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ト居外家东园(一)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年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人月圆•ト居外家东园(二)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这是元好问的两首看起来很像归隐的词。

很多人说,崩溃不崩溃,看看元好问。

要真正把玩读懂,还是要了解一下元好问的大概生平。

16岁就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元好问,却一生凄苦,曾自言:吾亦厌余生。

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句子(吾亦厌余生崩溃不崩溃)(1)

七岁能诗,六次科举考试不中。

16岁,府试不中。

19岁,长安参加府试,又未中。

22岁,第三次参加考试,再次落第。

24岁,其兄长在蒙古族屠城中丧生,举家迁往河南。

25岁,赴汴京,考试又一次失败。

28岁,又赴京赶考,仍未成功。

32岁,终于进士及第,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

35岁,终于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

36岁,冷官生活请长假回到了登封。

37岁,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内乡县令,后丁忧闲居。

42岁,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

43岁,到汴京为官。

44岁,最疼爱的小女儿阿香离开了他。元好问作为前朝官员,被发配至聊城,一关就是四年。

不忍心再写下去了。

四十多年的岁月里,也不过是个亡国的囚徒。

48岁,元好问回归故里。

50岁,元好问拒绝出仕为官。

51岁,驾车策马,独自远游,足迹遍布中原。

56岁,还乡,以一副恬然之姿,终日在此研读史书,吟诗作赋。

63岁,元好问觐见“驻桓、抚间”的忽必烈。

67岁,在历史上少有的乱世中,他为我们留下了1300多首诗词,走完了一生。

这一生,“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字字饱含悲愤。“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这一生,《论诗三十首》,骂卢仝,儿辈从教鬼画符;笑秦观,无力蔷薇卧晚枝;看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羡阮籍出门一笑大江横。

这一生,编撰了《壬辰杂编》,“以诗存史”的目的,编成《中州集》。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多为后人所仿效。

这一生,“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元遗山之词如穷星孤松,列元好问于元散曲名家之列。”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元之际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史学家,其诗、词、文都堪称大家。《四库全书》评价他:“好问才雄学瞻,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近现代缪钺称其“诗文史学,萃于一身”。

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句子(吾亦厌余生崩溃不崩溃)(2)

写《人月圆》这组词的时候,50岁的元好问历经磨难,回到家乡,择居在母亲张氏娘家东园,外家东园也由此而来。

重冈已隔红尘断。重叠的山冈能把他所不愿意再看到的那个世界完全隔绝开来。老夫我所能做的,只是醉酒醒来,欣赏那远岫间的明月;喝醉之后,享受那长松间吹来的清风。

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实则一腔酸楚,满腹忧郁,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但细细咀嚼,又字字句句语含沉痛。

元好问在曲中表现的主题虽然是欣慰与满足,但在字句中也隐约透出国家灭亡后闲居无所的无奈,流露出故国已非、世事难料的无奈与慨叹。

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句子(吾亦厌余生崩溃不崩溃)(3)

在第二首曲子中作者完全是用了另一种写法,即通过一连串寓意深沉的典故,替代了作者的自白。

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到“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是刘禹锡旧地重回的感受。借用的虽是刘诗的句,“花落水空流”的景象却是惨痛百倍了。

“清泾浊渭”用杜诗,杜诗原意是写大雨滂沱中河水的印象,“去马来牛”化用《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之意。时间奔流不息,马走牛来,朝代更替,故乡大变。

元好问既以谢安的“扶病”借喻自己重回故园的衰残,又以羊昙的“挥涕”来代表自己对外家人物殁亡的哀悼,所谓“一醉都休”,不过是强行自我麻醉而已。

史载谢安收到排挤后扶病还京,经过西州门,对左右说:“吾病殆不起乎!”不久果然病逝。他的外甥羊昙素受谢安恩重,不忍心再行经西州门。后来因为喝醉了酒,误入这一禁区,日诵曹植《箜篌引》恸哭而去。

“生存华屋,零落山丘”出自三国时曹植的《箜篌引》,同时也是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据说,羊昙在哭谢安时所诵诗句即为此句。

全曲通过一系列典故和前人成句的化用,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沧桑巨痛,及“卜居外家东园”而苟延残生的沉重心情。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是元好问的组曲作品,全曲应用了移情效果,或寓情于景,或运用典故,意词俱到,含蕴深远。两只曲子从表面上看,沐清风,赏明月,把一切都付之一醉,其实则字字酸楚,句句沉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