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网上都会出现不少“预警税负率”。加上了“预警”二字,往往就会让纳税人心里忐忑不安,特别是当公司的实际税负率与“预警”之间存在重大差异的时候,尤为恐慌。

于是,大家便纷纷搬出各种行业税负率做比对,尽己所能把企业税负率做到和行业标准一模一样,然后自信满满地以为渡过难关,殊不知,还是接到税务预警信息。

明明跟着标准做的,为什么还是错呢?同学,你用错预警税负率啦!

01“被误解”的预警税负率

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税局会根据当地同行业的标准,制定一个税负,也就是应该交多少税,高于这个值说明企业税负偏重,而低于这个值,系统会提示税局,该企业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因此“预警税负率”作为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运而生。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混业经营行为越来越多,经济价格波动也是越来越大,由此,税负率的波动也是较大的,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都可能有不同的税负率,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企业,可能因为不同的收入结构、不同的采购配比、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进行了不同的税收筹划而产生不同。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税负率,只要计算合规,解释合理,即使是和标准有较大差距,也不会被税务局“请去喝茶”。

所以,如果财务简单粗暴按照各种行业的税负率做比对,那就“误会”了预警税负率的意思了。“预警税负率”的真正意义是培养财务的风险意识,把税负率作为一个企业的风控指标,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财务核算是否存在问题。因此,大家的考虑重心应该回归到企业税负率的合理性上,而所谓的标准作为参考即可,不用夸大其影响力。

02预警税负率的计算方法

那么,预警税负率一般如何计算呢?税负率一般指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税收负担的大小,我们一般用税收占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最常用的税负率为增值税税负率和所得税税负率。

1.增值税税负率:

本期增值税的税负率=本期应纳增值税/本期销售收入*100%

本期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影响销项税的,主要是销售额、增值税税率等因素,影响实际抵扣的进项税的成分稍微复杂,可能会涉及期初留抵的税额、本期的进项税额、进项转出等因素。

比如,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不涉及进项税,那么增值税税负率就可以简化为销售额*征收率/销售额=征收率,直接用征收率来表示即可。

对于一般纳税人,则要仔细分析每个组成项目,看其实际产生的税负贡献是多少。

2.所得税税负率:

本期的所得税税负率=本期应纳所得税额/本期销售收入*100%

本期应纳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其中,应纳税所得额可以由收入直接计算,也可以由会计利润调整而来。一般选择会计利润进行调整。

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   年度亏损

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03预警税负率的分析方法

计算税负率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如何通过税负率的计算、比较和分析,来判断企业的税负是否存在异常,识别企业税务活动当中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有效运营。

常规来说,一般分为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法。所谓横向对比法,就是与本地区同行业的企业税负率进行比较。但一般完全同质的标的企业数据比较难以获取。因此,实际当中,采用纵向比较法更多。

纵向比较,就是与企业的历史数据或者预算数据做比较,找到差异并进行细分。从而来判断企业的税负是否出现了异常。

税负率的规定(税负率过低被税局请)(1)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在做税负率比对的时候,可以与销售额变动率等指标配合使用。如果发现两个数值的变动率都很大,或者出现反向变动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原因。

而排查和控制企业的税负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充分运用国家的税收红利;另外是企业自身的税收筹划和管理强化,自身是否属于管理使得减税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最重要的是,企业要定期关注公司业务组成与流程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总的来说,分析预警税负率不仅仅是数据比对的工作,更是通过这个过程,定期对企业的税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帮助企业发现经营中的问题,评估税收的风险。

但如果各位还是不放心,心中没有底,还有更多财税疑问,欢迎来“财税问诊”小程序提问,近300 CPA专家为你解答(来源:www.cgkc.com)

,