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发。这天开始要操办年节的主要食品了,长辈人蒸馒头时总是自己发好面来蒸。

发老面的正确口诀(二十八把面发山东人)(1)

把发面,就粘了“发”的吉祥语,寓意发家和发财。蒸馒头中的“蒸”字,寓意把运气“蒸”(争)来。

面食的出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到明代,面食的制作就已经很精美了。

发老面的正确口诀(二十八把面发山东人)(2)

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对面食大加赞赏。

都是过春节,但是我们国家南北方过节的饮食风俗是有很大差异的,饮食风俗,还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之类的演绎。新年之际,饺子、年糕都是象征意味浓郁的符号化食品,堪称餐桌上的“吉祥”。除了饺子,吃上自己家里做的一碗热腾腾的面,既简单又美味,也是年的味道。

发老面的正确口诀(二十八把面发山东人)(3)

在山东就有个不能不错过的面食——油旋。

相传油旋是清朝时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齐河县)去南方闯荡时在南京学来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来济南后依据北方人的饮食特点将油旋的口味改成咸香味,一直传承至今。

发老面的正确口诀(二十八把面发山东人)(4)

清代顾仲编著的《养小录》中这样记载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据说道光年间济南城里的凤集楼是较早经营油旋的店家,民国初年时,济南有十几家经营油旋的店铺,油旋成了当时名扬全国的小吃。

油旋,济南人钟爱小食,从口味制作到出炉,融合了浓浓的泉城特色。和面、上油、制面胚、烙制、烤制、做旋……要经历 12 道制作工序才能吃到的美味,自是有着独特的风味。

发老面的正确口诀(二十八把面发山东人)(5)

济南油旋的做法在清朝时便有记载,其中最讲究的当属和面。

用古法的技艺“搋、叠、打”进行上百次的重复,最后使面团光滑,不粘手,又不粘擀面轴时才可继续下面的步骤。

发老面的正确口诀(二十八把面发山东人)(6)

将近60层的面皮酥脆至,内里夹杂着的章丘大葱香气弥漫,经过济南泉水浸润的内里更是柔软如絮,一碗鸡丝馄饨加热腾腾的油旋,开启了济南人一天的忙碌,各种滋味, 妙不可言。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就是生活在哪,哪里就有特定的让我们生存的食物。而随着历史的变更,每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风味的美食,下次去山东别忘了品尝这道非遗美味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