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肖军 雷鸿涛 通讯员 欧阳灵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种下春的种子付出夏的汗水?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种下春的种子付出夏的汗水(播下诗意的种子)

种下春的种子付出夏的汗水

全媒体记者 肖军 雷鸿涛

通讯员 欧阳灵

窗外的山坡上,山花烂漫;校园的课堂里,孩子们的笑容天真烂漫。

“老师,‘自由’是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小河是快乐的”“他画的眼睛,为什么永远不会流泪”……

“你们的疑问,都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那就是作者在标题里写的‘任性’。”

5月30日上午,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5年级(5)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诗歌教学课。语文老师李柏霖和孩子们在欣赏诗人顾城的诗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师生之间的对话,轻松欢快又有趣。

2017年入职该校的李柏霖,陪孩子们写下1400余首诗,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去年,她获得第二届“乡村新生代教师奖”。今年5月初,又获得“怀化青年五四奖章”。

“棉花吐出了丰收”

——开启诗意的旅程

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位于该县坪村镇,离粟裕大将故居仅500米,为粟裕大将亲属捐建,约一半学生是留守儿童。

眼前的李柏霖,戴着眼镜,笑起来眉眼弯弯。

“我曾经有过因家庭困窘而内向自卑的童年,是老师陪伴我,开导我,给我力量。”李柏霖说,这种力量,促使她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后,选择回家乡任教。

一次作文课,主题是“难忘的周末”。有的孩子记录了周末两天的流水账,语句平淡,索然无味;有的孩子文字充满叛逆,表达了对情感需求的渴望。这正是农村一些孩子精神生活的缩影。

“棉花吐出了丰收。”2017年下学期,一个孩子在试卷上写的一个句子,让李柏霖的眼前灵光一闪。“写得太好了,一个‘吐’字,写出了画面感,把秋天写得好有趣。”她说,她给这个句子打了100分。

这个句子,给了她启发:孩子们拥有独特的创造力、想象力,孩子就是天生的诗人。为何不把引导学生创作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支点,给孩子们一个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

在“是光诗歌”和“为中国而教”两个公益组织的帮助下,李柏霖将诗歌带进了课堂,诗意旅程就此开启。

“柏霖老师就像一个‘火把’,点燃了孩子们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星星之火’。”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副校长龙桂林说,她为孩子们播下的是诗意的种子。

她的诗歌教学,也有老师并不看好,主要原因是,诗歌并不是学校的考试科目。

一段时间,李柏霖也很迷惘。是孩子们的灵动诗句,让她坚持下来。

面对记者,李柏霖可以将孩子们充满灵气的诗句背出来,并讲出背后的故事。

“眼泪真的好奇怪,疼的时候能忍住,累的时候能忍住,只要爸爸妈妈要外出打工,坐在车上向我挥手的时候,眼泪,忍不住。”留守儿童小遥的这首诗《眼泪》,读罢令人心疼。李柏霖拉着她的小手说:“別伤心,哪怕再孤单,诗都会陪着你。”

“育儒雅学子,做幸福教师。”李柏霖说,诗歌教学符合学校的育人理念。

“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探索诗意的路径

有孩子问李柏霖:“什么是诗?”

她喜欢女诗人依尼诺·法吉恩对诗的定义——“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李柏霖把课堂搬到了山间田野、河边菜地等现场,有时用游戏来激活诗歌课,目的是要让孩子们看见生活的诗意,让他们轻松快乐地与大自然对话,亲身去感受周边的世界。

就这样,在孩子们的眼中,花不是花,是长大的春天;彩虹不一定是彩虹,是天空的一幅画……

“春天的雨落下来了。‘滴滴’,叫醒了花花草草。‘滴滴’,引来了小虫小鸟。‘滴滴’,告诉蜜蜂和蝴蝶,哪里是花开的地方。”学生龙春名写了一首标题为《春雨》的诗。

龙春名说,李老师教大家开动想象,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写出来。

“童言的表达,都很珍贵。”李柏霖对童诗的理解,与平仄、修辞、对仗无关。她采取仿写、头脑风暴、九宫格填空、随机抽词写作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教学方式,激发孩子的灵感。

潜移默化,孩子们使用的词汇越来越大胆,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写出的童诗越来越美,开出一朵朵天真烂漫的语言之花。

粟李钰是一名留守儿童,他说自己喜欢写诗。有一次,粟李钰非常想念父母,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诗《山的另一边》:“奶奶对我说,山的另一边,就是我爸妈工作的地方。我常到山顶,望着那座城市。”

