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唐代开始,就广泛使用皮袋、溅筒灭火。《中国火灾大典》记录:“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令壮士三五人撮水口,急整之救火”。随着时代的变迁,灭火器具也不断创新。到了北宋仁宗(公元1073年)时,便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为及时掌握火情,还设立“望火楼”,士兵站在高台之上望全城的火警。

古代消防管理(古代消防设施装备)(1)

故宫内的殿宇楼阁均为砖木结构,很容易着火。一旦发生火灾,如果不及时浇水扑救,火势会迅速蔓延,把这座价值连城的辉煌建筑化为乌有。为此,紫禁城的建设者们对防火特别重视,在宫殿前设置大缸,称之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以水克火,砖木结构的故宫就不怕火灾了。因此,这些大缸又被称为吉祥缸。

古代消防管理(古代消防设施装备)(2)

明代皇宫消防工作由禁卫军兼管。清康熙年间,始设有防范火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火班人数不下200人。火班又称机桶处。“机桶”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雍正年间,有位叫许远的高丽国使节,在北京看过这种救火器具救火表演之后,大为赞赏,回国后,禀奏国王,表示要向中国购买此物。清政府得知此事,以大国风度,向高丽国皇宫赠送了数台救火“机桶”。目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一种马拉救火机桶,是从外国进口的“洋货”,外国人叫它为“泵浦”,现代人称之为消防水泵,是100多年前制造的。当时的“机桶”,已经安装了四个轮子,是消防车的前身或雏形。

古代消防管理(古代消防设施装备)(3)

来源:中国消防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