由于野外资源的枯竭和利益的驱使,其他种类的壁虎,甚至某些种类的巨蜥幼体,也都用来冒充蛤蚧出售,一同惨遭毒手。在这些几种“替罪羊”中,部分种类本身也是国家甚至世界级保护物种。

野生大熊猫如何得到保护(和大熊猫平起的一级保护动物)(3)

马来西亚的大壁虎。图片:图虫创意

话说回来,蛤蚧的“药效”到底是真是假?首先,目前蛤蚧入药主要以组方形式,也就是与其他药材混合后制成药剂,即使药方有效也不能直接断定是蛤蚧的功效。也有一些关于蛤蚧成分药效的研究,如蛤蚧肽似乎能能够提高某些小鼠的免疫功能;可惜这类研究很少被刊登在国外刊物上,也就是说它的药效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必须明确的是,在我国未获许可购买或消费大壁虎均属违法行为。1989年起施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明确将大壁虎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这也就说明一切与之相关的交易都需要获得许可——包括人工繁育出的个体。然而正是这样的国家保护动物,在某些电商平台上以死体形式大量销售。其来源途径不得而知。

“美丽”成为了原罪

宠物贸易进一步伤害了大壁虎种群。

凭借硕大的体型和独树一帜的花纹,大壁虎深受爬宠饲养者的青睐。近年来国内“爬宠风”逐步盛行,但执法并没有跟上,使得大量活体大壁虎在宠物市场上非法流通。

即使能从合法渠道获得,大壁虎作为宠物也并不合适,最主要的问题是大壁虎(尤其是成年雄性个体)桀骜不驯的性情:凶猛,饲养条件下不易接受人工投喂的食物,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将主人咬伤。此外,对温度、环境条件要求的苛刻也使之并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

人工繁育是否可行?

是否可以通过人工繁育,使大壁虎合法地满足中药市场和宠物市场的需求,以保护野外种群?这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实际上,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国内已逐渐有关于蛤蚧人工养殖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的相关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广西等地已有较为成熟的蛤蚧繁育基地。

但综合各方信息——比如令人触目惊心的走私数量——来看,目前野生蛤蚧在市面上仍占有相当的比例。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还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偷猎成本低

尽管大壁虎早在1988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就已被列为“国二“,但因为体型小好运输(甚至可以装进矿泉水瓶)、分布地广且多森林,因而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偷猎成本并不高。

人工繁育成本高

尽管技术上的难题基本上已经扫清,大壁虎的人工繁育仍需要消耗巨大成本。除了上文提到的性情凶猛外,大壁虎的低繁殖率同样对大规模养殖造成限制:雌大壁虎孵出后,要过3年才逐渐开始性成熟;好不容易交配完,每年只能产一窝卵(部分资料称可以产二至三窝),且每窝极少超过2枚(人工饲养条件下成体大壁虎甚至还有食卵的习性,因而这个数字会更少)。

即便这样,卵还得在人工精确控制温湿度的条件下孵化约100天才能最终孵化。在这整个过程中但凡出一点差错,足以使前功尽弃。

野生大熊猫如何得到保护(和大熊猫平起的一级保护动物)(4)

繁育成本低的一个典型例子,家鸡,与蛤蚧饲养周期的对比。

如此一来,人工蛤蚧之所以难以完全占据市场,原因也就很明显了:大量野生个体输入市场使蛤蚧售价长期“亲民”,而该价格又实在难以抵消养殖成本,养殖户自然不敢贸然投资。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目前看来,大壁虎加入CITES附录II已成定局,这表明从此世界各国间将遵照一系列既定条例来管理和限制大壁虎的国际贸易;另外,倘若本次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中能成功进入“国一“,往后有关大壁虎养殖、出售、购买等所有可能影响其种群的活动,都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