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一个事儿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让广大网民哭笑不得,让无数鸡娃老母亲爱恨难舍的——量子波动速读。
好奇之下我给某培训班打了个电话,那边慷慨激昂地告知我“我们这套课程是有量子力学专业知识支撑的balabalabala……”,当时隐隐约约觉得我作为理科生的过往和智商,在被piàn子们按在地上摩擦。
这让我一个理科生不得不,不自量力地又重新走马观花地复习了一点点量子力学的过往……确实,整个微观世界,从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到海森伯和薛定谔,这么多研究者都没有一个人能证明,书上的文字能通过空气传播到我的脑子里。
所以,回到题目,量子波动速读跟量子力学没半毛钱关系,纯属碰瓷……
当然,今天我并不是来聊量子波动速读的,看看今天的日子,今天,我是来推荐书的!
在我看来,现如今知识进入一个“下沉”阶段,当年让万千学子熬秃了头的历史、地理、政治,纷纷一头扎进有趣的“深渊”,最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书也一样,带着物理学大佬量子力学走下神坛,戴上“亲民”的标签儿,用有趣的方式,科普曾经高不可攀的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怎么来的?
越是简单的事物,本质就越复杂,这句话一点没错。
古希腊哲学家在“把一块石头敲碎,再把最小块敲碎,再把最最最小块敲碎……敲敲敲,一直敲下去,直到敲不碎”的过程中,找到了世界的本质——原子。
然后,在跨过“世界的本质”这座大山后,他们将目光转移到——光,是由什么构成的?
毫无疑问,光是不可能被敲碎的,于是古希腊哲学家用他们惊人的物理直觉表示:光是由一粒一粒非常小的光原子组成。
这就是上古科学界的微粒说。
到了17世纪,日常所见的光,就成了物理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是微粒,还是波?
简要叙述一下这场战斗(每一场战斗都落脚到初高中物理课知识点):
失恋的数学教师格里马第通过衍射现象,宣布:光是一种波。由此,正式开启波动说与微粒说长达300多年的斗争。
1672年,牛顿带着光的色散实验,加入微粒说阵营,并在波动说大神胡克和惠更斯去世后,出版《光学》一书。由此,微粒说威震四方。
一个世纪后,少年天才托马斯·杨用双缝干涉实验,为波动说站台,并惊动了整个微粒说军团。
为了证明光是一种微粒,拉普拉斯提出“折射现象”,马吕斯提出“偏振现象”,都被托马斯·杨的横波假说挡了回去。
接下来,麦克斯韦一不小心计算出电磁波的速度,竟然几乎和光速一致,而就在1887年,赫兹通过一个高频振荡回路,确认了光电效应……
由此,打开了一个人类一直不曾进入的世界——微观量子世界。
为什么要看量子力学?
类似的问题,我们多年前也问过——
为什么要学奥数?
为什么要学编程?
事实上,时代的发展告诉了我们答案。
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让量子力学神秘莫测,琢磨不透,但事实上,它一直在老老实实地为人类“打工”:从分子生物到化学材料,从原子到核能,从工艺到军事,从计算机到天文学,人类之所以能进入信息新时代,量子技术居功至伟,没有它,就没有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电子显微镜、导航……
看不见摸不着,看似遥远,但量子力学和空气一样,与你我同在。
推荐此书前,我也实打实地翻了两遍这个书,边翻边百度 回忆从前在物理学中所剩无几的知识点,这本集历史、物理、段子于一体的《上帝的骰子》,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出当年物理学的天才们“神仙打架”的场景——
牛顿站边居然这么随意?!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爱因斯坦!
薛定谔的猫原来是这个梗!
……
敲黑板划重点,这是一本可以笑着看完的量子物理漫(gù)画(shì)书,轻松了解量子力学,从此以后,跟小伙伴吹牛谈天论地不是梦!
-END-
策划:有养
撰文:王机智
编辑:王机智
视觉:JZ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上帝的骰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