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1)

抑郁症会遗传么?遗传概率是多少? 服用抗抑郁药可以生小孩么?

案例1: 停药备孕复发的叶女士

患抑郁症的叶女士来到诊室:医生,我想要孩子。

我说:您第一次发作,疗效很好,而且已经足疗程治疗了,可以尝试减药和停药备孕试试,但有复发的风险。

叶女士决定减药试试。当药量减到特别小了,她就没来找我。

半年后,她和丈夫一起来到诊室,很沮丧地告诉我,停药2月抑郁就复发了。我告诉他们:先服药控制病情,怀孕暂时搁置。服药两周后,叶女士和丈夫又来了,这次是非常纠结:“大夫,我怀孕了,这个宝宝能要么?现在这个药还能吃吗?对宝宝有影响吗?”

案例2:不想要孩子的张先生

患抑郁症的张先生满脸愁容的来到诊室说:医生,我很苦恼,我以前得过抑郁症的事,一直没有告诉我妻子,我不敢要孩子,怕遗传给孩子。但最近媳妇家人一直催我们生小孩,我就找各种理由推脱,甚至现在我都不敢见媳妇家的人……我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心情也变得越来越糟,仿佛抑郁要复发了……我媳妇很爱我,看到我这样,她也很难受,她已失眠一个星期了……医生,我该怎么办啊?

案例3:停药受孕生的脑瘫宝宝,我们该何去何从?

王先生是一个公司的老总。他的儿媳妇患有抑郁症,为了要小孩,就停药受孕,很不幸,虽然停药了,但是生产不顺利,生了一个脑瘫宝宝。王先生不顾其他人反对,决定:全力救治脑瘫的孙子康康,未来有事,都由他这个爷爷扛……


以上只是生育年龄的抑郁患者和家庭遇到的艰辛和困境的缩影,在诊室里,更为复杂更加纠结的情节每天都在上演……尽管在医学发展的今天,很多情况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但是多年的临床所见所闻也告诉我,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局。作为专业人员,如何在不可为中有所为?如何使患者家庭的利益最大化?是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非常感谢那些信任我的家庭,让我有机会陪伴他们一起冒险,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享受冒险成功的欣喜,承担冒险失败的责任……在此,把这些经由真实案例总结出来的经验,分享给专业人员和有需要的家庭,期待能帮助更多家庭渡过难关。


四个步骤:Step 1 了解风险:遗传风险/各种治疗手段风险/不治疗风险

抑郁遗传风险:

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2)

妊娠期治疗风险:

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3)

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4)

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5)

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6)

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7)

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8)

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9)

孕期抑郁发作不治疗的风险:

抑郁症可以生育吗(抑郁症生育需要了解的那些事)(10)

有关以上讯息可能随时更新,有需要的家庭,需到专科医院找有此方面积累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问题的咨询。

Step 2 让核心家庭来做主

常见误区1:独自决定

案例2中的张先生就是擅自和独自决定不要孩子的典型例子。殊不知,要孩子是夫妻双方的事情,如果仅由夫妻一方来决定,会给婚姻和家庭埋下很多定时炸弹。张先生的故事就是教训。好在他后来在我的劝说下,邀请妻子参与到了决策中……

常见误区2:过度悲观

案例1中的叶女士属于对抗抑郁药致畸风险过度忧虑,案例2中的张先生属于对抑郁遗传风险过度悲观。事实上,Step 1的研究数据告诉我们,这些风险并非百分之百。因此,作为当事人,我们一方面需要了解风险概率,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我们自己对最坏结果的承受能力,然后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常见误区3:盲目乐观

案例3中的爷爷王先生就是盲目乐观了。脑瘫儿不仅需要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而且后期的各种康复训练需要消耗家属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爷爷虽然有心抚养这个脑瘫儿,但也需要考虑自己已经年迈,是否能够承受如此巨大和长期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是儿子和儿媳的,如果儿子和儿媳并未做好抚养脑瘫儿的准备,一旦爷爷因年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抚养脑瘫儿的能力,这一家三口将何去何从…....这个案例就比较不幸,孙子4岁时,爷爷不堪重负,患了重度抑郁,而孩子的父母又无法承担照护孙子的责任,爷爷产生了带着孙子一起结束生命的念头……

·小贴士:

-抑郁症患者在做生育计划和整个生育过程,都需要夫妻双方共同面对和协商

-心理能量足够强大的患者本人的父母常常是可以邀请参与协商的资源,但决策权需要交给夫妻

Step 3 识别差异,形成共同目标

识别常见差异:

(1) 要不要孩子?