学生梁淞云,以前写作文总是不知道怎么下笔。自从上了诗歌课后,他学会了观察,充满了想象力。一天,遥望天空遐思,一首诗《白云》脱口吟出:“我要躺在软绵绵的白云上,一直等到夜晚,摘一颗星星,尝尝它的味道。”

李柏霖有一个“宝贝纸箱”,里面堆满了皱巴巴的作业纸,有些一看就知道是随手从本子上撕下来的。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触发灵感,即时写下的句子。

“油菜花是作曲家新作的曲子”“飘进我耳朵的是桃花的甜言蜜语”“我一口吞下了鸟叫”……仔细阅读这些句子,孩童世界里的视觉、听觉、味觉是何其独特。

李柏霖把孩子们的诗歌编辑印刷了3本《我们的诗》诗集,举行了颁奖仪式,给获得优秀诗歌作品的学生颁发奖状。诗集包装虽不精美,但孩子们却爱不释手。

“叩开孩子的心门”

——温暖诗意的童年

与其他一些地方的留守儿童相比,这里的孩子确实多了几分“诗意”。有的孩子通过写诗歌,变得开朗、自信。诗歌于大山里的孩子而言,就像一扇扇心门。李柏霖说:“叩开孩子的心门,你会看见他们多么爱这个世界。”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把表上的时间调快了,我就长大了。于是,我总喜欢让时针走快些,这样我就长大了。”写这首《长大》诗歌的作者叫龙春如,是该校6年级的学生。

面对记者,她谈吐自如,十分自信。“学写诗,让我胆子更大了。”龙春如自豪地说,她还是粟裕同志纪念馆的“红领巾讲解员”。

学生唐裕华,是一名经常不交作业的顽皮生。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甩不掉的影子》:“我走到哪影子就跟到哪,我想把影子甩开,于是,我飞快地跑开,用力地踢它重重地踩它……可它还是黏着我,我知道了影子是甩不掉的,我想要影子这样的朋友。”

李柏霖组织班上同学齐声朗诵这首生动有趣的诗,唐裕华十分高兴。这位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开始主动交作业。

“通过写诗,很多孩子变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李柏霖告诉记者,如今,孩子们通过诗歌来记录生活,表达自己。难过、开心、无聊、有趣等都被记录在自己的小诗里,也更加愿意敞开心扉。

对于杨瑷君来说,诗歌成了他与父亲交流的渠道。

他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经常早出晚归。杨瑷君胆小内向,父子俩平时很少说话。

“李老师让我们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写下来,我就有了灵感。”他写下了一首诗《偷烦恼的人》:“我说我想要当一个小偷,爸爸生气了。但,他不知道,我只想偷走他的烦恼。”

父亲杨文看了儿子这首诗后,颇感欣慰。他说:“我崽平时是个‘闷葫芦’,没想到他蛮懂感恩,我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粟盈淇的父亲在广东务工,她想念父亲,于是写了一首诗《偷偷长大》:“泥土怀抱里的种子,在慢慢长大。雨水亲吻着的花朵,在慢慢长大。而我,在爸爸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长大了。”

“娃的诗写得好,我以后有时间也要多陪陪她。”父亲粟超在电话里与老师交谈时说。

不少在外地打工的家长,也被孩子们的诗触动,惊喜、自豪、歉疚、思考,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多,关心他们的情感生活。

写诗打开了孩子的心门。学生小彦从记事起就没见过妈妈,性格内向。有一天,她写了一首诗《妈妈》:“小蝌蚪找妈妈,询问了很多动物,终于在荷叶上,找到了妈妈。但是,我想找妈妈,却没有一个人告诉我。”

李柏霖读后,找到小彦一起晒太阳,聊聊生活里的事。

“诗歌,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诗歌,或许是找到答案的一把钥匙。”李柏霖说,诗歌成了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老师从诗歌里读懂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困惑,适时予以教育引导。

“诗歌是光,照进大山深处,温暖乡村孩子的童年,李柏霖就像孩子们童真心灵的摆渡人。”粟裕希望小学校长张勋这样评价。

2021年,李柏霖在学校创办了“诗社”。越来越多的“小诗人”拿起手中的笔,遨游在诗意的童年。

“在纯真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在某个灿烂的春日,开出一大片茂密的花丛;不必艳丽,不需夺目,立在阳光下,静静地,静静地,便能引来清风和蝴蝶。”读着李柏霖近日写下的文字,记者似乎读懂了她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