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是我们从小熟读、熟知的历史故事。三个经典故事的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结局又是怎样呢?从三个人的出身、经历和结局,又能感触到什么呢?

不妨先来看一下三个主人公。

1. 让梨的孔融。孔融让梨,是一个关于公序良俗的道德教育故事,《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一句即出于此。

王啸跳井的故事 四岁让梨六岁称象(1)

孔融,是孔子之后,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其父亲为泰山都尉孔宙。在孔融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孔庙去世。孔融非常悲痛,需要有人扶着才能站起来,大家都称赞其孝行。孔融天性好学,博闻强记,又生长在儒学世家,可以说在少年时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礼、义、廉、耻的故事。

对于孔融来说,有两个时间段的任职需要关注。一是在与董卓言辞争辩后,被举荐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为相。这个时间段,应该是孔融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举措转化为社会实践最为紧密、最为贴近的一段时间。他召集士民,聚兵讲武,设立学校,推崇儒学,荐举贤良,也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名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这段时间,他一定想扭转局面、大展身手、施展抱负,但还是在袁谭进攻北海时,兵败奔逃,妻儿被掳。二是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这段时间,每逢朝会之时,孔融经常引用前人事例,或者古语作为根据,其他公卿大夫都不过是挂名而已。看来这段时间,应该是最有话语权的时候。

虽然孔融立志平定国家危难,但对才气秉性过于自负, 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对时局、社会没有什么影响。最终因为与曹操的针锋相对,而被杀。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

2.称象的曹冲。“曹冲称象”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浮力原理,解决了一帮成年人一筹莫展的难题。

王啸跳井的故事 四岁让梨六岁称象(2)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由其小妾环夫人所生。从小明聪伶俐、仁爱有加,深受曹操喜爱,据说有让其继嗣的意向,但是曹冲年仅十三岁就病逝。

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曹操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在其死去后,极为痛苦,为曹冲聘了文昭甄皇后族中亡女与他合葬,追赠给他骑都尉的官印绶带,命宛侯曹据的儿子曹琮做曹冲的后代。二是孔融行刑之日,正好是曹冲重病之时。曹操在孔融行刑前几天,收到曹冲病重的消息后,下达逮捕处决的敕令后就返回看望曹冲。

虽然曹冲不幸夭折,但是留下了智救库吏、顾影自怜等故事让后人传颂。

3.砸缸的司马光。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的是司马光用大石块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

王啸跳井的故事 四岁让梨六岁称象(3)

对于司马光大家比较熟悉,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出生的时候,其父担任光州光山县令,所以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一生历任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于首相。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生平著作也非常多,史书对其人生经历记载也比较详细。可以说,他基本做到了善始善终。有时候提起司马光,不得不提另一个人,那就是王安石。当时一个主张开源,一个主张节流,政见的不同,导致政治的斗争,成就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从三个人的经历,有三点相似之处和启示:

一是家境较好。孔融、曹冲、司马光,三个人可以说都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各种世家、大家,不仅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也为其故事的流传提供了平台基础。

二是早学好学。三人的共同特征就是天生好学,少年出名。孔融、曹冲不多讲,拿司马光来说,七岁时,就能背诵《左氏春秋》,同时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

三是注重调查。孔融、司马光基层任职期间采取的措施,很多地方都是从百姓、民间当中去体察了解后做出的。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