(2) 男孩还是女孩?

(3) 能冒多大风险?

形成共同目标:

(1)详细罗列可靠性的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灌注希望和可能性:不管是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的患者,都有生出健康宝宝的成功案例,不是一定不能生。

(2)夫妻双方真诚沟通,表达最真实的想法,这样才能减少后续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形成弹性的共同目标:所谓弹性,指目标可分阶段制定,可以在一个区间范围,而不要绝对化。比如,尝试最近1年先不考虑要孩子就比不要孩子这个目标有弹性, 35岁前如停药成功受孕就要孩子,否则就不要了也比不要孩子这个目标有弹性……

(4)夫妻双方需要形成长期合作的理念:不是生完就完了,孕育与养育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有长期合作的准备。尤其是需要讨论,万一遭遇最坏的结果,双方如何承担和面对……

案例

案例1中,叶女士和丈夫都是35岁高龄,都特别渴望要这个来之不易的宝宝,得知妊娠头3月服药虽然有一定风险,但他们所使用的抗抑郁药风险致畸还不那么高。夫妻双方协商后,决定冒险,在严格产检排畸情况下要这个孩子……

案例2中,张先生把妻子邀请来到诊室后,了解到,妻子虽然特别渴望要孩子,但她不能冒任何的服药致畸的风险。而张先生本人的态度是孩子可要可不要,但致畸风险千万不能冒。在此之前,他们夫妻双方对这个话题是闪烁其词的。这次搬到台面说明白后,两个人都轻松了。经过一番协商,他们最终决定选择过丁克生活……

Step 4 激活系统资源

妊娠本身就是应激事件,加上患病,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和家庭的压力。因此,需要尽可能激活患者自身和周围资源,来协助患者和家庭渡过难关。

1.家庭帮助者:冷静而有智慧的患者父母,常常是可以借用的资源。

2.医学资源:选择排畸水平高的医院产检;进行妊娠期精神科随访;面见心理治疗师……

3.通过朋友圈,病友群,孕友群等,从中获得经验分享,理解支持。

案例1】:

叶女士和她先生决策要孩子后,叶女士的父母就参与到了产检\精神科复查和对患者的照料中。经过10个月的煎熬,他们非常幸运,生下了一名健康的宝宝。宝宝现在已经2岁了,还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案例2】:

决定丁克的张先生夫妇,在35岁的时候意外怀孕。经过一番纠结和讨论,他们要下了这个孩子,非常幸运,孩子非常健康。等孩子2岁,他们再次妊娠……今年上半年,他们还带着孩子来门诊探望我,老大已经5岁,老二也可以跑了……

案例3】:

王爷爷抱着孙子自杀没有成功,他们顽强地生活着:王爷爷和老伴强撑着每天带脑瘫的孙子做康复训练……孩子的父母仍旧无法接受自己有个这样的孩子……

虽然王爷爷家庭的结局并不理想,但仔细分析,导致他们结局的原因,似乎跟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抑郁症好像都没有关联:孩子是在抑郁痊愈和停药情况下生的……

因此,除了抑郁,抗抑郁药,妊娠相关的风险还有很多很多,都是防不胜防的……面对妊娠这一压力性事件,作为患者,既不必过渡悲观,放大抑郁和抗抑郁药等带来的风险,也不能盲目乐观,不做准备就铤而走险……


三个案例落幕了,结局有人欢喜有人愁,

生活中的抑郁妊娠故事,却从未谢幕,

如何让结局

多一些惊喜,少一点遗憾,

多一些准备,少一点仓皇,

需要我们专业人士陪伴病患家庭来共同思考和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