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重庆9月17日电(记者周闻韬)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引发公众关注什么是猴痘?传播途径有哪些?个人如何预防?记者采访相关专家了解到,我国为猴痘非地方流行性国家,目前发现病例均来自境外输入专家提醒,公众应掌握猴痘预防相关知识,加强科学防范,理性看待猴痘,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应对猴痘不必恐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应对猴痘不必恐慌(如何科学防范猴痘)

应对猴痘不必恐慌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9月17日电(记者周闻韬)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引发公众关注。什么是猴痘?传播途径有哪些?个人如何预防?记者采访相关专家了解到,我国为猴痘非地方流行性国家,目前发现病例均来自境外输入。专家提醒,公众应掌握猴痘预防相关知识,加强科学防范,理性看待猴痘。

据国家卫健委今年6月发布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显示,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彭景介绍,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猴痘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猴痘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指出,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彭景解释说,自限性疾病是指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控制,并依靠自身免疫逐渐痊愈,不需要特殊治疗。从目前来看,猴痘病毒的传播力、致病力、死亡率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天花病毒。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尚无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如予解热镇痛药退热,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情况下,猴痘症状在2-4周内自行消失,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建议相关群体做好必要的预防工作。

个人应如何预防猴痘?重庆市卫健委提醒,正在国外旅行或居住的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猴痘疫情信息,尽量避免与当地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体液、分泌物、血液等,肉类应彻底煮熟后食用,同时加强个人手部卫生。

针对疫区归国人员,其入境21天内应主动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应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和接触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此外,近期计划出国人员需密切关注目的地猴痘疫情,了解掌握猴痘预防相关知识。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